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僵化模式的有效突破

2019-04-03林丽泉

青年时代 2019年5期
关键词:作文教学初中语文

林丽泉

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师生所面临的共同难题。不少教师和学生都很难跳出传统僵化模式,即作文方式僵化、作文过程僵化、作文评改方式僵化等,造成作文教学效益不高;学生怕作文,讨厌作文;具有诗情画意的作文则更少。针对上述情况,在实际教学中,积极尝试从五个方面加以突破,力求获取良好的作文教学实效。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僵化模式;有效突破

在参加汉语言本科自学考试时,有幸聆听福建师范大学孙绍振教授的课,我听到这样一句话:“中学生怕作文,大学生厌作文,就连一个师大,找不出几个喜欢写作文的人,会写作文的人。”这不是夸大其词,在我十几年的语文教学中,我深有感触,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几点:一是学生缺少写作素材,而且练习不得法;二是注重形式,看轻内容,严重脱离现实生活;三是为追求考试高分,过份强调“立意要高远”,要求学生尽量联系“政治思想”。特别是近几年来,中考语文作文的分数60分(满分150分),占了分数的近半壁江山,让作文教学本身深深地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怪圈,形成了一种僵化的模式。

一、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僵化模式表现

(一)作文方式僵化

现行教材每单元都紧扣《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重点及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来设计作文训练,教师们紧扣课本,单元内容长期单一的用来进行作文,学生便觉得没兴趣。

(二)作文过程僵化

文章源于生活,而我们目前的语文教学,大多只把与考试有直接关系的课文内容作为硬性任务反复演练。对于作文,只有到周三作文课时才把题目和内容要求等摆出来,同学们面对生疏的写作文题,不知写什么,也不懂得怎么写,只好完成任务式地“挤牙膏”写作文,有的干脆拿来作文书“全真模仿”,甚至有10%~18%的学生根本交不上来,为何?他们实在是无话可说。

(三)作文评改方式僵化

长期以来,学校领导、家长们都认为作文由教师精批细改的好,老师眉批越多越细就越好,但在我的观察中,学生对目前教师的批改,往往只看重分数,根本就没有根据教师的眉批暗语再次温习自己的作文。

以上僵化模式造成作文教学效率不高,那么如何突破这个模式呢?笔者在学习前辈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语文作文教学僵化模式的突破策略

(一)引导观察身边的事、人、物,找寻写作的“源头活水”

课程标准要求:“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初中生本身年齡小,生活阅历浅,心智不够成熟,对身边的小事总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又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被迫困在课堂上,再加上课业负担过重,他们的课余时间基本用于做作业和备考,作文成了无源之水。所以,语文教师要结合自己的学科特点打开写作缺口,为学生的写作找到“源头活水”。具体方法如下:

1.利用初中学生固有的生活环境,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生活,让学生“有事可写,有感而发”。例如,在训练写事的作文时,提前一周告诉学生。布置学生从三个方面去留心观察:家庭、上学放学的路上及学校所发生的事。写作课上,让学生互相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对事件进行设疑思考:看到这件事发生后,你有何感想?最后老师点拨学生:既没有意义,又没有意思的事件不要入文。通过有意识地反复训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这样,写作时就有话可写了。

2.从活动中去发现、体验。初中的孩子可以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学校也都会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这些都可以成为写作素材。例如在训练场面描写时,可引导学生写运动会中的某个场面。这些学生亲身经历过的直观可感的场面,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素材。

(二)结合经典范例落实作文教学

课文教学与写作教学是紧密相联的。每一单元的前一、两篇课文的思想内容、表达方式、结构层次等堪称写作典范,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而言,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模仿标本。如七年级课文《春》(朱自清)堪称写景抒情散文的典范。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熟悉掌握了课文内容后,教师将课文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起来,启发学生:《春》写得美,美在哪里?学生讨论思考交流后,教师小结点拨:⑴抓住了景物的特点,美在景;⑵春花图、春草图、春雨图、春风图、迎春图,美在条理清晰,详略得当;⑶盼春、画春、赞春,总分总的结构美,首尾呼应,升华主旨美。再引导学生从内容安排和结构上模仿《春》,联系自己所处的季节,写一篇相类似的作文。

纵观初中三年六册语文教材,每种体裁都能从教材文本中找到写作的典型模本。在实际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合理引导,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能从模仿中得到启发,进而得以进步,最后也能自成一家。

