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灵动的“生活课堂”

2019-04-03卢翠

读天下 2019年4期
关键词:学生观教法学法

摘 要:行知教育思想之所以涓涓流淌至今乃至后世,我想可贵在于其创新这一精髓。陶行知的“新”主要“新”在对学生的认识、“新”在学生的学,以及“新”在教师的教。

关键词:创新;学生观;学法;教法

真水无香,行知教育思想之所以涓涓流淌至今乃至后世,我想可贵在于其创新这一精髓。陶行知的“新”不仅“新”在学生的学,更“新”在教师的教,而这“新”最初要起因于对学生认识的“新”。

一、 因对学生认识的“新”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要求我们树立正确儿童观。所谓儿童观就是我们如何看待儿童以及如何对待儿童,也就是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的我们应该怎样去认识儿童和教育儿童。作为一代教育大家的陶行知先生,其儿童观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启发并支撑着新课程改革。

(一) 怎样去看待儿童

“小大人”是我们对孩子的又一称呼。陶行知曾经有言:“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可以看出,儿童之大,大在他们对民族未来的影响,大在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大在他们所赋予的无穷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所以,我们的教育责任就是在肯定学生的“大”情况下去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并且改正自己的错误。然而,眼下的教育大环境却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经常把握不准“度”或者因外界压力,而将教师的尊重和宽容过度给予学生,放弃了对待儿童的要求要有底线。

(二) 儿童的发展要有可以培养他们动手能力的工具,类如工具、玩具等等

这四种陶先生提出的东西意在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探究、研究的过程中去领悟。如果教师变成小孩子,学生将会把我们当做朋友倾诉心声,学校将是他们能够收获知识的乐园,师生一起动手制作,学生自然融入其中,甚至是成为我们手工老师,师生角色互换,教师成了学生,这就是我们现在新课改的生动体现。

(三) 儿童思维的简单特点

万物归根本源无外乎在其本真,即简,教育也是这样。作为教育者的我们能够从学生的自身特性出发,寻找适合学生特性的学习方法,从而将知识以此方式教授给他们。简言之,善动手的孩子让其在动手制作中学习知识,善静思的孩子则是多加细心引导他们去探究知识。

二、 随之促成学生学的“新”

陶行知先生以他勇敢探索又细心追寻的科学态度,带着新的学生观致力于教学中,创造了一系列创新教育理论。其中对于儿童学的“新”这一观点,主要体现在把孩子从传统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从而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三、 以此带来教师教的“新”

陶行知不仅在观念上革新陈旧的学生观,在教师实际的教学行动中,陶行知也提出了创新的教法。

陶先生认为旧教育在教学上存在着种种弊端,其主要表现是教学领域中存在“重教太过”“教学分离”等主观主义痼疾。所以教师才被人们习惯性地称作“教书先生”,说的好像教师只是能够教授学生书本上的知识,此外别无他用。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结合起来,教师“教”的方式即“教法”要根據学生的学来确定,要在准确把握学生发展规律和教学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施教。他指出:

(一) 教法要根据学法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法子要跟着他们做的法子,老师教的法子要跟着学生学的法子。教师要在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上更进一步,使学生“不得不愤,不得不悱”。学生不是照搬标准答案到卷子上,而是通过教师所授的方法在学海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体会成功的喜悦。

(二) 学法要根据用法

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理论中强调了“做”的环节,在他看来,在教学过程中“做”是首位的,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教与学之所以能统一,就是统一在“做”上,只有“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学是学生。”“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否则,“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

创新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灵魂。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背景下,作为跻身于教育一线的教师们总结并借鉴陶先生这一重要知识理念,将之付诸实践,这对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有不可估计的理论意义。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19-220.

[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58-159.

[3]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陶行知全集:第1~5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作者简介:

卢翠,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开发区石予小学。

猜你喜欢

学生观教法学法
能力本位的《网页前端框架》教法改革与探索
目录式问题导学法在高三化学复习中的应用
目录式问题导学法在高三化学复习中的应用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法的合理整合
What kind of role should English teachers play in the intensive reading class
外籍教师课堂典型用语及其所采用的教育教学措施背后折射出的“学生观”和“教育观”
孔子学生观对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启示
《外国小说欣赏》的写作价值研究
关于解决大学生上课玩手机问题的思考
赵学敏学法作品《沁园春·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