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专业考研利弊分析

2019-04-05周稞石星宇罗萍

青年与社会 2019年7期
关键词:利弊建议

周稞 石星宇 罗萍

摘 要:近年来,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参加研究生考试的人数逐年递增,其中跨专业考生所占比例也在增加。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生跨专业考研的情况,开展了相关问题的问卷抽样调查,在分析跨专业考研利弊的基础上,帮助同学们做出合理选择。

关键词:跨专业考研;利弊;建议

十九大强调“要切实以经济发展需要为导向,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结构”,要切实抓好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双一流”建设步伐,全国高校应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大学,真正实现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的跨越[1]。现如今,经济发展形式决定了教育强国的打造离不开跨学科人才的培养,学科之间逐渐走向相互交叉的局面。据统计,从1901 年到1990 年间所颁发的82 次诺贝尔化学奖中,跨学科获奖者的比例占87%[2]。各行各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也呈现上升趋势,用单个学科的知识难以解决一些综合性问题,需要打破单一学科的壁垒,从多学科的视角来分析。为了满足新时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将会成为未来人才培养的一种趋势。随着这种趋势的发展,跨专业考研的人数逐年递增,分析其利弊便有了研究的必要。

一、跨专业考研问卷调查分析

(一)问卷基本信息

本次问卷采用线上线下两个途径进行抽样调查,调查对象为综合类、工科类、师范类三种院校的跨专业考生。此份问卷涉及到跨专业考研的动机、难度、过程等几个方面。问卷随机发放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6份,回收率为93%。其中选择跨专业考研的人次有91人。在考研人数中大约有50%选择了跨专业考研。

(二)调查结果分析

(1)跨专业考研动机分析

第一,在跨专业考研的原因中,77.14%“不喜欢原专业,对所报专业更感兴趣”,45.71%则因为“原专业就业前景不乐观”,11.43%是因为“转专业不成功”。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原因,例如:想多涉猎其他学科知识,想用这些知识来保障以后的生活等。从跨考原因来看,兴趣爱好是跨专业考研的第一驱动力,没有随大流的从众心理。第二,在跨专业考研的目的中,82.86%的考生是为了“继续深造,增加阅历”, 11.43%是为了“避开就业压力”,另外“名校情结”占2.86%,没有人为了“满足父母意愿”而去选择跨考。这说明,跨专业考生具有成熟的思维方式,没有从众或为了他人,更多的将其看成一种自我提升或避开就业压力的途径。

(2)跨专业考研难度分析

在91.43%的考生认为跨专业考研有难度的情况下,其中有82.86%的人觉得文跨理工更难。难度大多体现在“专业知识基础薄弱”、“时间紧,复习量大”、“获得专业辅导机会少”和“缺乏前沿知识”上,仅有28.57%的考生认为“考研人数多”是一个问题。具体数据如图1-1:

由以上分析可得,考研人数逐年增多已经阻止不了考研人的热情,跨专业考研已成为新的趋势。有些专业并不排斥跨考,反而需要多个学科相互融合。经调查,某些专业相对来说跨考并不难,如:教育学、管理学、英语等。有部分易考专业不要求考数学,这就大大降低了跨专业考研的复习难度。但跨考生缺少四年专业知识的沉淀,在复习时间和专业知识上,与非跨考生相比有着明显的差距。

(3)跨专业考研过程分析

备考前:在选择跨专业考研时,80%的考生通過网络、老师和同学、书刊和辅导机构等了解报考专业的有关信息。随着跨考人数增加,在十几年前就出现了“跨考网”和“跨考教育”等辅导机构,为跨考生提供了又一了解信息的途径。

备考中:调查对象中有34.29%的考生参加过考研培训班。本科院校也对跨考越来越重视,在调查中就有45.71%的本科院校为考生提供了考研方面的相关辅导。然而,在考生选择跨考时,必然会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随之便会出现焦虑情绪。产生焦虑的原因可能来自多方面,因此该题设置为排序题,研究其比重。数据如图1-2:

“害怕考试失利”成为了焦虑的主要原因,也有一部分考生“担心自己专业知识不足”以及“前期对报考专业了解不全面”。总的来说,考生们会出现各种担心害怕的情绪。所以,对于跨专业考生而言,如果在备考期间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还是会有37.14%的人选择放弃跨考。

二、跨专业考研利弊分析

通过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对当前跨专业考研现状形成了一定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跨专业考研的优劣势。

(一)劣势

(1)专业知识复习难度大

选择跨考就意味着你要有去接触一个陌生学科领域的勇气,在备考前,资料的收集就会比非跨考生花费更多的时间或金钱,而且在选择跨考时,没有专业人士提供指导方向,考生便会感到迷茫、手足无措。收集到相关资料后,怎样复习成为又一难点,好不容易构建了复习框架,由于不熟悉知识体系,又会耗费大量的复习时间,在总的时间一样的基础上,只能压缩其他公共课的复习时间。

