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化护理对复杂踝关节骨折脱位患者术后活动及恢复的影响
2019-04-04安娜
安娜
(唐山市第二医院急诊科,河北唐山 063000)
踝关节由胫骨下端、距骨、内外踝与周围韧带共同组成,属于较为重要的负重活动关节。踝关节骨折脱位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骨折[1]。如不能及时复位、固定,就可能引起患者创伤性关节炎。在患者不能获得有效救治和护理时,还可能引发其他并发症,引起关节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与工作。在患者获得临床治疗后,还应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该文以2016年9月—2017年9月为时段,分析并探讨系统化护理对复杂踝关节骨折脱位患者术后活动与恢复产生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该院接收的复杂踝关节骨折脱位患者84例作为此次研究活动对象。所有患者经X线确诊,并施行外科手术治疗,且排除其他恶性疾病。根据随机分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42例。对照组男23例,女19例,患者年龄为22~70岁,平均年龄为(44.5±5.3)岁。左侧骨折20例,右侧骨折19例,双侧骨折3例。观察组男22例,女20例,患者年龄为21~70岁,平均年龄为(44.9±5.8)岁。左侧骨折 21例,右侧骨折17例,双侧骨折4例。比较两组患者基础性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取手术治疗方法,对照组展开临床常规护理措施,向患者展开疾病知识讲解、制定康复护理方案、指导康复锻炼、告知患者定期来院复诊。观察组患者则实行系统化护理方法。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首先,术前护理。术前护理对患者手术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入院评估。患者入院接受治疗时,护理人员应详细记录患者骨折原因、经济情况、文化程度、生活喜好以及饮食习惯等信息,为其建立个人档案,有针对性地为患者提供个体化指导[2]。如患者文化水平低,与其交流应采用简明、通俗易懂的语言告知其病情。针对文化水平较高的患者可发放健康手册,以便患者了解骨折治疗情况,加强各方面注意。第二,健康知识教育。手术前,护理人员可向患者和家属讲解骨折发生的原因、预防措施与并发症治疗等相关情况,特别是患者术后功能锻炼等各方面,促使患者与家属能够认识到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健康知识教育期间,可应用多媒体等设备向患者介绍手术治疗的过程和术后康复锻炼的方法,增强患者疾病认知度。第三,心理护理。骨折会伴随较为明显的疼痛。疼痛会引起患者焦虑、害怕等情绪。护理人员可于术前告知患者治疗方法、治疗效果,同时耐心回答患者所提出的各类问题,消除患者疑虑与恐惧,提高手术治疗依从性[3]。
其次,术后护理。术后护理对患者术后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1)手术结束回病房后,护理人员需帮助患者摆放恰当的体位,为促进血液循环,预防疼痛,避免水肿,可将其患肢抬高至30°~45°。在此期间,护理人员需观察患者骨折区域皮肤颜色和肢体肿胀情况,确定神经与血液循环正常,强化骨折部位的皮肤护理。术后麻醉消退,护理人员便可指导患者进行膝关节和足趾的屈伸运动。手术后石膏制动期间,护理人员告知其展开肌肉伸缩运动,加强膝关节和足趾等部位的活动,增强股四头肌锻炼。(2)术后6周,如患者骨折完全愈合,护理人员便可遵医嘱去除掉内固定,同时协助患者拄双拐行走,实行踝关节锻炼。即踝关节背伸牵拉,向后拉伸极限,保持15 s,反复操作10次,踝关节足趾训练是向前拉伸,同样拉伸15 s,操作10次,踝关节内翻牵拉为内牵拉脚至极限,保持15 s,反复操作10次。(3)手术后的2~2.5个月期间,依据患者身体恢复状况,有针对性地指导患者进行半负重或完全负重锻炼。半负重是将患者的患肢放在椅子上,确定脚趾朝上,确保脚后跟提起,并强化复原,多次训练,每天至少10次。同时也可指导患者手扶桌子或扶墙面站立行走,将身体的整个重量集中到足部,维持15 min后,逐渐将身体重量放在脚趾上,每天训练10次。而纯粹负重指导患者单腿站立,提起健侧脚,并将身体重量集中于患肢,保持15 s,复员后保持起始姿势,锻炼10次[4]。患者锻炼期间,护理人员应鼓励其参与各种活动,循序渐进扩大活动范围。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并比较两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完全负重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时间。判断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社会功能、躯体功能、情绪功能、角色功能)。
1.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实验中出现的各类数据。(±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应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对比
观察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评分为 (95.3±4.3)分,高于对照组的(74.2±4.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要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8.6%、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效果
分析两组患者恢复时间,即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观察组均短于对照组,各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效果对比[(±s),d]
表1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效果对比[(±s),d]
注:相比于对照组,*P<0.05。
组别 下床活动时间 住院时间 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对照组(n=42)观察组(n=42)3.9±0.7(2.1±0.5)*11.3±0.8(8.1±0.9)*43.3±4.2(34.2±3.7)*75.9±6.4(64.3±5.2)*
2.2 两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注:相比于对照组,*P<0.05。
组别 社会功能评分躯体功能评分情绪功能评分角色功能评分对照组(n=42)观察组(n=42)77.6±5.1(90.5±4.8)*77.8±4.3(90.3±4.4)*75.3±5.1(92.3±4.8)*75.1±4.9(91.3±5.1)*
3 讨论
胫骨远端、距骨体与腓骨远端功能组成踝关节,同时也是负重较大的关节,骨折相对常见。复杂踝关节骨折脱位主要是因为外旋与外展复合作用力作用在踝关节下,造成内踝三角韧带断裂,踝关节出现移位[5]。踝关节骨折脱位多由暴力造成。如出现骨折,术后不能获得有效护理,患者的行走功能非常容易受到影响。当前治疗该种骨折主要通过手术内固定。经手术复位治疗可改善踝关节功能,会影响患者关节功能的恢复,容易引起并发症。针对此,将系统化、科学化的护理模式应用于骨科患者中,可有效促进患者骨折恢复,同时还可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6]。系统化护理不仅能够满足患者就医方面的需要,还可为患者展开心理辅导,促使患者更好地了解自身病情,有效缓和医患关系,消除患者不良情绪的出现,提高患者认知度[7]。
在此次研究活动开展中,观察组患者实施的是系统化护理方法。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均具有较好的效果,说明系统化护理科提高踝关节骨折脱位患者治疗效率,降低并发症,提高临床护理质量。且观察组患者术后恢复效果与生活质量均高于对照组患者。为复杂踝关节骨折脱位患者提供系统化护理方法,可全面、及时了解患者心理,有利于给予患者帮助,调整患者心态[8]。同时,术后系统化护理方法,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骨痂的形成,促使骨折部位尽快愈合。
综上所述,复杂踝关节骨折脱位患者实施手术后,为其提供系统化护理措施,有利于患者术后活动能力提高,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