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国旅游扶贫示范项目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9-04-04马爱华岳大鹏赵青阳

江西农业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空间旅游研究

马爱华,岳大鹏,胡 倩,王 珂,赵青阳

(陕西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0 引言

旅游扶贫(PPT)作为一种产业扶贫方式,实质上是利用贫困地区的旅游资源来开发旅游,促进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一种造血式扶贫方式[1]。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基数大,扶贫开发、脱贫攻坚一直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2]。旅游扶贫作为扶贫的有效手段一直为国家所重视,2016年8月,文化和旅游部(原国家旅游局)公布了280个全国旅游扶贫示范项目,涉及2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以期能够实现2020年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目标[3]。因此对全国旅游扶贫示范项目(以下简称示范项目)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国外旅游扶贫理论发展较早,为旅游扶贫实践提供了系统的理论依据[4]。主要从旅游扶贫的概念[5-6]、研究方法[7-8]、旅游扶贫方式[9-10]、效果[11-12]等方面进行研究。国内旅游扶贫则更多地关注旅游扶贫模式和战略研究[13-16]、旅游扶贫的影响因素[17-19]、旅游扶贫的相关对策[20-21]等方面。近年来,旅游精准扶贫成为研究热点问题,邓小海等[22]指出要提高旅游扶贫的精准度,就必须对旅游扶贫进行精准识别;赵武等[23]研究表明:“包容性创新”是新常态下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陈秋华等[24]]认为三产融合、精准帮扶和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等是实现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主要路径。总体看来,国内学者对旅游扶贫的研究较为系统,但从地理学角度来看,微观尺度[25-26]偏多,宏观尺度[1]较少;旅游扶贫的研究很多,但是国内旅游扶贫示范项目的相关研究至今仍是空白。由此,本文以旅游扶贫示范项目为研究对象,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研究其成因,提出了旅游扶贫示范项目的一些建议,借此为旅游扶贫示范项目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文收集的全国旅游扶贫示范项目(以下简称示范项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网站。2016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原国家旅游局)公布了280个全国旅游扶贫示范项目,本研究以此为数据样本,在百度地图中提取了全国280个示范项目的地理坐标,再借助ArcGIS 10.2得到示范项目的空间分布图。本研究中用于空间分析的数据采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中1∶ 400万的全国矢量地图,2016年度GDP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全国地形高程图(DEM)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地理空间数据云平台。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运用地理空间分析与模型的方法,主要采用了最邻近指数、变异系数、地理集中指数、不均衡指数、核密度估计值模型和相关系数[27-28](表1),并结合ArcGIS 10.2空间分析工具和Excel 2007对全国280个示范项目进行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以及成因探讨。

表1 研究模型及地理学意义解释

2 结果与分析

2.1 结构类型分析

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280个全国旅游扶贫示范项目,涉及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由图1可以看出,其中“景区带村”示范项目有80个,占总数的29%;“能人带户”示范项目有70个,占25%;“公司+农户”和“合作社+农户”示范项目各有65个,各占23%。由此可见,各种类型的示范项目分配数额相对均衡,各种类型同等重要,共同推进扶贫工作。

图1 全国旅游扶贫示范项目结构类型图

2.2 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2.2.1 全国旅游扶贫示范项目地域分布 以全国旅游扶贫示范项目所在地的地理坐标作为点状数据基本属性,在ArcGIS 10.2中进行空间可视化表达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由图2可以看出,全国旅游扶贫示范项目分布较为集中,西部东缘地带最为集中,即新、藏、滇、黔、桂、川渝鄂湘交界区和陕甘宁交界区。

