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恒逸:在转型中逆袭
2019-04-03曹微
文|曹微
民营经济的创新发展,在杭州从来不缺少故事。从80年代的鲁冠球、宗庆后,到90年代的李书福,再到互联网时代的马云和丁磊,一代代的民营企业家和数以万计的创业型企业在长柳垂拂的西子湖畔,书写着中国民营经济的“杭州故事”。浙江恒逸集团就是其中虽不起眼却又很具代表性的一个。它从镇办袜子厂到制造业龙头,凭着突破创新、不断拼搏,一路“逆袭”。
身为中国最大的纺织原料供应商的浙江恒逸集团,前身是萧山色织厂。
当时的色织厂只有260万元的总资产,其中200万元是银行债务。在200多名职工中,60%以上职工连小学的门都没进过,有些连自己的大名都没法像样儿写出来。1991年8月,邱建林接手了这家镇办小厂,开始了他们的“逆袭”之路。
转型,当产业链上“引领者”
1993年12月29日,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颁布。萧山色织厂壮起胆子吃了回“螃蟹”——企业合作机制由联营性质改成股份制!老厂子鸟枪换炮摇身一变成了浙江恒逸集团有限公司,响当当的首批省级企业集团。这一改还真改出了名堂,到1995年,恒逸集团实现利润近2000万元,比3年前增长了5倍多。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波及亚洲许多国家,不过恒逸的日子当时过得还算不错,化纤、印染等几块产业还都能保持略有盈利。按说只有穷则思变,可公司董事长邱建林的心却七上八下总落不实,多年来对市场的预判经验让他产生了一个想法——放弃印染业务,集中火力搞化纤产业。可公司决策都要通过董事会民主决议,邱建林之前多多少少也探过底,不赞成的不在少数。
可他身上有股子拗劲儿,一次次组织大家开会讨论,硬是用抽丝剥茧的方式把市场的发展趋势给捋清晰了——破除“小农”思维,要做就做行业内最顶尖最强的。
终于,在1998年7月份的董事会表决中,恒逸做出了选择——停掉印染,资源倾向化纤行业,集中精力向产业链的中上游挺进!
创新,做技术创新的“时髦精”
2018年11月,走进恒逸的厂区,偌大的工厂内,偶尔有几名工人在其中穿行作业。机器人在轨道上有条不紊地工作着,处处是电子操控屏。光滑的水泥灰地面配上色彩鲜明的指示地贴,呈现出时下流行的工业风,竟让人有翻出拍照软件打卡的冲动,和许多人印象中该有的传统制造工厂模样大相径庭。
然而这只是制造变“智造”的冰山一角,作为一枚传统化纤制造领域的“时髦精”,恒逸早已借着大数据的东风,全方位开启了它的数字化转型。
2018年2月,恒逸与阿里云联手启动代号名为“恒逸工业大脑·飞兔行动”项目。
拿锅炉燃烧来举例,既不更新设备、也不改变原料和生产流程,只是通过对历年锅炉燃烧数据进行深度计算,在操作系统中形成燃烧推荐参数,帮助锅炉在同等能耗下达到更优的燃烧状态,从而提升发电效率。而这仅仅是“工业大脑”中的一项小科目带来的实惠。
恒逸在饱尝了数字化带来的甜头后,显然停不下来了。邱建林马不停蹄地开始了下一步棋,与浙江大学签署了一项重大协议——成立浙江大学恒逸全球未来先进技术研究院。
在萧山区衙前镇的恒逸老厂区,曾经的一间老办公室至今还保留着。它静静地坐落在那,仿佛一个见证者。
从镇办袜子厂到制造业龙头,家底薄薄的恒逸这条“逆袭”之路走得停不下来。这一路上,随形而化、凭风借势的智性像极了波光潋滟的湘湖水,而敢为人先的冒险精神又宛如波涛汹涌的钱江潮。既柔又刚,锋利无比。
① 恒逸石化的前身——萧山色织厂
② 1998年的厂区
③ 上线机器人
④ 恒逸厂区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