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效应:助推浙江省纺织产业改造提升
2019-04-04吴一新朱怀球李晶叶翔宇
文/吴一新 朱怀球 李晶 叶翔宇
标准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具有保障、支撑和引领作用。纺织、服装和化纤产业是浙江省重要传统产业,如何发挥标准化+效应推动纺织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实施“10+1”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决策部署,顺应供给侧改革要求,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需求的重要课题。
一、浙江省纺织及上下游产业和标准现状
(一)化纤产业
2016年全省化纤产业实现产量2106.42万吨,占全国化纤产量42.6%,全球化纤产量31.5%,排名国内第一。目前,浙江省化纤产业已进入供求关系再平衡期、存量产能优化调整期和高品质增量迭代发展期的“三期叠加阶段”。但同质化趋势制约了浙江省化纤行业进一步发展,大部分企业在功能化、绿色化、差别化、个性化等高端产品领域研究投入不足,装备综合利用技术及产业迭代研究能力与兄弟省份存在差距。
图1 化纤行业国家标准起草情况对比表
图2 化纤行业标准起草情况对比表
浙江省化纤企业国家和行业标准参与度高,但为主制定不及江苏、上海。截至2016年底,化纤现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共229项,其中国家标准36项,浙江省企业为主制定只有1项;化纤行业标准193项,浙江省企业为主制定39项;化纤机械领域23项标准,浙江省企业只参与制定1项。此外,我国主导制定的化纤领域ISO标准有3项,分别由江苏盛虹、上海纺织工业技术监督所和浙江华峰为主研制,在研的ISO标准2项,由江苏三房巷和上海纺织工业技术监督所为主研制。目前浙江省154家化纤生产企业公开企标,涉及相关标准236项,其中132项为企业自主制定标准。大部分企业总体上公开声明企业标准的指标低于实际内控标准,以高标准体现自身品质、以品质推动品牌提升的理念尚未普遍形成。
(二)纺织产业
2016年浙江省纺织制造业实现总产值6077.67亿元,约占全国的19%,产业规模居全国第三。浙江省纺织业具有产业链完整、行业集群明显、专业市场较多的竞争优势。目前全省拥有46个纺织产业集群,包括海宁、柯桥、萧山、桐乡、兰溪等5个纺织产业基地市(县),13个纺织产业特色名城和28个纺织产业特色名镇。但浙江省多数纺织企业处于低端产品生产发展阶段,竞争新优势不够突出、产品新供给不够充足、创新新动力不够强劲、绿色新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较为突出,亟待产业转型升级与改造提升。
浙江省纺织产业标准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企业参与产业标准化工作程度较高。全省71家企业参加了21个纺织领域全国标技委或分标委;在现行有效的1061项纺织相关国标与行标中,浙江省共参与了其中300项,参与比例28.3%。在机织、针织、家用纺织品等特色优势领域中,参与比例均超过40%,居全国首位。但浙江省纺织产业标准体系与国际先进标准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标准指标先进性不够、标准上下游不匹配、检测方法设置理念不完善、绿色生态健康要求不严、功能性和舒适性标准滞后等方面。
图3 浙江纺织业标准参与情况表
(三)服装产业
2016年全省2646家规模以上服装企业产量近40亿件,占全国总产量12.67%;服装服饰出口274.26亿美元,出口额占全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额的18.91%,位居全国第二位。浙江省服装产业具有区域特色优势,但浙江省服装产业普遍存在盲目扩张致产能过剩、来料加工模式难生存、人工成本高涨竞争力下降、库存危机连锁模式待变革等问题,亟待淘汰落后产能、新建产业集群、打造自主品牌、实现产业转移等措施打破困局。
全国服装行业现行国家和行业标准总量168项中,浙江企业作为第一起草单位及参与制定的标准45项,参与比例26.8%,服装标准化工作处于国内前列。浙江省声明公开企标的服装生产企业1029家,公开服装产品相关标准1760项;其中,814项采用国家标准,573项采用行业标准,12项采用地方标准,361项为企业制定标准。浙江省大部分服装企业同线不同标、不同质现象较为普遍,特别是浙江省服装企业设计师往往对款式的时尚性与色彩的搭配性关注偏多,但对强制性标准规定的安全性指标等理解不够到位。
