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探究
2019-04-05白莲
白莲
【摘 要】“互联网+”催生了各种新的行业和商业模式,高职院校学生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但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存在创业目标定位模糊、创业成功率低、管理经验不足、创业团队综合素质低、核心竞争力不足、项目创新突破困难等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必须积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实现大學生创业团队建设与优化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 高职院校 大学生 创业团队 建设
“互联网+”背景下
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的必要性
1.激发个人潜能
目前,我国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生活条件较好,其对未来规划、未来就业形势缺乏明确认识,在创业方面缺少积极进取的动力。在此形势下,他们一旦遭遇挫折,就很容易产生悲观和抑郁情绪,这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业和创业。但如果有创业团队,情况就会不同,创业团队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学生的个体意识、认知模式、情感态度都可以得到相应改善。这样一来,学生就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和改变自己,进而在更高层面上拓展视野,为更好地理解创业精神和积极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2.实现优势互补
一个团队的真正价值是能够实现互补,这种互补性包括个性互补与技术互补。成员间不同性格类型的碰撞,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能够碰撞产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团队成员可以通过技术互补,提高工作效率,突破技术瓶颈,一个互补的创业团队才能保持稳定性和向上性。
3.调动团队创造力
创业需要一系列创新活动,这些活动需要每个团队成员具备一定的创造性。一个优秀的创业团队必须有战略决策者,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决策层,创业团队的决策者应该负责制订团队的规章制度,以确保团队创业有序进行。创业团队执行者包括市场调研人员、资金筹集人员、产品开发人员、推广人员等。此外,创业团队的财务人员一定要综合考虑每项投资的成本、收益、风险等,确保效益最大化。大学生创业团队成员可以来自同一所学校的不同专业,这种跨专业分工与合作,有利于学生构建了新的创业思维模式。现代化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进步,能够有效解决创业团队成员之间空间和时间的问题,实现灵活沟通与合作。创造性活动同时需要充足的知识背景与信息为支撑,这就要求团队成员之间共享知识与信息,丰富整个团队的知识与信息量,从而提高创业活动的成功率。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的优势
1.“互联网+”为大学生创业带来更多的机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需求的提升,“互联网+”在服装、食品、住房、交通、娱乐、购物、学习等方面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广泛、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创业就业岗位。现在的大学生都是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互联网,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信息搜索力,能够熟练地利用网络获取各种信息。对待问题有自己的主见,敢想敢为,这就使得高职院校学生具有较强的行动力。此外,现在的毕业生喜欢开放的工作环境和灵活的工作方式,传统管理制度已经无法满足他们个性化的需求。因此,他们敢于突破,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更加有魄力。
2.“互联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新的途径
互联网、智能手机和现代物流服务使大学生实现创业的梦想变得更容易,他们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只有全面熟悉网络,并具备先进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才能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实现创业,这是一种低成本、低门槛、低风险、易于操作的创业方式。调查数据显示,80%以上的高职院校学生有意愿创业,近30%的高职院校学生想要利用“互联网+”创业,85%以上的高职院校学生想要通过开设网店或微店实现创业。从相关数据来看,大学生在线创业已经占到40%。由此可见,“互联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很大帮助。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特征
1.共同的创业激情
现在的大学生多是家中的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受到父母和家人的宠爱,被寄予厚望。再加上他们普遍具有很大的抱负,在获得生活资本的同时,更希望通过创业实现人生价值。因此,大学生更加愿意接受新事物,创新、创业能力相对较强,但创业热情仅在短期内能够保持,如果在创业上没有明显突破,团队成员就会产生分歧,甚至放弃创业。
2.丰富的外在资源支持
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大形势下,从中央到地方,从高校到社会,都制定了许多支持性政策,鼓励有创业梦想的大学生创业团队通过创业孵化平台获得创业资金、技术、基地等方面支持。随着经济的发展,家长的教育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过上美好而舒适的生活,而不是盲目追求高学历,所以他们不反对孩子创业。
3.不同的优势与背景
与其他创业团队相比,大学生创业团队有自己的母校作为坚实的后盾,具有明显的人力资源优势。一般来说,高校有许多不同的专业,大学生很容易遇到不同专业的创业伙伴,彼此优势互补进行创业团队建设。每个成员在不同领域和不同方面都有自己的优势,负责团队中的不同项目,履行自己的职责,能够将团队内部事务成本降到最低。创业团队在形成合理的内部分工之前,往往会经历一些特定的事件。通常来说,创业决策者是整个团队的核心,决定着团队的发展方向,承担着团队的主要责任。在整个团队中,营销人员往往是最活跃、最善于沟通的人,这是团队获取利润的关键所在。技术人员是团队的基础,负责研发产品。脱离校园环境的创业团队,势必要花费大量的人力成本,还应匹配上相应的人才。
