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滋养种子,静待生长”

2019-04-05孙雅妮

青年与社会 2019年7期
关键词:低年级核心素养阅读教学

孙雅妮

摘 要:低年级语文教学应该重视阅读教学。而实际教学中存在着忽视阅读教学、碎片化教学等问题。对此,笔者尝试探索适合低年级学生的阅读教学,提出了“阅读种子、阅读滋养、阅读生长”三部分共同进行的阅读教学策略——即教读、自读、会读三位一体的“1+X”阅读教学模式。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阅读教学;低年级

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重在阅读能力的提升,2017年全国小学一年级开始推行统编教材,温儒敏先生建议老师针对语文阅读采取“1+X”的办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课外阅读的文章。实际教学中该如何实行“1+X”的模式,笔者就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索研究。

一、低年级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低年级”在这里指的是小学一、二年级。低年级语文教学在强调识字、写字教学的同时更要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课程标准、统编教材的理念,以及中高考改革的趋势都指向于加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强调早阅读,多阅读。

但是目前的低年级阅读教学还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多年来,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课堂大多还是以识字、写字为主,忽视阅读和写话,这就容易造成“少、慢、差、费、累”的现象,使得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起步晚、学生阅读的书目少。

另一方面低年级阅读教学较碎片化,许多教师上课只是讲单篇的课文、分析课文,学生没有整本书阅读的意识。教师把真正提高语文素养的系列阅读、整本书阅读放在了课外。低年级学生局限于课文学习,一个学期六个月才学20多篇课文,阅读量较少,只学习课内课文对于核心素养理念提倡的“海量阅读”是远远不够的。

语文是读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应该受到重视。所以笔者选择这一主题,对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1+X”教学模式,希望为广大教师提供参考。

二、“1”、“X”、“+”的界定与关系

“1”是教材中富有人文性并且有拓展阅读价值的课文。“X”是和课文相关的同步阅读(包括段落、文章)以及整本书等课外阅读内容。“+”不是课文和课外阅读简单的加法,而是“1”与“X”相辅相成。“1”是“X”选择的出发点和依据。通过学习一篇课文,带动多篇阅读文本的学习,形成一课带多课的“1+X”辐射式的教学。让学生早读书、多读书,培养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提升阅读能力,辅助课内识字、写字的学习。从而打造教师教读、学生会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模式,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到阅读教学中。

三、“滋养种子,静待生长”——低年级“1+X”阅读教学的实施

笔者将低年级阅读教学比作种子成长的三部分:课内课文是种子,同步阅读是养分,整本书阅读是生长,这三者共同构成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

(一)“阅读种子”——立足课文

课文是阅读延伸的种子,是阅读的起点,是阅读教学的基础,阅读教学应立足课文,围绕课内课文的教学展开。课文阅读教学在于指导阅读,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学会阅读。教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二是教会学生读书的方法。

低年级的学生识字少,语文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学生会有很多不理解的词语、句子等,会给理解课文以及阅读能力的提升带来一定困难。因此教师应该在识字、写字教学的同时,加强课文内容的教学,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对于学生读不懂的文段,更应该通过各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比如一年级下册课文《四个太阳》中的一个难句:“果园里果子熟了,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小伙伴,请他们尝尝水果的香甜。”有些学生会有疑问:“落叶是没有生命的,怎么能邀请小伙伴呢?”这是由于学生先前没有“拟人”这一修辞手法的概念。针对此,笔者让班里四个同学画四种颜色的太阳,其中金黄色的太阳多画了眼睛和嘴巴,通过发现金色太阳和其他太阳的不同点,将难句和图画结合起来,告诉学生把事物当成人来写的方法就是拟人的手法,让学生对拟人有个初步感知,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并在给定的句子中正确选出了拟人句。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教师通过师生互动和对话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且教会学生如何阅读的方法。教读的任务之一就是得“法”于课内,让学生学会读书的方法。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首先应该教会学生阅读的基本步骤:标出段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画词语、梳理课文,教会学生做批注、做笔记,让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其次授课时应采取一课一得的方法,避免面面俱到而忽视了学生的习得。一节阅读课重点解决一个小问题,比如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学习写作方法、学习归纳篇章大意、学习批注的方法、学习标点符号的运用、学习长难句的解读等。

(二)“阅读养分”——同步阅读

同步阅读是“种子”成长需要的养分,可以帮助孩子提升阅读能力,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自读。

一些课文的授课需要补充相应的文本,其目的在于课文写法的巩固、信息量的拓展、同主题的深化了解等,从而为课文的学习提供“养分”,强化课文的学习,扩大课文的辐射范围,逐步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这也是对教读成果的检验,强调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从教读到自读,是由教师引导到由学生自主阅读的转变,有助于学生形成阅读能力。

同步阅读可以在课内随课文补充学习,对比鉴赏,也可以是以课前预习或课后作业的形式展开。在内容选择方面,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片段或者文章。比如像《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类年代久远的文章,学生对其历史背景基本没有概念,需要教师补充相关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笔者授课时选择了几个有关毛主席的故事的段落、歌曲《红井水》的歌词、文章《红井的故事》来充实课堂,让学生接近年代久远的课文,更好的理解课文,同时带动几篇文本的学习,扩大阅读量。

(三)“阅读生长”——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是课内阅读种子的生长及升华,学生只有不断积累整本书阅读的经历,才可以养成读书的习惯,真正学会阅读,真正提高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学生学会阅读离不开整本书阅读的积累。现有的教材所选的篇目基本上都是单篇文章,经常读单篇文章,读整本书时就无从下手,难以把握。叶圣陶先生提出:“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没有足够的阅读时间,没有自己尝试阅读的机会,没有整本书阅读的实践,是难以养成阅读的习惯,也就不可能自己学会阅读。

在整本书选择方面,教师应该选择适合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的书目。比如《没头脑和不高兴》,这本书内容简单,故事简短,每一篇故事都可以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通过书中一个一个故事的阅读,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行为习惯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整本书阅读该以何种形式教学,是课内教,还是作为课外作业?笔者认为每周应留有至少一节课作为阅读课,将整本书阅读带入课堂,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这样便于教师指导学生读书过程中遇到的疑惑,如词语的意思、标点符号的运用、长句的停顿、故事情节解疑、文章主旨的提炼等,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教师可以采取“自读文本——教师解疑——再读文本——作业充实”的形式进行教学,不断帮助学生阅读能力的成长。关于作业形式,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思维相对较弱,会写的字较少,所以可以选取画出故事内容并结合好词积累的形式。画图的目的是让文本在学生的头脑里形成具体的形象,好词积累是为了丰富知识、增加词汇量。

總而言之,低年级阅读教学应该采取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形式,让阅读走进课堂,拓展学生的阅读量,形成真正的教读、自读、会读三位一体的“1+X”教学。实际教学中“1”如何选取,“X”的内容如何确定,读的策略和方法如何教,这都需要一线教师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基础教育的意义,不在成就,而在奠基,低年级语文教学应该为学生播种阅读的种子,提供阅读的养分,静待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许红琴.深度学习——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教学[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8(01):40-43.

[2] 于保东.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1+X”群文阅读模式探究[J].教学与管理,2018(01):55-57.

猜你喜欢

低年级核心素养阅读教学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