二、标准化推动浙江省纺织产业改造提升路径分析
路径一:标准化推动纺织块状产业有序集聚。浙江省纺织块状经济特色显著,但存在技术经济分析不足、布局规划不协调、产业链结构不均衡、决策依据不充分等问题。以绍兴柯桥印染集聚区为例,绍兴市柯桥区以建设“绿色高端,世界领先”现代产业集群为目标,在“亮剑行动”中一举关停69家印染企业,淘汰落后印染设备3047台(套),淘汰落后产能45亿米,同时计划在2019年底将印染企业按最高准入标准整合至100家,且全部集聚至滨海工业区,形成未达标企业关停整治、高准入标准集聚滨海工业区、“三废”标准化治理、龙头标杆企业孵化培育、“浙江制造”品牌扶植强化等为主要特征的“柯桥经验”。将标准化元素、规划理念与产业发展相融合,总结提炼柯桥印染集聚经验,开展技术与环境效果经济效益分析和社会效益分析,制定指导园区实现整体低碳环保、创新高端、可持续发展的地方标准,将为产业地政府有序推动集聚、改造、提升提供依据。
路径二:标准化推动纺织产品品质提升。“质量第一”的观点已成为世界各国公认的目标。树立标准优先理念,按照“先进标准—技术改造—产品质量”模式,引导产业以高标准引领高品质,带动先进技术和高端装备的投入,倒逼全产业链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进而有效提升产品质量水平是浙江省“三强一制造”举措的经验体现。目前,在纺织相关领域浙江省已发布“浙江制造”标准将近100项。此外,浙江省立足于推动“浙江制造”在丝绸面料、针织品、家用纺织品等优势领域开展主要贸易国标准互认工作,逐步提升浙江省纺织产业标准与国际先进标准接轨水平,以标准走出去带动产品走出去,形成各规模企业持续螺旋式差异化发展,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满足经济社会中日益增长的产品质量需求。
路径三:标准化助推纺织技术改造升级。先进标准的推广应用,能为产业技术改造升级提供清晰的目标导向,倒逼落后产品、装备、工艺的淘汰创新,并能在标准化的基础上形成技术改造升级的良性循环。绍兴柯桥印染业在行业整体下行的大背景下,实行落后产能淘汰、转型提升产业的率先突破。通过印染产业标准化工作,制定设备改造负面清单,设置新设备准入门槛,倒逼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其中2016年淘汰落后印染设备共2023台。如兴明染整搬迁至集聚区后,斥资2.5亿引入国际进口设备,搭建高度智能化车间,实现电脑测出颜色、机械臂抽取配方等功能,智能配色系统一次性打样的准确率有95%,取代了以往靠老师傅经验目光的传统配色模式。应大力鼓励企业、科研院所、设备厂家协同剖析先进设备与关键工艺控制技术等,形成标准进行固化、推广,带动相关设备与技术的研发,并在相关产业的技改工程中得到应用。
路径四:标准化推动提升消费者和企业质量获得感。良好的标准化基础是消费者感知质量的直接反映。针对纺织行业,通过标准化过程,建立消费者对标准的感知识别,促进消费者与企业建立互信,并共同从中受益;通过构建纺织消费品识别体系,推动纺织产业更多企业实施“浙江制造”标准,参与“浙江制造”品牌认证,让消费者识别好产品,选择好产品,从而增强“质量获得感”。以湖州织里童装为例,当地政府正在以构建童装产业科技创新综合体为切入点,以区域品牌、品质标准和“互联网+”为突破口,由“织里制造”向“织里质造”和“织里智造”转变,以区域高标准打响“织里童装”区域品牌,强化消费者识别性,创造新经济增长点,用标准直达消费者的心坎,树立标准营销理念,推动消费者和企业的质量获得感。
路径五:标准化促进生产贸易关系协调。在贸易过程中推行标准化可以快速促进市场协作形成、简化市场交易程序、增加商业交易透明度与合理性;同时,也为买卖双方纠纷提供仲裁和争端磋商依据。以涤纶印染制品中锑元素的控制为例,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4287—2012)设置“总锑”排放控制要求,而锑的主要来源不是印染企业产生,而是取决于上游化纤产业。这类情况就要通过建立贸易相关方标准,对涤纶印染制品制定锑元素限定标准,明确不同限定值所产生的加工费率的变化,倒逼上游企业优化生产工艺、提升产品质量、淘汰落后产能,逐步调控涤纶印染上下游产业链向良性可持续方向发展。
三、结论
通过充分发挥标准化+效应,助推浙江省纺织产业改造提升,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