APP下载

论后现代主义科学与创制宗教的关系

2019-04-05赵海若

青年与社会 2019年7期
关键词:技术理性宗教信仰

赵海若

摘 要:20世纪以来,科学的各方面得到迅速发展,科学理论对人各方面信仰的摧毁,宗教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大众传媒传播的高效率和商品的符号化也给虚构的宗教带来生机。一种结合传统宗教的信仰体系和当代科学技术的一系列“被发明的”新宗教诞生了,即以拷贝宣道会为代表的创制宗教。本文讨论创制宗教的兴起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并指出创制宗教会在何种程度上影响科学甚至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技术理性;宗教信仰;创制宗教

一、拷贝宣道教会简介

拷贝教(Kopimism)是根据英语:Copy me创造的新单词,以“自由复制和粘贴”为核心教义,圣经中歌林多前书11章的第一句:“你们该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样”,拷贝教徒将这句翻译为:“拷贝我,就像我拷贝基督一般”。拷贝教直接将一切信息(科学知识、生活常识等)作为他们的信仰对象,信息本身具有价值,而“拷贝”不仅是对信息的复制,更翻倍了它的价值。他们关注的是个人生活、个人创作的共享, 希望在未来能够实现真正的知识共享。

“文化是使人们生活更美好的东西,它能让人用不同的方式感恩世界。当我们能共享知识和文化时,我们会觉得很幸福,世界也将变得更美好。”

——瑞典"拷贝宣道教会"教主伊斯卡·格尔森

二、对创制宗教的界定

除拷贝宣道教会以外,起源于魔幻故事的绝地教,以乔布斯为教主的苹果神教等,都是创制宗教(invented religions)的典型例子,它们以虚构和反主流为主要特征,大胆承认教义和信仰的“神”只是人的想象,拒绝神秘主义和权威。

创制宗教本身,应该被归为宗教的范畴。“创制”一词的英文“invented”即为“被发明的”之意。事实上,以耶稣为起源的基督教、以老子创立的道教等被公认的宗教,也是“被人发明的”。但与传统宗教的不同之处在于,创制宗教是一种“诙谐的改造”(parody),它们的神都来源于网络、小说、游戏中的元素,且信徒大胆宣称“神”的存在是短暂和被造的,而非传统宗教信徒坚持神的永恒与定在。

关于宗教的定义,在此援引宗教学倡导者缪勒的观点:除开特指某种宗教类型(例如基督教、犹太教)外,宗教意味着人具有的信仰天赋,就像语言天赋、学习天赋一样。他本人把宗教分为两大类,即已经在公共领域成体系、得到广泛认可的宗教,和处于个人或者小范围群体的信仰。这一分类方式与泰穆·塔利亚的分类相似——塔利亚根据将宗教分为稳固的宗教(solid religions)和流动的宗教(liquid religions),前者对应缪勒观点中的“宗教”,后者对应缪勒观点中的个人意义系统。流动的宗教即塔利亚眼中的创制宗教,它不仅代表个人高度流动的世界观,也是对神圣与世俗之间边界线的溶解。

以拷贝宣道教会为代表的创制宗教从名称上直接承认“被发明的”特征,无论在宗教教义还是教徒上,都符合对宗教信仰的要求,是个人领域的宗教信仰。

三、科学与创制宗教的兴起

自近代以来,科学对世界的贡献度——例如哥白尼的日心说、牛顿的经典力学、达尔文的进化论等——提高,而宗教由于缺少对人类生活现实的帮助,面临严峻的挑战。美国南浸礼会神学院的研究显示,自称与任何宗教毫无联系的美国人自1990年来已经翻倍,从8%上升至15%。但另一方面,技術理性体系下人自我的缺失也给宗教以复兴的机会。从60年代开始,自动化进入到生产过程的最优控制与管理的综合自动化阶段,许多行业不需要雇佣人也可以达到商品的高产量,大批工人被解雇,人在巨大的科学力量和机器面前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在飞速发展的时代感到“被抛弃和遗忘”。

而处于个人领域的创制宗教恰是人们反抗技术理性统治、寻回自我的一个出口。到20世纪末期,仍然出自“贫、病、争”的原因而加入宗教的人为数越来越少。在发达的科学技术摧毁了人对传统“神的存在”的宗教的信仰和对科学与理性能带来美好生活的希望后,类似创制宗教组织的出现使人在其中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并用宗教情感和教义指导生活。符号体现在消费者的时尚、名望、奢华等身份象征上,成为他们社会地位的标识。对“被咬了一口的苹果”商标的崇拜而形成的苹果神教便是由此引起的创制宗教。

创制宗教凭借着其对科技社会强大的适应力引起广泛支持,找到了现实生活和“虚无”宗教信仰之间绝妙的平衡点。

四、创制宗教对科学的反思

在科学与宗教的长久不睦中,科学仿佛占了上风,一点点的吞噬宗教:牛顿的运动定律推翻了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五路证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推翻了上帝的“造人说”。宗教的辩护也不能扭转人普遍的思维体系。在困境中做出的道德选择、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情感是必要的,并且它们只能由神秘的信仰解释。

宗教信仰绝非信徒才有,社会中人大大小小都有神秘的信仰,小则是行善举的情感,大则上升到体系化的宗教;甚至可以理解为,每个人心中都有“被发明的”宗教,也就是在运用缪勒所说的信仰天赋,只不过是没有系统化的信仰。当人选择相信朋友时,他并非持有某种坚不可摧的证据证明这位朋友永远不会背叛他,而是出于隐隐约约的信仰。宗教的重大意义在于:当人遇到明知可能正确却因种种原因不愿继续坚持的事情时,宗教信仰恰恰是让人坚持的动力。

科学和宗教应该在不同领域发挥各自的作用,科学精神使人在研究问题时求真求实,在大自然面前不再恐惧,达至“祛魅”;宗教信仰给予人在道德层面和情感领域的最优解。在科学理性成为主流、宗教情感在时间的流逝下日益淡化的今天,跟上时代的创制宗教给人以寻找生命意义的机会和理由。

猜你喜欢

技术理性宗教信仰
从技术理性到能力本位:当代西方教师教育思潮之流变
重审中国宗教信仰缺失论——兼谈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单向度的人”与“君子不器”——比较视域下马尔库塞与孔子的技术理性批判
从“技术理性”到“文化理解”:当代音乐教学范式的转向
科技异化: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直接动因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信仰神圣
西佛东渐宗教信仰对六朝人面纹瓦当的影响
当代中青年宗教信仰问题一瞥——从上海M佛友QQ群调研谈起
《谷魂》与傣族的宗教信仰
“造神” 与“娱神”——论民间宗教信仰与20 世纪小说的政治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