图2 全国旅游扶贫示范项目空间分布图

图3 全国旅游扶贫示范项目平均最近邻图

图4 全国旅游扶贫示范项目Voronoi图

2.2.3 全国旅游扶贫示范项目空间均衡性分析 以全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为尺度,根据表1集中指数计算公式可得出,全国旅游扶贫示范项目的集中指数G=59.02,表明在地区尺度下,示范项目的分布较为集中,各个地区分布差异比较显著。其中,东部地区有示范项目76个,约占总示范项目的27.14%;中部有83个项目分布,占比为29.64%;西部最多,共有121个项目分布,占比为43.21%。从省域尺度来看,各省份的项目分布差异较小,不均衡指数S=15.95%。其中,山东、广西、新疆这3个省各有16个旅游扶贫示范项目,各占项目总数的5.71%;其次是贵州省,有15个项目分布,占5.36%;再次是黑龙江省,有14个项目,占5%;此外,京津、沪粤苏浙、港澳台地区没有示范项目分布。由此可以看出,示范项目覆盖省区多是国家政策起到了关键作用,充分考虑到各省份的经济条件以及旅游资源条件。

2.2.4 全国旅游扶贫示范项目空间密度分析 利用ArcGIS 10.2对全国280个旅游扶贫示范项目进行核密度分析,得到示范项目的核密度分布图(图5)。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我国旅游扶贫示范项目总体呈集聚分布的特点。从省区分布位置来看,示范项目多分布在各省区边缘地带和交界地带,这些地区大都属于各省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方,是人口、物质、能量交换的薄弱地区,是被忽略的边缘地带。此外,还有一些示范项目分布在广西、贵州、甘肃等经济欠发展的省区,主要是因为这些地方旅游资源丰富,可以把旅游产业作为当地的扶贫突破口。

3 全国旅游扶贫示范项目空间分异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3.1 经济因素

旅游扶贫是旅游为贫困人口产生的净效益,是一种减轻贫困的旅游发展方式[4],因此旅游扶贫示范项目空间分布必然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之间存在一定相关关系。从全国旅游扶贫示范项目在全国的分布情况来看,在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等9个省区没有旅游扶贫示范项目分布,因为这些地方经济发达,人均收入水平高。而在经济不发达却面积广阔的西北和西南等省区如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等贫困地区旅游扶贫示范项目分布比较广泛。表2是全国各省区的GDP(地区生产总值)与全国旅游扶贫示范项目分布数量的关系表。

图5 全国旅游扶贫示范项目分布的核密度图

省份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全国旅游扶贫示范项目数/个省份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全国旅游扶贫示范项目数/个山东省68024.4916青海省2572.4911广西壮族自治区18317.6416湖南省31551.371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9649.7016吉林省14776.809贵州省11776.7315安徽省24407.629黑龙江省15386.0914海南省4053.208河北省32070.4513宁夏回族自治区3168.597四川省32934.5413内蒙古自治区18128.106甘肃省7200.3713山西省13050.412福建省28810.5812北京市25669.130西藏自治区1151.4112天津市17885.390陕西省19399.5912上海市28178.650辽宁省22246.9011广东省80854.910江西省18499.0011江苏省77388.280河南省40471.7911浙江省47251.360湖北省32665.3811香港特别行政区无0重庆市17740.5911澳门特别行政区无0云南省14788.4211台湾省无0总计780069.97280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全国旅游扶贫示范项目大都分布在经济不发达的省区,同时这些省区的旅游资源赋存具有优势,可以通过发展旅游产业带动经济增长,减轻贫困。

3.2 资源禀赋

旅游资源是开展旅游扶贫的基础条件[26],旅游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全国旅游扶贫示范项目中的“景区带村”是依附于景区而确立的项目,“能人带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是在国家政策下打造成的富含旅游性质的扶贫项目,因此示范项目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并存。可以说,旅游资源与示范项目相互促进,旅游景区的发展有利于推进示范项目的进程,示范项目的确立与推进也促进了旅游资源的开发,两者形成良性互动,共同带动示范项目周边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与全国人民一道共同进入小康社会。

