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凑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规划研究
2019-04-04
(1.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四川 绵阳 621010;>2.内江师范学院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 四川 内江 641199;3.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四川 成都 610081)
将紧凑城市理论引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规划中,不但能使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城”,又能实现生态保护与土地利用的协调。文章结合紧凑城市理论着重探讨了景观布局、公共交通、综合交通、城市空间形态、公共服务设施几方面的规划策略,以期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规划研究提供更多思路。
一、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的基本脉络评述
截至2017年底,我国共有156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研发投入占全国44.3%以上,新产品收入占全国31.5%,劳动生产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倍。纵观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发展历程可以将其总结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78年至1988年的萌芽阶段,改革开放使高新技术不断的深入到市场经济中,1988年我国的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北京中关村正式成立,拉开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序幕。第二阶段为1989年至1992年的稳定起步阶段,其间国务院批复52家,我国依靠充足的人口优势,逐步提高的教育素质,不断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在沿海、交通便利、资源禀赋好城市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第三阶段为1993年至2009年的稳步调整阶段,其间国务院批复4家。新批复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呈现与传统产业的结合趋势,如1997年国务院批复成立的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及2009年成立的泰州国家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四阶段为2010年至今的快速发展阶段,截至2017年底,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52万亿元人民币,占全国GDP比重的11.5%,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分布开始由点到面,相互协调,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助推力。
二、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规划存在问题
伴随着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快速发展,占地过大、公共服务设施匮乏、交通混乱等问题日益突出。总的来看,可以将其分为物质层面和非物质层面。
1.从物质层面来看
(1)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多采取无须蔓延的发展策略,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划定的时候往往追求过大的面积,导致实际建设中原本就宝贵的土地资源被浪费。
(2)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伴随产业集聚和郊区化产生的,其重点关注在于高新技术产业,过度的从物质形态的层面展开,缺少充足的公共设施、生活设施和社区生活,由此导致产业区活力不足,难以令产业相关人员迸发出创作灵感和生活热情。
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开始,明确的功能区划成为城市规划建设的主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往往只作为单独的工业用地,人作为生产者只能通过交通工具往返于产业园区与家之间,造成了居住与工作的分离。
2.从非物质层面来看
(1)由于物质层面的问题,园区中的不合理问题,如公共服务设施的缺乏、园区尺度的非人性化、园区空间秩序混乱、公共活动空间的缺失等问题使得产业园区的员工以及居住者心理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
(2)一些高新技术园区在实际的运营中,由于监管的缺乏,导致部分的三废危害员工以及居住者的身体健康。
总结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诸多的问题可以发现,过于明确的功能划分使得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与传统产业园区一样,仅作为工业的承载空间。但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高智商、高投入、高效率和低污染的特点,现有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规划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园区发展需求。
三、紧凑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规划策略
1.结合自然塑造景观安全格局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2月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山水格局的梳理是城市规划的基础,良好的山水格局应当是以自然本底作为基础,结合城市独有的文化文脉构建协调互补的城市空间,在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规划中要对园区的自然景观进行梳理,通过结合实地考察和GIS生成的生态敏感性分析,留出区域内条件优良的生态斑块。通过连接保留的生态斑块,形成景观廊道,再由景观廊道构成园区的景观安全格局。从微观到宏观,从斑块到安全格局,实现了园区空间的全覆盖,在保护了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营造了良好的开敞空间。景观安全空间格局即是城市的生态廊道也是景观廊道和通风廊道,有效的避免了城市的热岛效应。
图1 景观安全格局构建过程
2.公共交通引导的城市发展模式
TOD理论源起于美国对城市拓展进程中土地利用单一、低密度蔓延的郊区化发展模式的反思,其规划核心思想中的高密度、多样性原则正是以公共交通为核心载体,建立起以公交走廊为依托的紧凑、密集的土地模式,旨在减少因依赖小汽车出行而引发的郊区化低密度无序蔓延。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规划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当引入城市轨道交通,以轨道交通为核心,结合《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标准》中划定的15分钟生活圈,以1000米为半径形成园区的核心区,带动区域内发展,形成园区的增长极。在此基础上,按照构建综合交通网络的目标,在重要交通站点依据《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标准》中划定的10分钟生活圈,划定半径为500米的邻里单元,实现区域交通路网全覆盖。TOD理论不仅可以促进了高新技术园区的分级开发,缓解实际建设中的资金压力,而且缓和了交通拥堵问题,提高了园区的运转效率。