(三)打破传统批阅作文模式,提高写作能力

叶圣陶先生的见解是:改与作文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文的本人。《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可见修改作文在写作教学中的意义非同一般。

在作文教学中,我在作文批改上全面打破传统的批阅形式,将作文批改分为:学生自评、互评、师生面批、全批。它们是既独立进行,又同时进行的方式。具体做法是:(1)无论是课堂作文,还是周记,都要求学生先自评再上交,不同年级的的学生对自评作文的要求不同。例如,七年级自评要求做到三点:用波浪线划出你认为优美的词句;概括作文的主要内容;你认为写得最满意的是什么?简单的对全文做个评价。一般来说,七年级要求较低,然后在此基础上每升一个年级,就增加三点;(2)自评作文上交后,教师根据写作要求和学生的能力一学期进行四次互相评批:前半期两篇,后半期两篇。对于不同的文体,互评的要求也不同;不同的年级,互评的要求也不同。如议论文互评,首先是评价该学生的自评是否恰当,不恰当的请指正;其次,结合议论文的三要素及相关文体知识,进行评价;最后,从议论文的语言和结构上进行评价。互评后的作文再统一上交由教师全批。(3)全批时评出优秀范文,作为评讲作文的材料;评出中等水平的作文,针对其中不足进行面批,并要求该生修改再上交,看是否有进步;对写作不好的同学,找出他在写作时的优点,鼓励写作。这样做既充分落实了新课改探究合作研究的精神,也逐渐让同学们在改的过程中掌握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四)一题多写,一题多改

一题多写、一题多改,即同一道作文题反复写、反复改。好作文都是改出来的。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摸索出一套较有成效的方法。具体是:精选作文题,先让学生写周记,教师进行全批。全批时不一定要写评语详细批改。全批的目的是发现问题,即学生审题问题、选材问题、结构安排问题、语言方面的问题,并及时作好记录;接着针对写作中出现的问题,上一堂写作课。让学生在第一次写作的基础上,能进一步的再写作,再自评、互评、师评。我在近六七年里都用这种写作训练,能明显地感受到在第二次再写作时,每个学生都有所进步,优秀作文就更多了。一題多写,一题多改,既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

(五)写下水作文,师生教学相长

语文教学任务重,难度大,写作教学是重中之重,难中之至。没有现成课本,即使有现成的作文,但只要是经过出版的优秀作文,学生就会千篇一律地去模仿,所以教师要找到好的范文作为案例教学非常困难。我经过多年探索,最后决定和学生一起写作,即教师写下水作文。如,布置一篇半命题作文《__相随》。我发现学生在审题和选材上难度最大,当然这也是写作中的关键。当我改完学生的文章后,就立即写一篇《父爱相随》的下水作文,针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第二天就上写作课。

到了作文评讲课上,我将我的作品展示在多媒体上,先让学生默读,读完后指名评点,当堂评点修改完后,教师点拨写作特点:(1)本文结构上是“冰糖葫芦式”,条理清楚;(2)时间顺序选材于日常生活中的三个电话,叙事、抒情相结合;(3)事件普通真实,紧扣主题,结尾升华主题。引导学生在今后创作中灵活借鉴运用此法。通过和学生一起写作文,能激励学生创作,也能增进师生之间的在作文上的交流,同时促进作文教学,真正能做到教学相长。当然写下水作文,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工作量大,文学功底还要好。所以我并不提倡每次都写。一般来说,我每一学期写两次,只有在学生写作时,出现某一问题,我才有针对性地去写作。

三、结语

总之,新课改对作文教学又提出了新要求,许多教师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来突破作文教学的僵化模式。多年来许多专家学者都提出了不少好的见解。但我认为,作文教学仍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弱点,这一点在农村中学尤为突出。作文教学没有定格。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做多方面的尝试。只有敢于尝试,才能有所突破,才能为作文教学找到一条新的有效的出路。

参考文献:

[1]冯震威.“高考作文现状与‘新概念作文大赛”[J].语文世界,2000第4期:34.

[2]潘新和.“语文教育呼唤言语创新意识的回归”[J].语文世界,2000第4期:275.

[3]潘新和.“甄别选拔与生命关怀”[J].福建教育,2009第2期(B).

猜你喜欢

作文教学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高中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初探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快乐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