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世界风景园林的典范(二)
2019-04-03
本文作者
四、千年不变的格局
西湖从最初自然形成(渦湖)至今已2000多年了,2000多年来,西湖的演变、发展历史,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相生相融的历史,也是先人们尊崇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美化自然的历史。西湖之所以成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是中国人山水文化思想、生态智慧和审美理念的综合。西湖的风景名胜是从公元8世纪以来,在“天人合一”思想指导下,持续演变、发展的成果。
西湖的自然山水和“三面环山一面城”的空间格局是自然形成的,但是,其风景园林的风景格局却是1000多年来人工创作形成的,是名副其实的“第二自然”,这种”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相融合的格局,基本上以历史的真实性延续千年而保留至今。
2011年,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在批准西湖列入遗产时,对西湖的普世价值的表述为:
1)三面环山一面城的地理特征;
2)自唐代以来,它的美丽为众多的作家和艺术家所称颂;
3)众多的寺庙、宝塔、亭台楼阁、花园,还有观赏树木和人工景观浑然天成;
4)自南宋起,西湖十景是“天人合一”最理想、最经典的景观体现。将中国的美学理念表现无遗,为唐宋两朝文人墨客所称道;
5)西湖风景园林不仅对中国,而且对其他国家的园林设计都有深远影响,许多地方通过对湖、堤的设计来模仿西湖的和谐之美;
6)西湖的关键是在于仍然能够激发人们“寄情山水”。
遗产委员会确认“西湖的整体性在自然构造及其重要特征大多保存完好。西湖及其周边景观的风景名胜、历史遗址也都保存完好。因此,普世价值相关的重要性未受到破坏。遗产三面环山的外观整体性保存完好,看上去几乎于1000年以前一样”。
西湖的风景园林格局数字归纳:
一湖:西湖(现比500年前略有缩小,2000余年历史)。
二塔:雷峰塔、保俶塔(均为10世纪,北、南高峰塔400年前已不存)。
三岛:三潭印月、湖心岛(均为16世纪)、阮公墩(建于1800年)。
四堤:白堤(8世纪前)、苏堤(11世纪)、赵公堤(12世纪)、杨公堤(15世纪)。
五园:植物园(1952)、杭州花圃(1953)、太子湾公园(1989)、湖滨公园(1912)、中山公园(1924)。
六水:外湖、北里湖、西里湖、岳湖、小南湖、西外湖。
七寺观:灵隐寺(4世纪),上中下三天竺寺(10世纪)、净慈寺(10世纪)、福星观(8世纪)、抱朴道院(4世纪)。
八胜景:云栖竹径(10世纪)、龙井(10世纪)、虎跑(10世纪)、六和塔(10世纪)、烟霞洞(10世纪)、玉泉(10世纪)、岳庙(12世纪)、黄龙洞(12世纪)。
九峰峻:「远山]天口山(42米)、五云山(334米)、北高峰(314米);
「中山]南高峰(257米)、南山(玉皇山239米、南屏山198米)、北山(葛峻125米、栖霞峻123米);
「近山]孤山(35米)、夕照山(48米)、丁家山(42米)。
西湖十景:苏堤春晓、断桥残雪、曲院风荷、花港观鱼、柳浪闻莺、雷峰夕照、三潭印月、平湖秋月、双峰插云、南屏晚钟
钱塘兼有天下之美。
——欧阳修《有美堂(吴山)记》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东坡《饮湖上初晴后雨》
岛中有岛,湖外有湖,通以卅折画桥。览沿堤老柳,十顷荷花,食莼菜香,如此园林四洲游遍未常见。
——康有为《三潭印月楹联》
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天城”。
——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游记》
昔年曾见此湖图,不信人间有此湖。今日打从湖上过,画工还欠费功夫。
——日本明代僧人
五、守护中创新演变
遗产委员会对西湖的评价是来之不易的,这是三代风景园林及文物工作者为之守护并不断发展演变的成果。西湖的千年美景在晚清至民国已受很大伤害,以西湖湖水而言,尽管从唐代至1949年,大小疏浚湖床达23次,但从1800年至1950年,西湖基本未予治理,至1949年,湖深平均仅0.55米。山上及湖周围几无树木,可称“山光湖塞”。多文物古迹,萧索残败,灵隐寺、六和塔等古建筑处于坍塌状态,西湖十景名存实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开始,首先对山区实行植树造林。一年不到共植树3000多万株,同时实行封山育林,这在中国城市中是第一个如此规模的植树绿化,而且也是国内第一个决定在风景区道路开辟30-50米绿化带(1956年)。
第二,从1951年开始着手疏浚西湖淤泥。至1958年共挖出淤泥720万立方米,相当于70条苏堤,湖水深从0.55米变为1.8米,是西湖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也是中国湖泊治理史上的壮举。
第三,1952年,规划确定西湖范围。在西湖环湖路以内不得新建、扩建与风景园林无关的建筑物,原有的有碍风景的建筑要逐步拆除。
第四,逐步恢复西湖十景,扩建、新建公园绿地1952年开始筹建了国内第一个城市植物园、开放式花圃。
第五,对历史文物古迹进行修建、修理和恢复。
用现代的语汇来说,西湖是国内最早进行大范围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的区域。另外,西湖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恢复西湖十景、新建公园景点在传承中国优秀的风景园林艺术中,创新性地吸收了西方先进的生态理念和优秀的造园艺术手法。其中由余森文先生主持,以孙筱祥先生为主创,规划设计的花港观鱼、杭州植物园分类区,成为了当代中国园林的经典作品,开创了中国风景园林的一代新风。
可以说,60年前的西湖在保护建设中,思想观念是具有前瞻性的,保护意识是超前的,它在一开始就确立了保护第一、自然与人文相交融的思想,正确处理了保护和建设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正确树立了为子孙后代留下完整遗产的科学发展观。由余森文先生提出的向自然学习,坚持以植物建园的原则和技术路线,一代传一代,不彷徨、不折腾,守护着西湖这一方净土。
改革开放40年,西湖在延续过去保护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持续发展,取得了新的巨大成果。
1.继续保护治理西湖
1985年引钱塘江水入西湖,现年引水量达1.2亿立方米。
持续疏浚西湖:
1976—1982年,疏浚淤泥19万立方米;1999—2003年,疏浚淤泥260万立方米。
环湖截流污水,清除西湖污染源,现在正以生物措施净化西湖水质。西湖水质从80年代初的平均不到40公分(初夏不足30公分),至今已达70公分以上。西湖的保护治理措施,是国际湖泊治理史上少有的事例。
2.环湖公园绿地建设
上世纪50年代初提出的西湖环湖路以内建成开放式公园绿地的规划,从1983年到1998年,通过搬迁居民、机关单位等措施已基本实现,改变了过去临湖不见湖的状况。
3.西湖的综合保护工程
进入21世纪,西湖的保护没有停步,在风景名胜区范围内继续实施搬迁居民,改善上下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扩展风景游步道,拆除违章建筑,对农居点建筑和环境整修、治理,特别恢复西湖历史上湖西地区的水面,扩大水域面积83.8公顷,使西湖水面从560公顷扩大到638公顷,接近于18世纪初的水面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