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激扬生命的课堂
2019-04-03王梦霞王寿云
王梦霞 王寿云
摘要:生态课堂,是“激扬生命”的课堂,是“以生为本”的课堂。生态的语文教学就好比放风筝,我们必须敢于放、善于导、善长动。具体说,敢于放,就是要让学生有自由驰骋、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善于导,也就是教师顺学而导,让学生飞得更高,学得更好;善长动,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们要紧抓风筝之线,让学生自由自在的飞翔。
关键词:生态课堂;激扬生命;以生为本
生态课堂,应该是具有“田野”性格的课堂。每一个在课堂上的孩子,都像是一粒撒在田野沃土里的“种子”,他们是不同的种子,有的是大树,有的是小草,有的是麦子,有的是水稻,但他们需要阳光、水分和温度。有了这些,他们就自由自在地成长为本来应该成长的那个样子。我们千万不要希望他们都长成一样的大树或麦子。因此,生態课堂应该是还学生以自由的精神,能够最佳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喜闻乐见的课堂。
一、 生态课堂带给我们的思考
(一) 生态课堂,是“激扬生命”的课堂
传统的课堂观念,首先被认定是传递知识的渠道。这一定位必然会带来课堂教学原点的错位,即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从课堂教学的原点思考,学习只能是学习者自主的活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虽然十分必要,但这只能是外因,不可能改变学习是由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决定的这一重要内因。因此,每一堂语文课都应是师生共享的生命旅程,既是儿童在斑斓想象的闪烁中,表达自我和世界,扩展自我精神边界的旅程,也是教师把语文内在的语言智慧化为儿童生命智慧的旅程。教师是“长大了的孩童”,用自己智慧的童心,以语文的方式,帮助孩童创造人心所需要的温暖、柔软和美好。用快乐的语文让孩子的精神变得纯真而富有活力,用优雅的语文让孩子的灵魂变得纯粹而富有品位,用精美的语文艺学让孩子的生命变得精致而富有魅力。
(二) 生态课堂,是“以生为本”的课堂
小学语文课堂是属于儿童的,每一篇课文都应当是儿童的温馨居所。生态课堂要求教师要把自己当成学习伙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空间。师道的原点在于“为了一切的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循循善诱以无痕之教。教师需要“悠着点”不可刻意地表现自己,不为因张扬个人才华而陶醉,才能使学生享有充分参与、激情表演的机会。当然这不等于教师可以放弃“教与导”的责任,但这种“教”或者“导”都应当尽可能是“无痕”的,“润物细无声”的,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充分“自由呼吸”的。
二、 走向生态课堂,需要一份努力
重新审视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和生活世界,精心打造“生态课堂”。我们在欣赏中赞叹,在赞叹中反思。反思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现状,反思我们自身的教学素养……生态课堂,需要每一位教师清醒的认识与不懈的努力!
(一) 敢于放,就是要让学生有自由驰骋、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我们要明白课堂是为学生提供舞台,而不是自己唱主角,课堂上要让学生多说、多想、多练,而不是教师越俎代庖、喧宾夺主。教师要扮演主持人,创设情境,抛出话题,把学生推出场,并且做好节目之间的串联,做好总结归纳。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民主、平等、相互尊重、和谐相处的。所以教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亲切交流,而且要不断鼓励,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二) 善于导,也就是教师顺学而导,让学生飞得更高,学得更好
首先,生态的课堂应该是活泼灵动的、发展变化的,也就是在预设的基础上,有新的生成,所以教师备课时要多一点预见,授课时要多一点机智。其次,顺学而导,还在于教师导的技巧,是否导得自然,导得巧妙,导得到位。
(三) 善于动,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首先,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生态环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动”。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师应具有强烈的人文意识,善于做教学上的有情人,以“情感”这一非智力因素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其次,以“活动”为载体,优化课堂教学方式,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乐“动”。精心设计导语,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产生一种探索答案、奥妙的欲望。创设问题情境,设计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使学生“脑动”。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问题、惊讶开始。”问题是激发学生思维的策动力,是进入最近发展区的桥梁,而探究是人的一种本能,儿童天生就是探究者。
第三,重视学法指导,架构知识学习桥梁,使学生会“动”。语言学家吕叔湘说得好,“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语文课堂教学过程除了传授知识外,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架好“桥”,备好“船”,提供“钥匙”,“课文无非是个例子,通过例子,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叶圣陶语),为师者应以“授之以渔”为己任,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为目的,为学生指点学习门径,铺设学习台阶。
(四) 潜心修炼,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只有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很好地解读教材、驾驭材料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创造一个丰富的、开放的课堂,让学生的心灵氤氲在博大、温暖的氛围中。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以生为本,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充满魅力。
语文教师丰富、幽默、诗意的课堂语言,不仅能化解学生日常学习中的焦灼,也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文学的浸润与文化的陶冶。文品高了,人品高了,教品自然会高。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有什么样的磁场,什么样的深度就会有什么样的课堂。高度不一定是目标,向上才是语文教师应有的姿态,真正的彼岸也许永远无法抵达,但是凭着对语文教学不懈地追寻,我们定会在教学路上渐行渐远。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一师一堂课,一课一人生,用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来看待语文教学,把它放在眼里,它是工作;把它放在心里,它是事业;把它放在梦里,它就是艺术!“春风得意马蹄疾,不需扬鞭自奋蹄。”我们相信,处在生命与工作最好时期的我们会马不停蹄,为理想的语文教学踩出一条充满生机的新路。
参考文献:
[1]薛武卫.构建语文生态课堂刍议[J].科技致富向导,2008(10X):77.
[2]叶圣陶.叶圣陶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
作者简介:
王梦霞,王寿云,云南省保山市,保山市永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