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学习共同体

2019-04-03何丽君

读天下 2019年9期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数学课堂小学

摘要:人是社会的一分子,都生活在社会的共同体活动中,而学习也不例外,学习活动同样是在共同体中进行,学习与共同体相结合而成为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对学习方式与学习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注重学生的相容与沟通,体现着群体的协同动力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同样需要学习共同体的建设,这对学生知识的理解与内化、提升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学习共同体

学习是探寻未知世界的重要途径,小学数学共同体的建设,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这一共同体,不仅简单的让学生共同组合在一起,对相同的知识,运用相同的方法去学习。而是在共同体的实践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获得了身份的发展,在共同体中表现自己的个性,实现了个体知识与人性的双重社会性建构。那么如何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构建学习共同体呢?笔者结合实践对此问题展开探讨。

一、明确课堂学习任务,建设学习共同体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学习共同体的良好建设,首要的任务是对课堂学习任务进行明确,使学生对共同学习的目标和任务进行充分的了解,避免由于学习目标不明确,导致形式化的学习共同体出现。这些也给老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教学目标与知识内容,为学生带来明确的课堂学习任务,使他们在任务引领下共同努力,一起完成学习任务。

二、利用挑战性的问题,建设学习共同体

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共同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激情与欲望,让学习目标充满诱惑力与吸引力,引发他们产生认知冲突,通过建设学习共同体来尝试解决,再与班内其他同学对话、交流和分享,最终促进应用。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以教学对象的认知能力和知识基础为出发点,精心设计一些有挑战性的问题,促使学生共同学习、分析和解决。

在这里,以《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教学为例,教师罗列四组式子:156-12+208,120×3÷15;16×4+8,110-13×5;218+50+28,80-36÷6;100-12×7,25×4×6。設计问题:第1组题需要按什么顺序计算?得出结论:只含有加、减法或乘、除法的运算式,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接着,教师设置挑战性问题:后面3组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以此引发小学生的认知冲突,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使其主动建设学习共同体一起讨论和解决,让他们相互交流与分享计算顺序,共同得出:乘法或除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需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后算加法和减法,从而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法则。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利用挑战性问题,引领学生主动建设学习共同体,使其学会交流和分享,通过共同努力解决难题,这样,既有助于学习共同体的建设,还有利于构建其学习自信。

三、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建设学习共同体

小学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学生固有的生活经验创设课堂情境,使其充分感受到数学课堂的亲切感与熟悉感,在生活化情境中共同学习数学知识。当然,小学数学教师可利用课堂情境引出一些可操作性或探索性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主动参与到共同学习中,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共同学习机会。

四、借助自主学习活动,建设学习共同体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自主学习机会,利用多样化的形式与内容,积极开展自主性学习活动,而这本质是增强他们的亲身体验,根据反馈与交流设计共同学习活动,主动建设学习共同体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运用与提升。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应当设计一些自主探索学习活动,借此促进学习共同体的建设。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时,教师和学生一起用卷尺共同测量教室黑板的长和宽,记录下来;并演示将一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询问:黑板的长和宽刚好是整数米吗?每人得到多少个苹果?能不能得到整个苹果?要求他们观察后回答。接着,教师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开展自主学习活动,感悟新知识。教师要求他们拿出一个圆纸片,平均分成2份,思考:每份是这个圆片的几分之几?请每位学生拿出一张正方形的纸,平均分成4份,用色笔涂其中的1份和3份;动手画一条线段,平均分成5份,画出其中1份和4份的数。让他们在自主操作学习活动中,理解和探究分数的意义。

这样,教师借助自主学习活动建设学习共同体,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增强亲身体验,知道一个圆,一个正方形、一条线段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1份或几份的数可以用分数表示。

五、采用小组合作模式,建设学习共同体

共同与合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建设学习共同体,教师可采用小组合作模式,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学习和自由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并促进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小学数学教师可设计一些发散性或开放性的问题,引领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学习,这样既能实现建设学习共同体的目标,还可以促进他们整体发展和进步。

例如,在进行《周长》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出示学具盒里的线,询问:你们准备围什么图形?学生将会想到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五角星和心形等,使其在小组内进行合作学习活动,一起动手围图形,展示共同学习成果,介绍几幅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教师提出讨论话题:要想知道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该怎么办?引导他们学会如何求直线图形的周长,是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再相加就可以求出周长。接着,提升难度:想要知道这个五角星的周长是多少,还能直接用尺量吗?有什么巧妙方法?要求学生自由讨论,在组内合作学习,并共同测量其他成员围出不同图形的周长,汇报测量结果。教师采用小组合作模式建设学习共同体,指引学生从相同和不同的角度去讨论和研究周长问题,发现用同样长的线围图形,不管形状如何变化周长总是不变。

六、结语

在小学数学学习活动中建设学习共同体,既是新课改的基本需要,也是实现高效学习的重要手段。小学数学教师应当从不同方位与角度出发,全力建设学习共同体,指导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进而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强.小学数学课堂管理浅析[J].学周刊,2016(32).

[2]应志军.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管理策略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16).

作者简介:

何丽君,四川省成都市,四川省成都高新区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学习共同体数学课堂小学
基于“微信群”的大学生英语学习共同体建设
翻转课堂中“学习共同体”构建初探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数学课堂信息化中的“三适”探究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