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教学法在边远乡村小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2019-04-03尹相奇
摘 要:阅读兴趣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对于边远乡村地区的小学生来说,阅读是学习知识、与世界沟通的重要手段。小学阶段重在阅读兴趣的培养,本文作者简要论述了趣味教学法在边远乡村小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趣味教学;边远乡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在经济与科技如此发达的时代,有太多的事物占据了我们的时间与空间,以至于留给阅读的时间和空间是越来越少了,不得不承认,阅读变成了一件越来越困难的事情。幸运的是,边远乡村地区,还尚未受到太多现代化事物的干扰,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爱上阅读,通过阅读认识外面的世界,通过阅读实现自身命运的转变。本文作者以下简要论述一个激发小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还望能有所借鉴意义。
一、 精心设计阅读前的导入
清人李渔《闲情偶寄》中言:“场中作文……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李渔所言,只是写作的一种方法,并不是哪篇文章在写作中都遵循这一方法。不过对于好奇心重的小学生来说,这种方法确实是非常奏效。边远乡村地区,教学设备比较落后。所以,教师在学生阅读前设计的导入中要多花心思,组织起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以此充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比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端午粽》这篇课文时,笔者是这样进行导入的——吃粽子的习俗从古延续至今,相传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日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还有一种传说是春秋时期楚国人伍子胥,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投奔吴国,助吴伐楚,成为吴国功臣忠臣,但伍子胥最终受小人迫害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通过这样一番话,将学生端午吃的粽子的来历带上了一些传奇的色彩,从而使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学生们都聚精会神地投入到阅读当中。
二、 巧设悬疑,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由于年龄与阅历上的不同,学生与教师之间存在着天然的、短时间内难以逾越的差距。教师可以利用认知上的优势,根据文章内容,或者文章标题提出学生认知范围的之外、回答不了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心底的求知欲,使之更专注地投入到阅读当中去。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这篇课文时,笔者是这样进行教学的——“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分清东西南北,在我们的学校里,在我们的村落里,但是到了空旷的野外,幽密的森林里,东西南北就不是那么容易辨别了,我们都知道正午的太阳在南方,我们可以通过它来辨别方向,但是如果碰到阴天,又该怎么办呢?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告诉了我们更多在野外辨别方向的方法,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学生们纷纷表示想,笔者接着说,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阅读在这篇课文吧。通过设置悬疑,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
三、 给予学生一定的表扬以及鼓励
小学阶段的学生是最需要表扬与鼓励的,这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关。对于边远乡村地区的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一定的表扬和鼓励,以满足小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从而更进一步地激发小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兴趣。
比如,再让学生朗诵《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等古诗时,对于朗诵的好的学生教师不能吝啬自己的赞满,要大加赞扬。像“你读的真是太好了!”“你有成为一个朗读者的潜质!”“你的朗读完全诠释了这首诗的感情。”对于朗诵的不是很好的学生来说,也应该多用鼓励性的语言,像“如果你能夠在读得大声一点,那就堪称完美了!”“总的来说,读得不错,在这一句上感情在丰富一下就更好了。”等等。要切忌使用批评性的语言,以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四、 阅读比拼
笔者认真学习、研读了相关儿童心理著作以及教育理论。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决定,把电视娱乐版的大比拼形式引进课堂。
这是因为,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不高,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时间的管理、学业救助等自主学习的能力还不成熟。语文学习动机以外部动机为主,如为了得到家长、老师的表扬和奖励,以及同学的赞扬,真正源自内部的动机较少。这说明,学生的学习动机,需要语文教学创造有利条件进行不断强化,依赖外界诱因加以诱发。只有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相互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其推动和维持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
总而言之,精心设计阅读前的导入;巧设悬疑,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给予学生一定的表扬以及鼓励;阅读比拼等趣味性方法都能够起到激发小学阅读兴趣的效果。当然,除此之外肯定也还有诸多其他的方法,希望诸位教师能够不遗余力,努力探索,使边远乡村地区的学生能够对阅读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黄益斌.突破阅读瓶颈的利器——一个性化阅读[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3).
[2]钟昆志.深化学生合作意识提高课外阅读质量——浅谈对初中生阅读兴趣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1(24).
作者简介:
尹相奇,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称杆乡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