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北长老会1888—1937年在湘传教活动述论

2019-04-03龚春丽

武陵学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传教常德教会

龚春丽

(湖南文理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19世纪以来,伴随着西方势力的扩张,西方各国教会相继来华传教。1844年开始,美国长老会开始在宁波传教,1861年,由长老会分裂出来的北长老会先后成立了浙江、山东、广东、河北、海南、湖南、苏皖七个宣教区。19世纪末,北长老会到湖南传教,并于20世纪初得以立足,其在湘传教活动对近代湖南社会变迁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然而,迄今为止学术界对北长老会在湖南传教情况的记载仅散见于地方史志的简单描述以及伍春辉、李传斌、向常水等关于湖南教育史、医疗史、慈善史的著作和论文中,缺乏对其在湘传教历程和传教活动及其对湖南近代社会影响的专门研究。本文结合中外相关史料,试图考察北长老会在湘传教活动及其对近代湖南相关地区社会变迁的历史影响。

一、北长老会在湖南传教区的建立

19世纪末,北长老会已经在广东连州建立了传教站。在连州活动的同时,还经常到湖南靠近广东的临武边境进行考察。1888年,连州传教站主要负责人凌霄志从广州出发多次到湖南游历和考察,在临武建立起一座小教堂[1]①,该教堂成为湖南近代史上的第一所教堂[2]435。但凌霄志在临武的传教活动开展得不顺利,这所小教堂后来被房主族人捣毁,凌霄志也被驱逐出湖南,1889年还发生了声势较大的临武教案。临武教案过后,凌霄志并未撤出湖南,他继续在湖南周边活动,1896年,他在距离广州西北200英里的江华建立了传教站。

尽管凌霄志在湖南边境的传教活动以及在临武和江华建立传教站的尝试都遇到了较大的阻力,但他仍然对在湖南传教保持着极大的热情。1899年夏,凌霄志“开始了从南向北穿过湖南的250英里的艰难跋涉,他的目标是省会长沙,他想在那里建立一个传教站。翻过一座大山,他一路沿湘江行进,并沿路布道。人们对于没有随同人员的外国人很好奇但是不友好。他到达了长沙,但是被拒之门外,他又沿路返回”[3]169。这次沿湘江的航行使他坚定了沿湘江拓展传教的信心,坚信在湘潭一带有着很好的传教发展前景[3]169。1899年11月,他在给北长老会的信件中表明了自己的想法,他希望北长老会能够批准他在湘潭建立一个新的传教站。1900年,经北长老会董事会同意,凌霄志在湘潭成功开辟了传教区,并增加了两名新成员,即杜丽特以及她的女儿杜丽特医师。

在沿着湘江由南向北不断开拓传教地的同时,北长老会还派出罗感恩医生到湘西北的常德开展传教。1898年,罗感恩医生和他的妻子护士孟士以及柏恩登牧师在一名内地会教士的建议下来到常德(常德当时是湖南的第二大城市,人口众多,他们认为常德是较为理想的传教之地),还在东门外的街上租了“一间破旧的空房”,利用来中国时自带的一台显微镜和一些药品器械,开办了广济诊所,试图通过行医宣传基督教义[4]119-122。截止1900年,北长老会先后在湖南临武、常德、湘潭建立了最初的传教站。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迫使北长老会撤离湖南。虽然如此,这却为其在湖南的传教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义和团运动被镇压后,北长老会既有的传教地不仅得到了恢复,还得到了初步拓展,开拓了新的传教地——郴州和长沙。1903年,凌霄志在郴州租了一处营房作为住处,并将礼拜堂落脚于东塔街码头罗廷江叔侄所开设的文明旅馆。罗廷江首先接受长老会教义,且自愿将厅堂租给凌霄志作为布道场所。以郴州为中心的传教区的建立,使湖南与广东的传教工作联系起来。对于郴州传教区,凌霄志写道:“无疑它比我估计的还要好。这里有比连州更好的街道和店铺,但是我们定居于此并不是为了寻找这个地方,而是为了我们可以到达其他地方。从湘潭到衡州接近一百英里,从衡州到郴州路上距离小于一百英里,从郴州到连州的距离还不到一百英里,因此我们的传教站并不是相隔得太近,这样在地理空间上合理布局,使有限的人力、物力实现了最大的效果。郴州站将会覆盖这个巨大的地域。”[5]郴州传教站起初入会的人数较少,后广东连州在湖南所设立的支站及其120多名教友都归属于郴州传教站[6]。1912年,伦敦会撤走了在长沙的传教士,并请求北长老会接替其在长沙的工作,长沙因此也成为北长老会在湖南的传教区。