3.3 地形因素

根据已有研究可知,地形地势是影响扶贫项目设立的重要因素[26]。利用ArcGIS 10.2将旅游扶贫示范项目与地形高程图进行叠加生成图,根据DEM提取出每个示范项目所对应的高程值信息(图6)。(1)研究发现示范项目分布的平均海拔为939.65 m。其中,在海拔200 m以上的示范项目共有220个,占示范项目总数的78.57%;500 m以上的示范项目总数为151个,占示范项目总数的53.93%;1000 m以上的示范项目共106个,占示范项目的37.86%。由此可见示范项目的分布与地形有着很强的关联性。(2)由图6可以看出,全国旅游扶贫示范项目单元大多分布于海拔较高的山地和高原地区,如燕山—太行山、秦巴山、沂蒙山、大别山、武夷山、南岭、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等地区。山区和高原受外界干扰相对较少,生态环境优美、地形地貌独具特色,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兼具,但社会经济发展较慢,适合作为旅游扶贫示范项目基地。

图6 全国旅游扶贫示范项目在不同高程上的分布图

3.4 交通因素

以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提供的中国1∶400万的省会城市、地级市和主要道路数据为基准,运用ArcGIS 10.2中缓冲区分析工具探究示范项目与不同等级城市和交通主干道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已有研究,省会城市和地级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范围分别为100 km和50 km,因此对两者分别取半径为100 km和50 km做缓冲区;主要交通道路1小时内游客骑行和自驾距离为15 km和40 km,所以对这两者分别取15 km和40 km做缓冲区[1]。经测算,以省会城市100 km半径缓冲区范围内共有46个示范项目,占示范项目总数的16.43%(图7-a);以地级市50 km半径缓冲区范围内共有117个示范项目,占总数的41.79%(图7-b);以主要道路15 km的缓冲半径范围内共有示范项目145个,占示范项目总数的51.79%(图7-c);以主要道路40 km的半径缓冲区范围内共有示范项目239个,占总数的85.36%(图7-d)。这说明有较大一部分示范项目分布在离小城市较近的地方,距离交通主干道较近,可进入性较强,可以有效带动发展旅游产业,实现当地的旅游脱贫。

3.5 政策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大部分地区,然后达到共同富裕”的政策下,中国人民逐步走上了富裕的道路,但是截止2017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还有3046万人[28],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期限,因此在这关键时期,政府着力抓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脱贫任务,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争取一个都不落下,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旅游扶贫作为脱贫的强有力的手段被大力推行,旅游扶贫示范项目确立之后,各级政府应尽全力做好各项支持工作,完善交通、通讯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为示范项目提供技术和管理上的帮助,以充分发挥旅游扶贫的强大功能。

4 研究结论及建议

4.1 主要结论

以全国280个旅游扶贫示范项目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各种空间分析方法对示范项目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示范项目在空间上呈凝聚型分布特征,西部地区分布偏多,省域分布相对均衡,但省区边缘地带和交界地带比较集中。示范项目密度最大的区域为沂蒙山、武夷山、秦巴山、大别山等山区以及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云贵高原东北部、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部分地区。

图7 全国旅游扶贫示范项目空间分布的交通因素

(2)全国旅游扶贫示范项目空间分布格局成因较为复杂,经济、地形、旅游资源、交通和政策因素都不可忽视。一般来说,在人群聚居的海拔较高的山区和高原示范项目分布比较多,因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是旅游资源丰富、交通相对便利并且扶贫政策导向明显。

4.2 建议

依据以上研究,可对我国各级政府机关和相关部门、企业和人民群众有效开展旅游扶贫示范项目各项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1)完善交通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各项支持工作。各地旅游部及相关部门需落实国家各项政策,进行人员技术培训、加大宣传力度、完善金融扶贫贷款保障系统、协调企业、合作社、群众之间的关系,促进示范项目有序进行,打赢脱贫攻坚战。

(2)旅游扶贫示范项目包括“景区带村”、“能人带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4种类型,要注重这4种示范项目的联动发展,以政府为主导,以旅游项目为形式,发挥景区、能人、合作社、公司的带动作用,以开发景区、开展农家乐、民俗表演、种植园以及村民以资金或资源入股公司等方式,帮助贫困户获得收益,助力当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猜你喜欢

空间旅游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