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政府形象从公务礼仪开始
2019-04-03李方红
摘要:随着新政改革以及现代化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政府形象,并且对政府要求也不断提升。而公务员作为对国家公共权利进行行使的代表,其行为可以对政府形象进行充分体现。所以公务员自身形象十分重要,是有效维护政府形象可靠保障。本文对礼仪及其重要性进行分析,并对提升政府形象的途径进行探讨。
关键词:政府形象;公务礼仪;公务员;提升途径
在国家与人民群众之间,公务员是联系两者的重要纽带,可以对人民的心声进行有效代言。同时公务员可以对政府形象进行体现,所以公务员公众形象十分重要。而怎样增强公务员自身的人文素养,构建良好的政府形象,是一项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题。
一、 礼仪及其重要性
礼仪就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以约定俗成的方式对律己敬人进行展现的过程,包括:言行、穿着、情商等。由个人修养角度而言,礼仪是人自身的内在修养以及外在素质;由交际角度而言,礼仪是适用于人际交往中的一种艺术与方法,是在人际交往中对他人表示尊重、友好的习惯行为;而由传播角度而言,礼仪是人际交往中开展良好沟通交流的技巧。人们能够以相应的礼仪规范为依据,对和外界交往的尺度进行确切把握,从而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理。所以说礼仪是对良好形象进行塑造的重要手段。在社会活动中,交谈讲礼仪能够变得文明;穿着讲礼仪能够变得大方;举止讲礼仪能够变得高雅……能够很好的讲究礼仪,任何事情都会显得恰到好处,显著增强个人的自身魅力。所以作为政府形象的代表,公务员需要对公务礼仪进行有效学习,以增强自身的内在素质、塑造外在形象,促进良好交往,显著提升政府形象。
二、 提升政府形象的途径
(一) 个人形象的塑造
公务员作为社会的形象大使,时刻代表着政府形象,所以公务员需要对自身礼仪进行不断规范与学习,重视自身良好形象的塑造,从而有效提升政府形象。第一,提升礼仪规范意识。公务员需要具备相应意识:自己不只是对自身形象进行代表,同时还对政府形象有着充分体现。只有自己有意识地对自身行为进行有效规范与约束,才能够对良好形象进行有效塑造;第二,树立公务形象。公务员与企业工作人员之间有着很大差异,公务员形象具备较强的规范性、系统性以及严肃性。在着装方面,公务员的着装需要朴素大方、端庄得体、干练温雅。同时还需要对相应场合进行有效区分,让着装更符合自身身份,需要做到与自身工作以及单位形象相符。在公务场合的着装需要相对庄重保守些,最好是制服、西装或者是套装;在社交场合着装需要对相应特点进行突显,例如:礼服、民族服装或者是时装,以对自身的个性、时尚进行展现;在休闲场合着装需要舒适自然。所以公务员需要对西装的穿着、搭配原则进行有效学习,同时还需要对提升形象方面的知识进行掌握。而在仪容方面,需要做到得体自然、清爽干净、整洁朴实;第三,礼仪规范的有效学习。在社交场合中公务员自身举止礼仪是否适当、规范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国内其可以对党与政府的形象进行体现,而在国际上可以对国家形象以及国民素质进行充分体现。所以公务员需要重视对礼仪规范的有效学习,其中包括:会面礼仪、介绍礼仪、握手礼仪、会议礼仪等,尤其需要对在公务场合涉及到外交礼仪的内容进行有效学习。
(二) 良好工作环境的构建
对良好的工作环境进行构建,这不是一个或者是两个人能够完成的,要求每个人都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以及内在修养,这需要每个人都能够对相应的礼仪规范以及处事原则进行确切掌握。第一,在工作中需要具备配套的管理、执行、监督制度,为良好的工作秩序提供可靠保障,以避免妨碍人文素养形成因素的出现;第二,有效强化对领导者示范作用进行凸显的机制,充分展现领导者的带头作用;第三,对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进行构建,有利于提升公务员自身的学习、工作效率,让其文化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同时良好人际关系的构建,有助于促进公务员自身正确思想理念、道德以及良好意志品质的有效形成,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政治观,构建良好形象,为政府形象的提升提供动力。
(三) 理论知识的有效学习
公务员形象不只是在良好的仪表仪态上进行体现,还有公务员的精神面貌,这也是对其形象进行体现的重要内容。所以公务员需要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不断对理论知识进行学习,并有效开展自我教育以及理论实践,以显著增强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促进自身公务礼仪的不断进步,为树立良好政府形象贡献力量。
三、 结束语
对国家、政府形象的有效树立与提升,需要每个公务员的确切参与。而每个公务员对自身形象进行提升时,需要对相关的礼仪知识进行系统性、规范性的培训或者是学习。同时公务员还需要时刻对自身进行检视与鞭策,通过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以有效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提高自身的个人素质以及内在素养,进而促进政府形象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吴扬雪,陈国明.强化公务礼仪提升职业修养[N].钦州日报,2016(5).
[2]张克家.提升政府形象从公务礼仪开始[N].丹东日报,2015(12).
作者简介:
李方红,吉林省通化市,吉林省辉南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