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熏蒸疗法在预防下肢静脉血栓中的应用探讨
2019-04-04闫宗敬
闫宗敬
(临沂市兰山区妇幼保健院,山东临沂 276000)
作为临床常见周围血管疾病之一,下肢静脉血栓的诱发因素相对复杂,涉及血液高凝状态、静脉壁损伤及血液滞缓等方面内容,并且左下肢血栓形成风险远远高于右下肢,以原发性髂股静脉血栓最为常见[1-2]。同时,静脉血栓存在造成阻塞肺部等重要器官的可能性,其临床症状不存在特异性往往与心肌梗死症状相似,存在出现误诊或漏诊等情况的可能性[3-4]。从中医角度来看,下肢静脉血栓属于“脉痹”“股冲”及“血瘀”等症范畴,其发生机制与气血不畅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主张实行整体调节及辨证施治的治疗。鉴于此,该文以2016年6月—2017年6月为研究时段,重点探究中药熏蒸疗法在预防下肢静脉血栓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进入该院骨科治疗的108例下肢骨科疾病患者为研究主体对象,利用双盲法将所有患者划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组54例。其中,对照组54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32:22(男性32例及女性22例),中位数年龄为(48.5±5.2)岁;观察组54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33:21(男性33例及女性21例),中位数年龄为(48.4±5.1)岁。根据上述资料可知,2组患者性别及年龄等基本信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具备纳入对比的研究价值,并且2组患者及其家属已提前明确实验内容了解实验流程均自愿签署实验同意书,该实验得到该地伦理协会审核同意。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行单一熏蒸疗法,观察组患者实行中药熏蒸疗法,即按中医辨证治疗理念,开熏蒸方选择自然铜 50 g、没药 30 g、乳香 30 g、透骨草 30 g、伸筋草 30 g、海桐皮 30 g、怀牛膝 30 g、红花 20 g、川芎30 g、桂枝30 g、制马钱子20 g、制草乌30 g及制川乌30克;选择恒温熏蒸橡木桶(该设备使用频率为220 V/50 Hz且可自行调节温度),医务人员于熏蒸前期做好仪器检查及清洁消毒工作,确保熏蒸桶内各个排水管处于通畅状态,将中药熏蒸方所有药物打粉,以每100 g中药粉加水2 000 mL为配置比例浸泡12 h后开机预热5 min,待药液完全沸腾后出现蒸汽后,协助患者摆正体,不断调整蒸汽温度直至患者可耐受为最佳,设置熏蒸时间不得超过30 min,确保患者患肢膝关节及下肢完全暴露于熏蒸桶内。同时,2组患者均持续治疗30 d对比其治疗效果。
1.3 判定标准
纳入下肢周径大于3 cm、Homans征阳性、疼痛主诉低于3分及D-二聚体测定阳性等指标进行对比评估,并且利用彩超评估2组患者是否出现急性血栓,以管腔径增宽可见实质性回声且管腔内血流充盈缺损为阳性表现。
1.4 统计方法
该次使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处理获取的所有数据,以[n(%)]为计数资料的表现形式,以(±s)为计量资料的表现形式,前者对比研究选择χ2为标准进行检验,后者对比研究选择t为标准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对比,对照组下肢周径大于3 cm、Homans征阳性、疼痛值主诉低于3分、D-二聚体测定阳性及彩超阳性各项指标与观察组相比差异较为明显,2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对比[n(%)]
3 讨论
由于骨科手术后患者往往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造成患者活动受限,存在引发下肢静脉血流瘀滞的可能性,再者手术严重损伤患者静脉血管,术后极易合并出现下肢静脉血栓,例如:踝部骨折、胫腓骨骨折及膝关节置换术等均为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除实时监测血液中D-二聚体值外,必须开展高危人群血栓或血象弹力图普通杯检测。从中医角度来看,血栓形成原因较为复杂,与气血亏虚及淤血内生间存在着密切联系[5-6]。受静脉血栓自身预防难度较大的影响,包含药物预防、物理预防、基础预防、健康宣教、动态监测及风险评估等方面内容,而中药熏蒸疗法属于物理预防范畴,主要通过物理热力及药物双重作用扩张患处血管改善患处及全身微循环,以达到解除瘀滞增强局部营养状况及全身功能的目标,有助于药物完全渗入患处。同时,中药熏蒸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领域,例如:静脉炎、要间盘突出症、类风湿关节炎及面神经炎等,取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但是中药熏蒸预防下肢静脉血栓报道相对较少。按中医辨证治疗理念,开熏蒸药方选择自然铜散瘀止痛、选择没药消肿生肌、选择乳香行气止痛、选择透骨草活血化瘀、选择伸筋草祛风除湿、选择海桐皮活血解毒、选择怀牛膝强筋壮骨、选择红花活血化瘀、选择川芎通络止痛、选择桂枝温通经脉、选择制马钱子活血通络、选择制草乌祛风除湿、选择制川乌祛风除湿。同时,中药熏蒸疗法兼顾理疗及中药治疗的双重作用,刺激患者神经、血管及皮肤,大大降低末梢神经的兴奋性松弛骨骼肌肉。
综上所述,下肢静脉血栓实行中药熏蒸疗法的效果显著,能有效消除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风险,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在临床领域中使用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