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字当头,“准”字为本
——保定市易县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纪实

2019-04-03张海涛通讯员程鹏飞

河北教育(综合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一村教育局资助

■ 本刊记者 张海涛 通讯员 程鹏飞

“档案信息模糊,核心信息没有统计”“宣传人对资助政策不熟悉,家长也不清楚收到了什么钱”“外出上学的学生是盲区,如何资助是个难题”……这些问题可能是扶贫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然而在河北易县,这些问题在扶贫“‘精’字当头,‘准’字为本”的思路下,实现了扶贫全链条无缝衔接,盲区、难题全部迎刃而解。

精准统计——创新“一村一档”,确保“应统尽统”

作为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易县有贫困村162个,建档立卡贫困户18469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4571人,扶贫任务极其艰巨。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教育扶贫就是把钱给老百姓这么简单。经历过才知道,要想把钱真正送到扶贫对象手里,这过程很繁琐。”易县教育局局长许俊良告诉记者,“扶贫对象的档案统计首当其冲”。

“易县有469个行政村,每个村的学生分属不同学段,分散在全县各中小学、幼儿园。脱贫验收入村入户,以学校为单位的统计数据难以适应精准扶贫的要求。”许俊良介绍说,为了解决贫困户信息不完整的问题,易县教育局打破学校界限,建立以村为单位、包村明白人为抓手的属地学校(学生户口所在地)负责的“一村一档”统计方式,并以此为依据,推动扶贫工作。

“一村一档”就是以村为单位建立从学前到大学所有建档立卡学生的档案,包括数据统计表、情况登记表和其他相关佐证材料,通过整理信息、精准比对、入户摸底、汇总信息等步骤,将建档立卡学生的就读情况、家庭贫困情况、享受资助情况等完整建档。

为了保证“一村一档”的准确,易县采取将“国务院扶贫信息系统与本校学籍系统进行比对、班主任将本班全体学生信息输入国务院扶贫信息系统查询、向学生及学生家长进行建档立卡学生确认、乡镇中心校入户摸底”的“四保险”方法,摸清和核实建档立卡适龄人口的详细信息。

易县教育局脱贫办主任宁树国介绍说,“一村一档”的建立做到了“三个一”,即各种数据一目了然、各种信息一览无余、资助金额群众一清二楚,真正解决了底码不清、数据不准的问题。

在“一村一档”的基础上,易县还建立了属地管理机制,由学生户口所在地学校承担入户宣传、调查摸底、资助核查等扶贫任务。属地学校每村明确一名包村教师,尽量安排最熟悉本村情况的教师,做到“一村一个明白人”。“明白人”要当好调查员、宣传员、联络员、核查员,负责学生调查摸底、政策宣传、与乡镇村沟通、政策落实核查等。

“一村一档”和属地管理机制的建立,解决了扶贫“九龙治水”的问题,做到了信息链条的全覆盖,确保无缝衔接下一步的宣传和办理,增强了工作合力。

精准滴灌——创新“三发放”,确保“应知尽知”

在易县,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的墙面上都贴着一张“教育扶贫政策宣传日历”,上面清晰标明了各类资助政策,让建档立卡的群众与教育资助政策“天天见”,解决了贫困户对应享受政策不知晓不清晰的问题。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群众能天天见到这些政策,否则发一张资助政策的宣传纸,可能看过随手就丢了。”许俊良解释说。

此外,为了提高政策的知晓度,易县教育局还向所有贫困户发放了《教育帮扶手册》,手册详细记录学生享受资助情况,让贫困户对政策落实情况“看的见、摸的着”,解决了贫困户对已享受政策不知晓的问题。

2017年,该县累计发放宣传日历7000多张,发放手册4万多本。

发放宣传日历和帮扶手册的对象主要是针对建档立卡学生,但是,非建档立卡学生和城内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对教育资助政策知晓率还比较低,由于政策理解存在误区,群众不满意现象依旧存在。

为此,易县教育局按政策落实主体和享受政策类别,按县域内分城内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公办小学、农村公办初中,民办小学、民办初中,公办普通高中、民办普通高中、职教中心;县域外分省内普通高中、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公办大学,省内民办中职学校、民办大学和省外学校分11种情况编制《致家长的一封信》,以浅显通俗的语言,详细告诉学生及家长同学段应享受什么政策,实现了家长应知尽知。

11种《致家长的一封信》上,统一留的都是易县教育局审计股股长李春健、脱贫办主任宁树国两个人的手机号码,方便家长随时电话咨询。

“通信公司告诉我,去年我的手机通话时长进了全省前列。”李股长笑着说,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让最熟悉政策的人与家长解释政策,能够保证政策的宣传不走样、确定精准。