“互联网+”背景下
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
1.目标定位模糊,成功率低
目前,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到10%,而且持续时间很短,这主要是因为大学生对社会了解不够,缺乏社会经验,对资金预算、发展前景、创业项目面临的风险等预测和判断不够准确,创业目标模糊,项目选择存在盲目性,缺乏长远的发展计划。很多大学生在学校创业,处理不好学习问题也会导致自己学业被延误。
2.缺乏管理经验,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首先,高职院校大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市场经验与财务管理能力,缺乏企业经营与管理能力。在创业项目确定之后,不能及时转变自身角色,实现自我定位,真正担负起管理者的职責,这就对项目未来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团队成员的综合素质不高,不能很好地实现人才多样性的互补,再加上团队管理不规范,往往只注重创收却忽视团队建设。其次,高职院校部分学生在创业时抗挫能力弱,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一旦在创业过程中遇到挫折或者失败,他们会感到非常痛苦,不懂得自我调节,甚至可能会导致他们放弃创业梦想。
3.核心竞争力不强,创新突破难度大
由于资金、技术和人际关系的制约,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竞争力不高,项目成活率和成功率较低。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很容易被市场所淘汰。高职院校大学生普遍集中在低附加值的流通服务业,这些行业的项目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就长远而言,创业项目要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才有可能具备可持续发展力。目前,许多团队对互联网在各个行业的应用缺乏了解,在创业时找不到好的商机,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开发和创新,缺乏固定的客户群等都是创业团队失败的重要因素。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策略
1.争取创业资源与资金
对于创业来说,资金投入与技术支持是十分重要的。其一,大学生创业团队要有效利用母校这个平台,积极争取母校资源以弥补创业资金不足,通过母校提供的创业资金、创业贷款等补充创业团队资金。其二,大学生还可以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积极争取企业投资,以双赢为前提,保证创业资金的稳定。此外,我国政府建立的大学生创业资金供给平台,能够有效缓解大学生创业资金短缺的问题。总之,大学生创业团队的资金保障应该是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增强资金供给能力,能够巩固创业团队的稳定性。
2.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高职院校作为创业团队建设的有力后盾,应加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首先,高职院校应从学生的基本技能入手,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这是创业的重要基础。其次,创业者除了具备基本的专业技能外,还应了解“互联网+”时代的特点,熟练掌握互联网知识,熟练应用互联网为团队提供服务,进一步熟悉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树立互联网思维。此外,创业团队的高效运作还需要创业者熟悉并掌握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等方面的知识,以应对复杂的社会市场环境。因此,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团队的建设需要从专业技能、网络知识、市场经济等方面进行。
3.进一步健全创业团队建设体系
(1)统一目标
团队目标的统一解决了大学生价值界定和认知差异的问题,通过统一的团队目标管理,创业团队成员可以保持相对一致的认识,进而制订创业规划。成员可以根据任务分工,履行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可以按照统一的团队目标共同努力,为成功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应先制订统一的团队目标,树立一致的价值观。
(2)强化团队管理
团队管理主要是为了规范大学生的创业行为,增强创业队伍的稳定性,确保团队决策与执行的有效性。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稳定性和执行力经常会出现问题,团队决策与实施之间出现脱节,由于成员关系的特殊性,在团队监督和管理方面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因此,创业团队应根据实际状况制订管理制度,增强团队意识,确保团队执行力。此外,团队管理还应注重个人与团队之间的关系,将个人管理纳入团队管理目标评价中,通过每个成员的努力,提高团队的综合能力。
结 语
团队建设是大学生创业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创业的成败。因此,大学生应将互联网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并根据自身优势,进一步加强创业团队建设,争取更加充足的资金支持。高职院校也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的有效性,为实现创业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晓晔:《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探究》,《教育与职业》2013年第15期,第106-108页。
[2]卢捷生:《“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探析》,《经济师》2017年第6期,第179-180页。
[3]冯渠:《我国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研究》,学位论文,沈阳师范大学,2014。
[4]孙昱:《“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创业能力的现状调查及提升策略研究》,《教育观察》2017年第20期。
[5]阎小民:《“互联网+”时代工科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路径探索》,《现代职业教育》2017年第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