二、北长老会在湖南进行的教育活动

教会学校是基督教在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立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智力的、道德的与宗教的教育,不仅使他们皈依上帝,而且使他们在信仰上帝后成为上帝手中捍卫和促进真理事业的有效力量”[7]。传教士倪维思则更明确地指出:“在中国办学是最省钱、最有效的传教方法,它们只花费差会的力量和传教士的劳力与时间约四分之一,却为该地教会提供了很大一部分的教徒。”[8]北长老会进入湖南后,十分注重教会学校的建立,在各个传教站就地设立中小学校,并认为这些学校“就是为了实现基督教教育,使人人皆可与救世主耶稣基督建立联系这一目标,为了培养基督徒的品格,为了训育对社会最有用的青年,为了在教会和国家中培养基督教学者和领导人”[9]33。

1901年,凌霄志在湘潭设立益智中学,成为北长老会在湖南创办教会学校的开端。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兴办学校,教会学校乘机发展,北长老会陆续在湘潭、衡阳、益阳、常德等地办学。辛亥革命后,北长老会在湘创办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及在校学生不断增加,具体见表1、表2。

?

从表1可以看出,自1913年开始,北长老会在湖南兴办的教会学校一直保持着稳定增长,1925年达到顶峰,拥有幼稚园、小学校和中学校72所,在校学生达3 986人。从表2可以看出,北长老会在湖南建立起了一个从幼稚园、小学、中学、技工学校,由男子到女学等不同层次和类别的颇为完整的基督教教育体系。

在北长老会创办的小学中,新华学校颇具代表性。新华学校在1906年建成开办,初名新华学堂,1913年改名为新华学校,1929年改名新华小学。“学校初办时规模很小,人数不多且设备简陋,课程设有圣经、手工和学生喜爱的体育课等。民国建立后,增设了三民主义教育课。1921年,办学规模有所扩大。1923年秋,开始采用新制,高小两年,中学分高中和初中各三年,不再招特班,全校有八个班。其课程有国文、英文、数学(包括算术、代数、几何等)、中外历史、地理、自然科学、博物、农学、圣经等。学校除在宗教方面要求学生读圣经、做礼拜外,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活动能力。”[10]

北长老会创办的多所中学都有较大影响,其中以福湘女中最为著名。福湘女中成立于1913年,学校创立后的前三任校长都是美国人。1913年至1926年,学校的规章制度大多仿效美国。学生一律寄宿,每星期只能回家一次。“在学生中组织了基督教学生青年会,协助学生进行宗教生活训练和日常生活管理。所有教科书,从中学二年级起,除国文及本国史地用汉语课本外,其余的采用美国课本。世界史、世界地理、生理卫生、生物、理化、几何、三角、大代数都是采用英文原本。教员并非都是美国人,但绝大多数必须是知晓英文的。”[11]

1922年,随着非基督教运动⑦及之后的收回教育权运动的兴起,湖南各教会学校风潮不断,这对北长老会在湘的教育活动产生了一定影响。不久后爆发的北伐战争使非基督教运动达到了高潮,北长老会在此期间受到了巨大打击,教堂、教会医院被占、被毁,外籍人员撤离,教会学校遭受较大冲击。从表1可以看出,1925年,湖南的小学校还63所,男女学生2 489人,1926年虽然略微有些减少,但仍有学校57所,在校生1 928人,到1928年,小学校却骤减到17所,学生只有399人。之后,国民政府颁布了《私立学校管理章程》,规定私立学校的校地、校舍、资金、设备等必须达到一定标准,方许立案,而未经立案的学校,其毕业生在社会上不能享受一般学校毕业生的同等待遇。当时各教会大学、中学、小学的财力、物力、人力都未能达到立案条例的要求,只得进行改组合并。在女学方面,福湘女中是由几个教会合办的,为高、初两级中学。

