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有企业处僵脱困的有效路径研究

2019-04-02邱静

活力 2019年4期
关键词:僵尸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有企业

邱静

【摘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之下,作为提质增效的先行者,国有企业要大力破除无效供给、化解过剩产能,将处僵脱困作为重要抓手,从供给端出发加快提升企业效率。本报告通过对国有企业中存在的“僵尸企业”进行现状分析,以期探寻导致“僵尸企业”的成因,并为企业处僵脱困探索有效路径。

【关键词】国有企业;僵尸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国有企业中存在的“僵尸企业”现状分析

2015年11月中央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7年10月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被列为十九大报告中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作为提质增效的先行者,国有企业要大力破除无效供给、化解过剩产能,将处僵脱困作为重要抓手,从供给端出发加快提升企业效率。“僵尸企业”是经济发展的痛点,它们占据了土地、资金、劳动力等十分重要的生产要素,但是却不能产生与之相匹配的经济社会效益。“僵尸企业”危害巨大,轻则加剧产能过剩问题,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导致市场不公;重则会在就业以及债务等多重方面产生连锁反应,引发整个经济运行的系统性风险。僵尸企业”的处置涉及债权处理、人员安排等复杂问题,分析导致出现这些“僵尸企业”的原因及具体处置的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二、导致“僵尸企业”的成因分析

“僵尸企业”的成因十分复杂,从根本上来讲,是由于我国政府的保护过度, “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也就是说由于市场机制的不完善造成的。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从制度成因的角度分析来看,从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方式上我国政府长期采用的是选择性产业政策,这是“僵尸企业”产生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由于信息接收的不对称与不确定等因素,导致选择性产业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很难准确评估预期成果,对于方向的把控不准确。

其次,从市场成员的角度分析来看,市场竞争力不足也是“僵尸企业”出现的原因。比如现代物流的快速发展,使得很多传统的物流企业无法适应市场发展,而面临着被吸收合并或清算注销的风险。再比如传统的零售百货业,受到互联网的冲击,无论在产业结构还是产品升级方面都有待提升。总之,无法适应市场的发展与竞争,服务在市场上的空间被挤占,以及相继出现的债务等问题,成为“僵尸企业”的主要来源。

再次,从退出阻力的角度分析来看,人员问题及资金问题成了最大阻力。一方面,一旦对“僵尸企业”进行不合理的处置,之后会造成大量的职工下岗,如果没有相应的保障、安置措施就会带来社会不稳定隐患。近年来,国有企业职工上访的案例屡见不鲜,反映出了企业在保护职工利益方面的欠缺。另一方面,一些商业银行为了维持报表表面上的“好成绩”,就会采取各种措施帮助“僵尸企业”按期偿还利息,从而掩盖银行的坏账问题。

最后,从国有企业改革的角度来看,改革不彻底是形成“僵尸企业”的重要原因。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之后,国有企业改革大致分为了放权阶段、权利分离阶段、现代企业制度阶段、股份制阶段和混合所有制改革階段这五个阶段,虽然国企改革在每个阶段均取得显著成效,但是从根本上制约国有企业发展的问题,如传统的体制机制问题、垄断问题等,始终尚未得到有效的解决,也就是说,国有企业改革的不彻底是导致大量“僵尸企业”出现的重要原因。

