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齐城市居民生活的文化短板研究
2019-04-02向炜
向炜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精神生活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因此,提高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补齐居民生活的文化短板,是人民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重庆市大渡口区全力建设“高质量产业之区 高品质宜居之城”,要全面提升大渡口区居民生活的品质,补齐居民生活的文化短板是题中应有之意。
一、大渡口区提升居民文化生活的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为提升居民的文化生活,大渡口区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成效显著。
(一)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加快标准化社区文化室的建设工作,做好“村村响”数字终端运行管理维护工作,确保终端完好率和开播率100%。二是加强农家书屋建设,续配图书期刊。三是搭建大渡口区公共文化物联网服务平台,点单配送文艺培训和演出400场以上,惠及群众超8万人次。四是开展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购买配送演出近50场次,开展“五送”活动千余场次。五是推行“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已完善“1个总馆+8个分馆+若干基层服务点”的图书馆总分馆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成覆盖所有乡镇的8个分馆和78个标准化社区图书室,每个社区图书室藏书不低于5000册。全区还实现了市馆、区馆、街镇分馆区域内“一卡通”通借通还服务,方便全区居民就近借阅图书,真正享受15分钟文化圈的公益文化服务。大渡口区文化馆创新探索“总分直管”“民办公助”等模式,成立了融城文化分馆等一批直管分馆和兄弟装饰等一批行业、企业、学校分馆和流动文化服务点。
(二)加大文艺创作力度
发动各街镇参与创作演出,多个文艺创作获国家级奖和市级奖,可谓成绩斐然。小品《占座》荣获文化部第十七届“群星奖”;音乐作品《岸上的妹儿,江上的船》参加“西部民歌邀请赛”展演获金奖;音乐作品《赶着春风闹山寨》荣获重庆市第七届乡村文艺汇演一等奖;歌曲《母亲的炊烟》《又是一年槐花开》分获重庆市第三届原创歌曲大赛表演金奖和铜奖,同时荣获“创作十佳”、组织工作奖等。表演唱《唱起歌来上大梁》、舞蹈《重庆小面》荣获重庆市第八届乡村文艺会演一等奖,歌曲《那一年》、小品《睡在上铺的兄弟》入选市委宣传部、市文联(2018—2021年)当代文艺创作工程规划项目。
(三)着力打造品牌文化活动
融情于民,以活动加强联系群众。一是长期举办丰富多样的活动。组织开展“墨香四溢送春联·志愿服务进万家”活动,“迎新春·颂祖国·赞美丽家园”群众摄影作品展,川剧声腔表演大赛,在三峡博物馆举办《水墨丹青画展》,区文联与区总工会、团区委、区妇联和区科协等部门联合组团开展“同庆建军佳节·共叙鱼水深情”“童心艺夏·多彩暑假”,全民科普文化日等多场活动。二是秉承让活动服务社会的理念。组织书画家参加红樱桃“冬日针爱”志愿行动,为重庆边远山区留守儿童爱心义卖;承办区政协以弘扬“团结”“民主”为主题的“翰墨写新区·丹青绘品城”美术书法摄影展;通过举办首届乡村文艺汇演、书法艺术节、“广场相约”等品牌文化活动,扩大市民參与范围、增加活动内容,拓展活动形式等方式拉近舞台与群众的距离;与新华书店合作,探索开展“你购书我买单”服务。
(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文化休闲旅游业是大渡口区优先发展的产业之一。一是文化产业企业数量达80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12家。海康威视年增加值过亿,重钢设计院、升光电力等企业增加值在千万元以上。二是文化企业的业种不断丰富,从传统的印刷、广告行业,向工艺美术、影视制作等高创意、高附加值产业延伸。艺度创·文化创意园历经3年打造,成功获评“重庆市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并挂牌重庆市工商局“微企亮园”。微企梦工场项目聚集文创微企60家,并成立全区首个文创联盟。重庆申乙文创文化传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在新三板上市,成为我区首个本土培育的上市企业。
(五)强化文化市场监管
通过强化文化市场监管,为居民的文化生活营造良好氛围。以2018年为例,全区以“扫黄打非”五大专项行动为抓手,深入开展文化市场监督管理工作,大力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文化市场管理暨“扫黄打非”进基层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地区文化市场健康有序,截至2018年8月底,纠正违法行为30余起,立案查处10余件。
二、大渡口居民生活的文化短板仍然突出
(一)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改进
一是针对大渡口区市容市貌、基础建设、治水治污、文化环境等领域的调研发现,垃圾围城、交通拥堵、水环境严峻、文化基础设施滞后等问题依然客观存在。比如,目前生活垃圾的回收利用率仍然偏低,有近四分之三的垃圾通过填埋和焚烧方式进行处理。二是多数建筑缺少文化底蕴和历史的厚重,缺少能体现城市品位的现代文化地标建筑。三是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仍然薄弱,社区(村)的文化广场、文化中心、文化空间建设有待加强,文化馆、图书馆、体育馆、影剧中心等需进一步配套和完善。
(二)文化活动有待进一步丰富
可供居民选择和参与的文化活动还需要进一步丰富,除了传统的坝坝舞,集体活动尤其少。一是没有让大家感兴趣的集体活动,邻里之间的交流随之减少,社区居民和谐发展就容易出现隔阂与障碍,导致人情越发淡漠,社会缺少温度。二是贫困人口和外来务工人员等特殊群体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但由于经济等各方面原因仍得不到有效满足,需要政府或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大渡口区在这方面较为薄弱,文化服务的针对性有待加强。三是文化服务供给匮乏。文化市场长期被“大棚里的低俗演出”占领的现象层出不穷;文化服务内容和形式陈旧单一、供给粗放,群众对经常上演的节目早已烂熟于心、兴趣大减;“供需错配”问题严重,比如一些“社区书屋”,配备的多是与居民生活关系不大的书籍,由于不能适应居民的需求,建成后多数成为充当门面的摆设;影视文化娱乐不够大众化,尽管看电影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居民的文化消费选择,但高昂的电影票仍然让很多普通居民望而却步。