(2)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

跨专业考生仅凭短时间内专业知识的紧急复习,在参加全国研究生统考之后,便能进入新的专业学习。由于在本科阶段没有接触新专业的有关训练,跨专业考生到了研究生阶段,就会出现专业知识不清楚,专业素养欠缺等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并且在短时间内掌握这些专业知识,对于跨考生来说无疑是困难的。

(3)跨专业考生心理压力大

尽管耗费了大量精力,因为是陌生领域,所以跨考生到临近考试时心里总有些不自信,容易产生考前心慌的情绪。到了研究生阶段,跨考生学习压力重。目前教育部和各高校强调研究生质量,杜绝研究生“难考易毕业”现象,在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上要求不断改善。比如,一些高校的毕业学位要求为必须发表论文或参与项目研究。为了顺利完成院校的毕业要求,跨专业研究生需要额外补充大量的专业知识来提升自己新专业的文化素养,但是,在研究生阶段,学校的专业授课模式无法兼顾到跨专业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再加上在校时间少,针对性的学术活动并不多,缺乏有效学习来源和指导方向,这就导致跨专业研究生在学习和科研上信心备受打击,长此以往,兴趣爱好这一动力也会慢慢消失殆尽,最终处于焦虑的高压状态。

(4)就业难度增加

现如今虽然跨考人数增多,但是院校导师大多比较倾向于招收相近专业或对口专业的考生。就业时一些公司也明确表示只接受本专业毕业生。此类现象无疑是对跨专业考生的一种隐形歧视。

(二)优势

(1)满足兴趣和就业,完成自我能力的提升

选择跨专业考研的原因很多,主要来说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个人不喜欢本科专业,对跨考专业更感兴趣。“不喜欢”可能意味着“不擅长”,把它们带到以后的工作中会造成内心的不愉快,所以选择跨专业考研就成为了这部分人改变现状的一个平台。二是本专业不好找工作,就业压力大。跨专业考研能让他们避开就业压力,同时还能有机会学习一门有利于就业的学科。

(2)跨学科人才培养符合新时代潮流

世界各国逐渐重视培养跨学科的综合性人才。比如,美国专门出台了一些政策来鼓励跨学科人才,并且组建了相关的课题组和实验室等。在德国,1987 年“跨学科”、“学科间的协作”等概念就开始出现在教学大纲里,跨学科教育慢慢地成为了德国学校教育改革中的重要课题。再到国内,20 世纪以来,我国的中科院院士增选人数中有交叉学科和跨学科背景的人数趋近于一半且呈持续上升趋势。跨专业研究生有多学科基础,既有利于学科交叉学习,又能借助多学科知识更好地完成跨学科研究。从长远眼光来看,跨专业研究生综合能力较高,更能适应现代社会的人才需要。综上所述,未来的人才培养模式更趋近于多学科交叉,这将符合新时代的大潮流。

三、结语

众所周知,考研是一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战争,而跨专业考研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在选择跨考前,我们要有正确的自我认知,认清自己的优劣势,理智确定跨考院校和专业。确定跨考后,可通过研究生院校官网查詢并了解专业的相关信息、报考院校的招收条件等。除此之外,也可以网上寻求帮助,网上有很多刚考上的师兄师姐,可以向他们请教专业课复习资料的收集和跨考复习的经验心得,毕竟他们是跨专业考研的胜利者。如果你还是会有不自信,那么在时间充裕的条件下,数学基础薄弱、学习能力较差的考生建议选择考研辅导班。在备考过程中大部分考生或多或少会出现焦虑情绪,为了不影响学习效果,考生们一定要学会释放压力,比如:跑跑步、听听音乐或和朋友一起去看一场电影等。跨考不要太急功近利,应以豁达的心态来面对考研结果。当你成功进入目标院校以后,针对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压力,应当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平时主动地与导师和同学多交流沟通,请教专业问题,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同时跨专业考生还应该时刻关注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补修情况,根据个人在各阶段的学习情况适当调整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便于提高自己的综合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铁铮.十九大 理论新视野[EB/OL].http://www.china.com.cn/opinion/theory/2018-03/31/content_50784698.htm,[2018-03-31].

[2] 周叶中.关于跨学科培养研究生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8).

[3] 陈凯.世界高科技人才培养工作的新趋势——重视跨学科人才的培养[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5(8).

猜你喜欢

利弊建议
生态旅游之利弊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对人民币加入SDRs的认识及我国金融开放的利弊
我的学习建议
高考二轮复习的几点建议
利弊怎么看
微型学习之利弊谈
电子产品利弊说
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