3.综合交通系统网络的构建
(1)构建客货分离的交通网络
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具有研发和生产的职能,货物的运输对城市交通提出较高的要求。产城一体发展模式下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具有居住功能,对于人来说,需要安全、高效的出行环境。因此,在构建交通体系的时候要注意客货分离,避免货运对城市交通造成不良的影响。
(2)丰富的交通出行方式
针对传统工业园区交通拥堵的问题,构建三种交通出行方式:第一种主要为园区内部交通,是结合园区实际情况设计快速公交系统和公交车专用车道以实现公交优先的原则。第二种是园区与外部交通联系,在有条件的园区接入轨道交通系统或在城市边缘地区布置快速路,实现园区和其他区域交流。第三种为慢性交通系统,对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进行设计时,要设置防护绿带对主干道与非机动车道进行隔离,保障步行安全。同时,还要与城市的景观廊道和绿地系统相结合,形成安全、舒适、宜游的慢行空间。
4.紧缩型的城市空间形态
(1)增长边界的设置
根据国外紧凑城市理论发展来看,增长边界的设置有很多手段,包括城市开发边界线的划定、限定开发密度和强度、划定绿化隔离带。而绿带和开发边界线的划定可以直接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城市形态。
绿带作为紧凑城市控制摊大饼式发展模式的重要手段之一。将其运用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规划有利于缓解其无序蔓延的问题。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常常作为城市的一个组团,选址在城市的边缘地区,通过外围绿带的设置可以划定紧缩发展区。其次,绿带可以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外围绿地,在给城市预留安全距离的同时也塑造了休憩的绿地空间,实现了安全和景观的融合。
(2)空间组织模式的构建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作为一个“新城”,由产城一体单元核心和各功能组团组成。产城一体单元核心是区域发展核心,布置了综合服务中心,汇集了包括办公、管理、酒店、服务、信息、咨询等生产服务设施和商业、行政管理、文化体育、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生活服务设施,服务范围覆盖整个新城。
功能组团有居住、产业和旅游组团。其中居住和产业是园区的主要组团,而旅游组团是根据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实际情况设置,如果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没有良好的自然或者人文条件可以不设置旅游组团。结合各功能组团,合理的设置邻里中心,形成产城邻里单元,为居民提供基本的生活配套服务,兼有研发、培育、商务管理等多种职能,实现产城功能的高度融合。
图2 紧凑城市空间结构
5.复合化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公共服务设施的布置是结合邻里单元和城市核心区域。其中城市核心区域公共服务设施面向整个园区,主要包含包括办公、管理、酒店、服务、信息、咨询等生产服务设施和商业、行政管理、文化体育、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服务于园区的生活服务设施,对应15分钟生活圈。邻里中心对应的则是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兼有商业服务、教育培训、餐饮医疗、文化体育等多重功能,对应10分钟生活圈。以此实现产业区配套功能的复合化和综合化,提供高效的一站式服务。
6.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整体空间形态的营造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整体空间形态是由立面空间形态和平面空间形态构成的。平面空间形态是构建立面空间形态的基础。
平面空间形态是通过塑造景观安全格局,在结合综合交通网络的基础上,布置公共服务设施形成因地制宜、疏密有致的平面形态。平面形态是尊重空间结构基础上的用地布局。
立面空间则是在平面空间的基础上,结合规模紧凑,提升城市核心区的人口密度、建筑密度以及容积率,承接服务园区的公共服务职能。在立面空间塑造中融入城市设计的手法,结合绿地、景观廊道、滨水空间等城市开敞空间和城市核心区建立城市地标系统,塑造城市立面,构造城市天际线。以此,形成高低错落的立面空间形态。疏密有致、高低错落的空间形态能够为城市外围的风进入城市提供廊道,也能够形成独特的城市景观,传承历史文脉,实现经济、自然、文化的协调发展,实现园区可持续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空间形态具体构建过程如下:
(1)确定景观安全格局。景观安全格局由开敞空间和生态廊道构成,是城市景观廊道、通风廊道。
(2)构建交通网络体系。采取客货分离方式,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3)通过公共交通引导发展的模式,建立城市的发展核心,成为城市的增长极,随后通过主要发展轴线将沿轴线的邻里单位与核心的紧密结合,形成园区主要发展带,促进物质流、信息流高效交换。
(4)结合紧凑城市形态中的邻里单元,遵循功能混合原则,完善城市的生产、生活、服务功能,形成城市功能的布局。
(5)规划考虑各种尺度的人性化设计。通过建立安全的交通系统和慢行系统对于重点开敞空间和交往空间进行详细的城市设计,对城市发展核心区和景观良好区域要结合城市设计中的道路、边界、地区、节点、地标五要素构建城市地标系统。
(6)结合营造的园区整体风貌对于城市重点地区进行局部城市设计,通过局部城市设计完善城市总体空间形态。
图3 紧凑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规划过程
四、总结
综上所述,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规划从注重建设转变为以空间为基准,并且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林业保护规划、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多层次、多领域的空间规划。资源环境的合理有效利用成为主流,紧凑城市理论作为一种对资源高效利用的方式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该理论能够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规划提供切实可行的规划策略,在规划中融入城市设计的思维,把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空间形态以及功能布局,实现产业园区居住、生产、研发、游憩、交通的统一,以达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可持续的发展要求。但是,该理论本身也具有一些缺点,如紧凑带来的中心区的高房价,各区域公共服务设施不均等化。这些问题不是通过规划就能完全解决的,还需要高水平的城市管理共同来实现时间和空间上的统一协调。因此,不仅要加强规划对于紧凑形态的把控,在城市管理中也应当探索适合紧凑型城市的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