2018年上半年,全县共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10万份,开展各级宣讲会3000多场。

精准服务——创新“代办制”,确保“应享尽享”

2016年开始,河北省易县大龙华中心小学的王晓燕老师多了一个活——乡镇中心校扶贫“代办员”。自此之后,她就没有了节假日,整日奔走在学校、学生家和扶贫办之间。

大龙华村一位就读于石家庄一所高校的女生,家庭困难,父亲患有严重肾病,常年卧床。出于对政策知晓和办理手续的模糊,加之自卑心理,她一直没有向学校提交申请资助。2018年寒假,王晓燕多次上门,给她介绍政策、疏解压力,并帮她办理了手续。最终这个女同学知晓了政策、消除了思想压力,顺利提交了资助申请表,获得了学费减免和补助。2018年5月,她领取了3000元的助学金和学校全额退回的学费、书费、住宿费。领到钱的那天,她很激动,她的爸爸更是一个劲连声感谢国家的好政策,感谢学校,感谢王老师。

像王晓燕一样,易县还有30名这样的扶贫“代办员”。

“我们在入户调查过程中发现,部分大学生没有享受到‘三免一助’政策,有的是不了解手续而放弃,有的是出于自尊心不愿申请。对此我们主动做工作,摸清县外就读学生详细情况,对未享受政策的县外就读学生施行资助政策‘代办制’,每个乡镇中心校明确一名‘代办员’。‘代办员’负责代建档立卡贫困户到扶贫办等部门跑办手续,并联系学校,促使其享受相应的资助政策。”易县教育局党组成员石新民介绍说。

2017年,该县272名县外就读学生在扶贫“代办员”的帮助下,享受了相应的教育扶贫政策,县外就读学生资助政策的落实大大提升了贫困户的满意度。

精准控辍——创新“561体系”,确保“应学尽学”

2017年,易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陆续接待了13名特殊的客人来校参观。他们都是因为学习成绩较差,认为读书无望,不想再继续上学的初中生。为了能把他们留在学校,这些学生所在学校的校长纷纷上阵,针对他们的情况,专门带着他们到职教中心参观。听了职中校长崔金良对职业教育发展的介绍,这些孩子们眼前一亮:成绩不太好,可以学技术。被许多“实战”专业吸引,这些十四、五岁的孩子又重新燃起了读书上学的信心。如今,他们已经成为职教中心的学生,一些学生还因为成绩优异拿到了奖学金。

义务教育阶段除因身体原因外无辍学学生是脱贫退出的“一票否决”指标。对此,易县教育局建立了“561”的控辍保学体系,即五层劝返、六重防辍、一个送教上门。

遇到有辍学情况的学生,“561”的控辍保学体系自动触发,一般先由学校主任劝、主任劝不回的校长劝、就读学校劝不回的联合属地学校劝、属地学校劝不回的联合职教中心劝,教育系统劝不回的联合乡镇村劝,乡镇村劝不回的联合公检法等部门劝,建立了由下到上,由柔性到刚性的劝返体系。

防辍方面,该县建立了宣传国家法律法规防辍、人性化关爱防辍、物质资助防辍、依法执教防辍、主题活动防辍、特色创建防辍“六重防辍体系”。对因身体原因不能在校学习的孩子,坚持送教上门、精准送教、按需送教。

“通过加强控辍保学工作,全县实现义务教育段除身体原因外无一名学生辍学,达到脱贫攻坚‘教育有保障’要求。”普教股股长卢学工说。

2018年7月,易县接受国家脱贫退出验收,易县教育脱贫工作举措得到验收督察组高度评价。

“脱贫退出后,我们将坚持扶贫举措不变、落实力度不减、投入比例不降,使教育扶贫工作一张蓝图绘到底,切实做到脱贫不脱责任、不脱政策、不脱帮扶,不放松、不停顿、不懈怠,让脱贫成效既获得群众认可,又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真正把教育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许俊良如是说。

2018年11月1日,全省教育扶贫现场观摩暨业务培训会在易县举行,易县教育扶贫模式在全省推广。

猜你喜欢

一村教育局资助
云梦县教育局举行实验教学说课比赛活动
打造一村一馆 传承乡风文明
“一村一品”助农增收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科教新报》2020年度十佳通讯员、优秀通讯员名单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一村万树”绿的不只是村庄
虚惊一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遭车祸仍信守资助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