(三)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有待进一步加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历史研究和传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优秀民间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大渡口区拥有义渡文化、钢城文化、红色文化等优秀的传统地方文化,而大渡口区对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力度还不够,传承的深度和广度也不够,导致大渡口区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不高。例如:“跳磴石工号子”是大渡口人过去祖祖辈辈在采石过程中,为缓解疲劳、释放身体负重压力,通过吆喝或呼号来统一步伐、调节呼吸,而形成的一种原生态的劳动号子,是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跳磴石工号子”的传唱率和知名度并不高,即使在今天的大渡口区,了解它的人也越来越少。
(四)文化工作的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是由于缺少对文化工作的重视程度,全区的文化建设与城市整体规划的融合性不高。二是文化队伍建设滞后,大渡口区近两年内新增基层文化队伍编制35个、临聘编制27个,招募文化广场管理员和文化志愿者400余名,培育了100支文艺团队,但仍然不能满足基层文化建设的需求。因此,要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迫在眉睫。
三、补齐大渡口居民生活文化短板的建议
(一)加强文化基础设施,提升整体文化品质
一是注重文化基础设施的实用性与观赏性相结合。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首先要考虑的是实用性和环保性,兼顾观赏性,把实用性与观赏性有机结合起来。建设功能齐全、方便实用的文化基础设施,避免重复建设,或者“花拳绣腿”,好看不中用。二是加大建设力度和广度。结合大渡口区“四大板块”的安排部署,有选择性地把一些街道打造成为全民共享的便捷街区、精致典雅的庭院街区、特色鲜明的文化街区。居民较集中地区的建设也不容忽视,要深入基层才能方便群众。建设内容要涵盖优化公共功能配置、业态调整升级、空间布局整理、风貌特色塑造、秩序长效管控、街区文化培育等各个方面。三是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公共文化建设。想方设法创造良好投资环境,制定持续有效的扶持政策,支持鼓励民营企业发展文化产业,吸引更多民间资本投入到公共文化建设上来。
(二)挖掘居民文化潜力,打造社区文化功能厅
一是深入调研居民的文化需求,活跃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激发居民的内生动力,引导居民积极主动加入到居民文化建设上来。比如:2017年10月19日区文化委和新山村街道在新一社区广场联合举办名为“九九重阳 久久健康”排舞大赛,吸引辖区十一支队伍参赛。节目很受欢迎,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二是在每个社区修建一个集教育功能、展示功能、文化精神传承功能和娱乐功能于一身的社区文化功能厅,让居民不出社区就能看书读报、运动锻炼、开展活动、与街坊邻居话家常。通过设置邻里服务、邻里舞台、邻里天地、邻里学苑、邻里食堂等区块,为辖区居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供稳定的场所。
(三)发掘整理民间优秀传统文化,推进融合发展
必须大力发掘整理民间优秀传统文化,与优秀现代主流文化相结合,实现融合发展。一是培养文化人才队伍,加强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有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二是重视传承人队伍建设,发掘民间艺人,培养文化新人,关注传承人的健康成长,使艺术薪火代代相传。2016年,泛川派古琴艺术、谢氏烧烤传统制作技艺、关氏雕刻制作技艺、跳磴民居上梁习俗等非遺项目成功入选第五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这也需要经常组织传承人(群)培训班,组织传承人走出大渡口,到全国各地学习、观摩其他传承人的成功经验。三是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吸收借鉴当代的审美倾向与文化需求,在内容、形式上与目前受众的关注点相结合,与国家的文化导向相结合。
(四)搭建文化活动“载体”,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是创新服务理念。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把舞台搭进社区,把电影送进社区和居民院坝,把图书摆到街道和集市,把展演活动办成“居民演、演居民,居民看、乐居民”的艺术盛会,营造居民“自我创作、自我表演、自我欣赏”的良好氛围。二是创新活动方式。以新时代题材为切入点,突破传统的歌舞、曲艺表演等形式,配套举办座谈会、视觉艺术展览、精品图书展和电影展等系列活动,有效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内容单一的问题,保持文化惠民的常态化。三是创新支撑模式。高起点打造重庆市大渡口社区文化艺术展演基地,作为文化艺术展演平台建设的支撑载体,通过演艺、展览、娱乐、旅游等文化服务项目和“基地+节会”的模式,吸引群众,有效推动居民生活文化事业和产业的融合发展、文化和旅游的协调发展、城市和社区文化的统筹发展。四是加快居民文化艺术的大汇大演交流。打破行政区域、艺术形式等方面的限制,积极鼓励社区、文化单位、部分高等院校到大渡口社区参加文化活动,通过举办文化展览、组织文艺活动、组织公益性讲座等带动文化艺术大展示大交流。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大渡口区委党校
责任编辑:刘小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