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北长老会在湘教育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除了与其他教会合办福湘女中外,在衡阳还有自己的中学,另办有5所为女子开办和4所为男子开办的小学,4所幼稚园,5所技工学校。

到1934年止,北长老会在湖南创办的学校有幼稚园、小学、初中和高中,还有两所专门为年轻人开办的技工学校,学生总数约2 000人,其中高中学生600人,小学学生950人,这些学校为湖南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北长老会在湘进行的女子教育、医学教育、护士教育、职业教育等活动,弥补了湖南传统教育的不足。北长老会在湖南的学校教育中引进了西方的一些先进课程,如广德中学除设置国文、数学等传统课程外,还开设了中外历史、地理、自然科学、博物、农学等课程;福湘女中设置的课程有世界史、世界地理、生理卫生、生物、理化、几何、三角等。北长老会兴办的学校不仅教给学生文化知识,还注重对学生实用性技能的培养,如教学生学习农学和实践农艺,他们相信如果选派职业教育的专家到中国去,越来越迫切的职业教育问题肯定会得到实际解决[12]。

北长老会创建学校的目的是为了利用学校教育传播基督教,吸引更多中国人入教,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构成了严重的挑战。北长老会为学生设置宗教课程并让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宗教活动,如广德中学的学生必须参加“早祷”、由教师宣讲《圣经》、“查经”教师宣讲《圣经》)、“礼拜”,每逢圣诞节、复活节等重大宗教节日,学校还必须请牧师来校作“特另礼拜”。因此,学生从早到晚,时间安排得满满的,比其他学校要忙得多。宗教教育成绩如何,则视“归主”者等的多寡而定。每学期举行“洗礼”两次,受洗者即为基督教徒。受洗者愈多,则宗教教育的成绩愈大,获西差会(美国长老会主管派徒各国传教事务的机构)的经费也愈多,故学校对此全力以赴,在每届毕业生中,他们总要千方百计地培养一些信徒[13]。

三、北长老会在湖南进行的医疗活动

“医疗不仅可以减轻人们的痛苦,可以消除人们对基督信仰的部分偏见,而且还可以在他们医院与诊所里将身体的救治和灵魂的救治结合起来。”[14]正是出于这样的目的,医疗历来都是来华教会采取的非常重要的传教方式,北长老会也不例外,教会人员在湖南一边劝教的同时,还从事了如下医疗活动。

(一)开办医院和护士学校

1898年,罗感恩医生和他的妻子护士孟士以及柏恩登牧师来到湘西北重镇常德,创办了湖南首家西医诊所——广济诊所;1900年,北长老会在湘潭观湘门外建立一间诊所,1907年扩建为湘潭惠景医院;1910年在衡阳接办仁济医院[15];1907年在郴县东门口建立惠爱医院;1915年,常德广济诊所扩建更名为广德医院,同年,在桃源设立分院,即问津医院[16]1-10。

随着各教会医院的成立,北长老会要求教会医院应尽可能地雇佣中国医生,并招收学生对其进行医学训练[17]20,培养医院所需的医生和护士(见表3)。广德医院建立后,缺少医生和护士,罗感恩医生自己培养了三位年轻医生,教他们学习外科敷料,协助他做手术和检验标本,其中的鲍医生后来成为了医学专家。当伦敦会在汉口开设第一所医学院时,这三位年轻医生都被送到那里学习了四年,之后回到湖南的各个医院工作,鲍医生学习后回到常德并在常德工作了多年[4]124。1919年,北长老会想和湘雅医学院合作,但由于人员和资金欠缺而未能实现[18]。之后,湘潭的惠景医院也自己开办了医学班,招收了一名医学生[19]。1920年,北长老会医学委员会又向教会请求拨款,发展医学教育。1915年,常德广德医院设立湖南唯一的护士学校,学制3年,专门为在湘的四所教会医院培养护理人员[16]415。而且,该校还参加中国护士会组织的护士考试。据1935年的报告,常德广德护士培训学校有13人参加了中华护士会组织的培训,有10人最终通过考试并顺利拿到证书。这些护士对北长老会在湘传教起到了重要作用。