三、 “僵尸企业”的处置路径研究

(一)政府的资金与政策支持

政府对僵尸企业有序引导离不开政府资金投入和政策配套支持。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及相应政策的支撑是政府治理僵尸企业的基础性保障。国有企业在治理“僵尸企业”的过程中通常采用有以下几种出清方式,即:吸收合并、清算注销、公司制改制、削减层级等,通常而言,任何对于“僵尸企业”的处置对策都离不开政府资金的精准投入及有关政策的配套出台。以资金投入为例,政府通过设立专门的资助基金来帮助“僵尸企业”顺利出清,同时在基金的资助下,有利于更好地解决职工的安置、转岗以及开展相关专业能力培训工作。另外,资产的处置也是在治理“僵尸企业”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实践证明处置不良资产的有效方式即引入市场,通过市场化来界定并吸纳不良次产。再以出台相关配套政策为例,通常历史遗留的包袱是“僵尸企业”形成的根本性原因,通过化解矛盾包袱,按照“一类一策”原则并结合国内成功的处置案例,有针对性地给出不同类型“僵尸企业”的政策配套支持。进一步锁定治理“僵尸企业”的关键问题,将方向锁定在长期存在的产权结构不清晰、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等关键问题上,明确监管主体,将各分散资产有机统一的监管起来。最后是要充分将国有资本的预算应用好,充分发挥其解决“僵尸企业”历史债务的作用。

(二)政府建立合理退出机制

国际上也有很多治理“僵尸企业”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参考。以日本为例,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曾经一度出现了大批由于经营不善导致停业、破产的“僵尸企业”。当时日本政府采取的做法是并没有直接将这些企业统一退出市场,而是大力支持鼓励银行等金融行业向企业追加贷款,虽然有效地缓解了不良债务问题,为企业存活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但由于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企业资金链及内部经营弊端,即使企业没有真正倒闭但也丧失了在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无法长期的存活下来。而与此相反的是美国,美国受到2008年次贷危机的波及,很多企业面临重组甚至破产清算,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当时美国政府有针对性地制订了一整套的救助与退出流程计划,其中明确规定企业在破产清算过程中必须偿还政府的贷款本息,才能顺利退出。这一举措既有效地解决了企业自身问题,也为政府扫清了债务包袱。通过打破“僵尸企业”的预期,修正过度依赖政府的行为,努力建立起正常的政企关系。

(三)使计划与市场协同配置

完善的治理模式是有效处置“僵尸企业”的重要制度支撑,在治理过程中需要引入市场和计划两个重要的因素,这两个因素也是企业在顺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必须具备的资源配置。计划的配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以金融法庭体系做支撑,加快处僵脱困的效率。在治理“僵尸企业”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面临不良资产问题,处理不当就会产生金融案件,而解决此类案件的通常途径即通过法律诉讼,从而明确企业的债权债务关系,保证资产的合理合法性。其次,建立健全联动机制,保证企业落后产能与新增产能的顺利衔接,通常情况下,一些“僵尸企业”会通过兼并重组的方式来激发其自身活力,在这个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出现新旧产能的转换。此时需要政府建立完善的审批制度来规范新产能的更迭,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合理有效地将落后产能剔除,从而保证企业产能存量的改造升级。最后,建立健全产能的监管体系,为设备的管理注册提供必要支撑。当前政府对于行业的产能研究更多侧重于宏观定性的,由于缺乏必要的数据支撑,定量分析存在一定困难。而设备的注册制度对于熟悉企业基本设备情况起到了基础性但却非常重要的帮助,完善合理的监管体系有助于化解产能过剩的风险。

(四)切实防范“僵尸企业”金融风险

金融机构要在准入、续贷、止损等关键环节上下足功夫,并充分做好市场调研,防止“僵尸企业”的非法转移,尽最大努力保护信贷资产。同时,金融机构要加强金融风险排查,重点关注“僵尸企业”的不良贷款领域,加快金融风险资产处置,充分发挥国有资本投资及各类资产平台的作用,稳妥处置“僵尸企业”破产退出事件,有效维护金融稳定。

参考文献:

[1]王绛.清理“僵尸企业”五大难题待解[J].先锋队,2016(02):43-44.

[2]陈琴.处置“僵尸企业”的微观思考[J].新理财(政府理财),2015 (12):36-37.

[3]黄少卿,陈彦.中国僵尸企业的分布特征与分类处置[J].中国工业经济,2017 (3).

[4]赵虎博.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动因分析与决策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6.

猜你喜欢

僵尸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有企业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国有企业每5年至少审计1次
学习习近平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淮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十三五”规划
1—7月国有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总收入272170.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