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媒体时代和艺术的关系
2019-04-03杨琼
摘要:进入全媒体时代,老牌传统媒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借助强大的技术优势蚕食着传统媒体固有的领地形势严峻,实现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是全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的必然选择。任何媒体及艺术都需要做自身建构,那么,公众就必然需要正视这种建构的实质,并对其保持一种平常的态度,而非全然地盲从或盲信。面对全媒体时代的艺术状况,确实需要推动和研究公民的媒体素养及艺术素养的养成。
关键词:全媒体;艺术;素养
一、 全媒体时代的艺术状况
全媒体时代的艺术状况表现为传统媒介艺术与新兴媒介艺术并存交融及艺术传者与艺术受者之间双向互动,体现为多媒介艺术交融、跨媒介艺术传播、艺术家与观众双向互动、多重艺术文本并置等特征,导致越来越明显的艺术分赏现象,即由日常媒介接触惯习所形成的不同公众群体间相互分疏的艺术鉴赏状况。应注重媒体素养与艺术素养的个体养成,艺术学界应加强艺术批评和艺术理论研究,特别是通过研究艺术分赏而探索艺术公赏及艺术公赏力的必要性并为之建立相应的公共秩序。
艺术品总要运用一定的媒介去形成符号表意系统从而表情达意。而媒介的差异,由于本身就携带并体现诸多方面的差异信息,因而往往可能决定或影响艺术的符号表意系统及其表意效果的差异。当今艺术媒介状况如何,其对当今艺术的整体状况有何影响,是需要探讨的问题。这里尝试引入全媒体时代概念,由此对当今艺术媒介状况提出一种思考,也由此为探究艺术公赏力问题提供一种艺术现象分析基础。当然,关于今天处在一个怎样的时代的问题,早已有多种不同却颇有效力的看法或视角。
二、 通向全媒体时代的艺术历程
艺术与媒介的关系具有历史性。在艺术史的不同阶段,总有占主导地位的艺术媒介。全媒体时代也应有与自身时代特点相应的艺术媒介及传播方式。
第一,口头媒介。那时由于只有口语媒介而尚未发明文字或其他书写媒介,人类的常用艺术表达媒介是口语。口语传播令传者和受者双方或多方都会产生面对面的亲切感、真切感及信息清晰度,但无法加以永恒化安置,容易随着时代的演变而烟消云散。它是如今能回溯的早期艺术形态之一。
第二,文字媒介。文字媒介的发明及熟练运用,为人类的口头艺术创作提供了获取客观性及永恒性的载体。我们的祖先发明了文字,书写的能力、刻写的能力越来越发达,能够在龟甲上、金属上刻下来,这样就能够流传久远。有了这些文字媒介以后,就有了文字媒介时代的文艺或艺术,也逐渐有了艺术家的名字被记载下来。文字媒介可以有效地强化作者个人创作能力及文艺的社会教化功能,并导致作家或艺术家个人的社会影响力及社会地位凸显出来。此时,精英艺术家及其作品的社会教化功能日渐被强化。这是继口头媒介时代艺术后人类艺术创作能力的一次显著提升。
第三,印刷媒介。中国古代雕版印刷术和西方机械印刷术的先后发明和运用,使得艺术的成批复制、大量传播成为可能,这促进了艺术的通俗化及艺术的社会启蒙效果的增强。通过它传播文艺,特别是文学,就产生了深远的革命性影响。它标志着人类艺术在大量复制及传播能力方面取得了一次跨越。
第四,电子媒介。在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代以来,电影、电视媒介借助它们自己的传播优势,速度越来越快捷,信息量越来越大。电子媒介时代艺术通过电子媒介的流行,实现了大量快捷的传播,致使图像文化或视觉文化战胜语言文字成为主流,艺术进入大众娱乐时代,进入当今全媒体时代,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国际互联网及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介成为传播的主导媒介,为艺术提供了新的主流平台。显而易见,艺术正面临多重媒介或媒体的竞相诱惑,艺术创作、接受与批评的可能性已变得大为丰富而复杂。
三、 反思全媒体时代艺术状况
当今时代艺术面对的美学原则之争,即类型性还是典型性、戏剧性还是真实性、身体性还是心灵性、平面性还是深度性相互交融和冲突的格局。艺术在跟随时代走。艺术的类型演变、主流更替、潮起潮落,都是时代使然。艺术的合众群赏变稀罕,而分众各赏成为新主流,心灵美学与身体美学的分离会长期持续下去。
每个公民需要自觉地注重媒体素养与艺术素养的个体养成。反思个人的媒体素养和艺术素养之间的问题。艺术学界及社会各界应该加强艺术批评和艺术理论研究,激励艺术家和公众分别致力于创作和鉴赏富有兴味蕴藉的艺术品。批评家应当发出自己的声音,即使没多少人理会也要表达。无论如何,发出自己的聲音是重要的。应注重从优秀艺术品中挖掘和提炼包含文化价值的东西。艺术学应通过研究艺术分赏而探索艺术公赏的可能性。全媒体时代的艺术状况表明,当今艺术的媒介境遇同传统相比已然发生重大而又深刻的变迁。诚然,真实性、典型性、深度性和心灵性等传统美学原则仍在不同程度上支持当今艺术的发展,但实际上,戏剧性、类型性、平面性和身体性已成为更加主流、更加强势的新兴美学原则了。
四、 结语
随着当今全媒体时代艺术媒介状况中戏剧性、类型性、平面性和身体性等新兴美学原则的日趋活跃和强势,作为一种因艺术媒介惯习差异而出现的不同公众群体分别鉴赏各自喜好的艺术品的状况,特别是由于以国际互联网为中心的传媒平台的双向互动作用,由它们所支撑的当今艺术已经和正在走向与艺术家中心背道而驰的反方向,艺术分赏所标志的审美与艺术多样性,在当前日益多样性或异质性的世界上,诚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必然伴随着无可回避的弊端,也就是出现以公众为中心的新状况,这集中说来就是上面所说的艺术分赏这个新景观,这就是艺术活动中的无序或混乱。对于这种无序或混乱,正需要学界的认真研究,深入认识当前艺术分赏格局,积极探讨艺术公赏及艺术公赏力的必要性并为之建立相应的公共秩序。
五、 建议
身体文化与心灵文化、身体美学与心灵美学之间的分化很显著。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只能报以一种达观的态度。重要的不是这样的分离状况该不该来,而是这样的分离状况该如何加以认识和把握。
作者简介:
杨琼,讲师,云南省昆明市,云南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