资料来源:Presbyterian Church in USA,Minutes of the Annual Meeting of Hunan Mission1928-1930,China,Shanghai: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1928—1930

(二)从事医疗与卫生服务

北长老会开设在常德、湘潭、郴州、衡阳、桃源的教会医院都是当地重要的医疗机构。作为现代西医机构,这些教会的医疗机构在疾病治疗和预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积极开展疾病治疗。一是坚持日常门诊和住院治疗。1913—1930年北长老会在常德、湘潭、郴州、衡阳、桃源的教会医院情况见表4。

资料来源:Presbyterian Church in USA,Minutes of the Annual Meeting of Hunan Mission1913-1930,China,Shanghai: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1913—1930

从表4可知,教会医院1918年拥有病床最多达到326张,1920年住院病人达 3 096人,1924年门诊病人达到35 123人,1926年门诊数高达87 128人次。在诊疗过程中,教会医生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如广德医院院长涂得乐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了子宫癌的药物治疗、镭锭治疗及手术治疗[20]352-353。二是坚持巡诊。教会医院经常派医生到附近巡诊,为乡村民众提供医疗服务。约翰斯顿医生在一年内做了2次巡诊,行程500千米,访问了7个传教站。为提高诊疗的精确性,教会医院还不断更新设备。1936年,涂得乐募捐购置了常德第一部手提式X光机,开展透视和摄片检查,并开展胃小肠切除、肝脓疡切开引流、肾切除、血培养等诊疗项目[16]352。

其次,开展疾病的调查、研究与防治。传教医生十分注重对当地民众所患疾病的调查统计。衡阳教会医院的皮克医生对湖南南部疾病发病率及其分布作了统计分析,他从门诊记录中随机抽取1 000个病例进行统计,发现眼疾的发病率最高(22.5%),其次是溃疡等皮肤病(19%),再次是疟疾(14%),肠道感染、佝偻、风湿等体质性疾病,性病、呼吸系统疾病等的发病率在5%—7%,其他如外科、妇产科、神经性疾病发病率为20%。有的医生也对地方性和流行性疾病如疟疾、痢疾、霍乱、天花、白喉、蠕虫病等进行过调查[21]。常德广德医院的罗感恩医生于1903年发现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钩虫卵;1905年检验武陵县周家店乡一陈姓农民粪便时,发现日本血吸虫卵,他将这一发现写成文章发表在《博医会报》上[22]。1911年罗感恩在湖南岳州发现第一例美国儿童患血吸虫病[23]。在此之后,涂得乐对常德附近五个乡镇进行了2次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撰写《常德地方血吸虫病流行情况的初步调查》并发表《用吐酒石治疗血吸虫病》一文,该文为中国首次公开发表的治疗血吸虫病的报告[20]352。除常年进行天花、伤寒、霍乱等病症的防治外,教会医院还对地方流行的沙眼、脑膜炎、白喉等疾病进行了防治。北长老会在郴州开办沙眼诊所,郴州惠爱医院职员帮助地方卫生部门在临武和宜章做瘴气和脑膜炎调查,常德广德医院在防治流行性脑膜炎上与地方政府进行合作[9]26-27,衡阳仁济医院为官办学校的几百名学生接种了天花疫苗。

再次,积极开展公共卫生宣传活动。1911年9月,常德发生严重霍乱,罗感恩医生在常德城内张贴了500张告示,指导人们如何预防霍乱[4]71-72。1914年,湖南北长老会召开年会时,要求各教会医院医生以开展卫生讲座和颁发小册子的方式,向公众开展卫生教育[17]20。1915年,在湘潭惠景医院支持下,卫生教育联合会在湘潭以展览和演讲方式开展卫生教育,有9 000多人参加[24],后来该院还经常在春季举行种痘活动,并与其他社会团体联合开展卫生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5]。广德医院的涂得乐医生坚持认为教会在农村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公共健康事业上[4]132。学校卫生方面,各学校除了对学生进行身体检查外,还开展卫生教育活动。福湘中学科学部斯特伦克女士(Miss.Strunk)时常举行健康和卫生讲座,对学生日常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26]36。1935年,湖南脑膜炎疫情爆发,公共卫生问题明显暴露。广德医院与湖南省立常中合作,开办小学卫生教师短期训练班,为29名小学教师(要求各公私立小学都要派1名代表)开办夜校学习班,使小学教师获得学校卫生技能,注意儿童的生长与营养,并能使用救急预防及护病之方法[27]。婴儿卫生也受到教会医院的关注。1936年夏天,常德广德医院组织了婴儿健康比赛,有超过140个小孩参赛,并接受身体检查,其中优胜者被授予奖品,以示奖励[28]。

北长老会在湖南进行的医疗活动促进了西医在湖南的传播。北长老会到湖南之初便就地建立诊所和医院,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和医疗技术检查病因,医治中医难以治愈的疑难杂症,传播了西方医学。常德广德诊所初创时很少有人到诊所就诊,但后来由于医学传教士罗感恩高超的西医技术,诊所出现了“就诊人数与日俱增,诊所满足不了求医者之需”[16]1的情况。北长老会在湖南进行的医疗活动与中国传统医疗活动有很大区别,需要大量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作为治病救人的基础,在各个传教站的医疗报告中,每年都有关于引进先进设备的请求。到20世纪30年代,北长老会在湖南开办的四所医院都引进了X光设备、高压灭菌器等先进的医疗设备。

北长老会在湖南进行医疗活动的同时,也将西方近代医院制度和医学教育制度引进到了中国。与传统的中医诊所不同,教会医院一般都设有候诊室、门诊、病房等,医院里还分有内科、外科、妇产科、眼科等科室,有专门的护理人员和医护药检人员。1915年常德广德医院设立的常德广德护士培训学校,专门为教会医院培养护理人员,促进了护理制度在近代湖南的传播。

北长老会在湖南进行的医疗活动还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湖南传统的医药观念。湖南传统的医药观念是中医,并多迷信,而北长老会医疗卫生活动的开展,给当地人传播了科学的医疗卫生观念。1903年,常德德山附近的一个施粥场,由于就食的贫民很多,又不注意卫生,很多人感染了疟疾。患者在一定时间段内反复发冷发热,由于不会预防和治疗,死了几百人,民众不知就理,认为是“摆子鬼”附体。广德医院的罗感恩医生将患者的血液进行镜检,发现是间日疟和三日疟导致,便对群众说:“这不是什么摆子鬼,而是疟蚊传染疟疾包子虫在血液里的原故。”他又教群众扑灭疟蚊的方法,并从菲律宾弄来了奎宁,遂扑灭了瘟疫的流行,破除了迷信[29]251。而随着更多的湖南人正确地认识到西医的价值,近代湖南的医俗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不少人生病后到医院去求治,照顾住院病人也由家人照顾转为由医院的护士负责[30]。

北长老会在湘医生在医学研究上也取得了一些重要成绩。1904年,罗感恩发现间日疟原虫和三日疟原虫,这一发现“在湖南省实属首次”。1905年,罗感恩又在湖南发现血吸虫病,成为“首次向世界报道中国发现第一例血吸虫病人的医生”[31]。之后,涂得乐又对常德血吸虫病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调查,最先较系统地研究报道了洞庭湖区沅、澧流域血吸虫病流行、发病情况,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美国学者浮士德、麦利隆所著的《日本血吸虫病的研究》一书中,多处引用了该文资料[20]352。他们的发现和研究成果促进了世界医学研究的发展。

四、北长老会在湖南进行的慈善活动

慈善救济是各教会都比较重视的工作。北长老会的教育和医疗起初也有慈善性质,后有所变化,故不属于专门的慈善活动。北长老会在湖南的慈善活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开展慈幼活动

北长老会在湖南开展慈幼活动主要表现在设立保育院、育婴堂和孤儿院等方面。北长老会在常德和郴州等地成立了贫儿院、保育院和救济院等机构。他们在桃源主办的贫儿院持续23年之久。在郴州,北长老会还设有保育所,收养抗战时失去亲人的流浪孤儿,当时由美国人巴得落负责[32]。

这些慈幼机构所收幼童,均在院内宿食,院方供给最低生活标准。各院都设有圣经课及各种宗教活动,养育院内还设有礼拜堂,公开对外布道,一些儿童成人后被介绍到各教会协助传教工作[2]471。

(二)开展赈灾救荒

湖南自然灾害多发,尤以水旱灾害为甚,广大下层人民迫切需要社会救助。北长老会本着基督博爱之心,设立义赈会,捐款赈济,救助灾民。1909年,常德发生自然灾害,常德北长老会虽得到长沙基督教拨款协助,但“以少应多,文钱合米,实有不足”,便成立筹赈处,提倡义捐,“胡银芳经手,在桃源本会收得钱三千三百六十。又鲍医生为良,在德山本会男女学堂,收得钱八千。又在本会收得钱十四千七百”,并登报通知各会,“使凡有信心、爱心、热心者,皆可踊跃从此事”[33]。1911年,常德遭遇史上最大洪灾,北长老会在德山收容了1 000余名难民[4]74。1915年和1931年,常德又遭受特大水灾,北长老会设置难民收容所,并号召信徒募捐救济,奔走呼号,不遗余力,受惠者不下千人[29]165。

除了自然灾害,湖南也是战争多发地,民众饱受战争蹂躏,为此北长老会开展了战场救护,安置难民。1916年护国军进入湖南后,衡阳以北长老会之仁济医院为临时红十字会医院[34]。不久,常德红十字会医疗队托广济医院代办,推荐罗感恩博士为医疗队长,为驻常兵士病者进行医疗救治[35]。

虽然北长老会在湖南开展慈善活动的目的是要通过慈善活动博取中国人民的好感,发展北长老会在湖南的势力,但他们设立保育院、育婴堂和孤儿院等,在自然灾害和战争期间不拘于国界、民族、信仰,收治患者,捐赠物资,为死难者祈祷,为孤儿和患者提供避难处,这些活动传递了基督教的救死扶伤精神,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近代湖南底层民众的生活困境,在救助贫苦民众、稳定社会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结 语

北长老会湖南教区壮大了北长老会在中国的力量。在进入湖南以前,北长老会更多的是在中国广东、浙江、上海和山东等沿海省份进行传教活动,湖南是其在中国内地传教的仅有的两个省份之一,也是其进入最晚和发展速度最快的省份。据北长老会1921年湖南教区的年度报告,1921年湖南差会在数量上不断增加,被列为最大的差会之一[26]19。

相对于在湖南传教的其他基督教教派来说,北长老会在湖南的规模也是较大的。据《中华归主:中国基督教事业统计 1901—1920(上)》,1901—1920年,湖南省共有外国职员398人,其中长沙、湘潭、常德、衡阳四城的外国职员最多,约占外国职员总数的43%,中国职员的20%也在该四城居住,长老宗在湖南的人数也最多[36]。北长老会在湖南的教育、医疗、社会救济、文化交流等许多领域影响了湖南,促进了近代湖南的社会发展。

注 释:

①关于建立临武第一所传教堂的时间有待考证。《湖南宗教志》称:“长老会首批来湘的是凌霄志和梅克医生。他们于光绪二十年(1894)由粤北的连州(今连县)进入湖南的临武,卖书传教,租屋设堂。”参见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宗教志》第435页,湖南出版社1999年版。

②大革命时(1924—1927)停办。

③大革命时(1924—1927)停办。

④与复初遵道会合办。

⑤起初名为约翰C.米勒学校。

⑥修建初期由格蕾丝·维纳布尔运营管理,大革命时停办。

⑦非基督教运动是由中国知识界众多派别于1922至1927年发动的反帝国主义运动。

猜你喜欢

传教常德教会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扶琴》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银色的常德
房子就是拿来住的
《清溪雅集》
浅析1869年—1926年中华内地会在江西传教活动
简述明清之际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几个问题
近代湖南教会之传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