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马行空与极致匠心的完美协作
2019-04-02轮奂
轮奂
张鹤立:设计过程就如宋徽宗造艮岳那般,以诗意的建筑诠释心中绘就的那轴画卷
徐伟:香洲埠是以极致匠心营造的建筑群,将来要留存百年,即使超强台风也掀不走一片瓦
李正伟:以精心推敲的园林设计装点建筑,以柔化刚,沿袭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造园手法,达到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
犹记得初到访香洲埠时,车停在镬屋造型的门楼前,一座古朴典雅的中式院落建筑群随之惊艳眼前,宛如从天而降的古镇一般。步人其中,画卷般的景象逐一展现,灰墙黛瓦、飞檐斗拱,人造的溪流潺潺而下;英德石堆砌的假山,黑松、凤凰木点缀其中,流露着东方式的诗意。“美哉轮焉,美哉奂焉”大抵就是形容这样的建筑吧。
置身其中,一街一巷、一庭一院、一砖一瓦都经得起推敲,而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一个默契的团队一张鹤立+徐伟+李正伟。他们带领一班匠人,历5年磨砺,共同把香洲埠从一个构想建造成一座座凝固的艺术品。
传世建筑,离不开一个“样式雷”团队
香洲埠从最初立项,就被要求建设成一座结合传统与现代、可传世的中式院落群。建筑群要富有东园林的诗情画意;风格要兼收南北,集各家之长;施工要结合古法,重点突出中式建筑工艺精髓;同时所有建筑必须符合现代人的需求;建筑寿命不仅要保证百年不倒,还要随着时光流逝而显得更为古朴典雅。光是上述要求,就让人已觉是一项不可完成的任务。作为落地执行者,这无疑考验着张鹤立、徐伟、李正伟三人团队的智慧。他们就好比清代营造皇家建筑的“样式雷”家族,从设计到施工,都亲自督导。而张鹤立、徐伟、李正伟三人已合作了十余年,彼此已形成难得的默契。
张鹤立负责院街的整体设计,把中国各派建筑风格、传统工艺融于一炉,构思出院街建筑的整体轮廓,并细化出装饰构件;徐伟负责施工,以严谨可行的方法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结合,把设计构思逐一落实;而李正伟则负责园林设计,根据每一栋建筑形态、风格,进行恰当的装点,使自然花木与人文建筑有机融合。三者各有分工,又密切配合,且缺一不可。三人笑称:营造院街的过程就是彼此相互碰撞、反复磨合的过程,每一处景观,反复拆改是家常便饭,直至达到最佳效果为止。工作上,张鹤立会抱怨同伴不按自己最初设计执行;徐伟则懊恼当初为迁就李正伟移植一棵乔木而拆掉阻挡的砖……此种种,不胜枚举。所幸,三人最后总能达成共识,商讨出可行的解决办法,很多时候一些奇思妙想甚至就是在碰撞中诞生的。
三人既要懂得传统工艺的特性,还要掌握现代技术。他们对建筑进行3D模型构建,如同古时“样式雷”的烫样,细化到一砖一瓦的工艺运用,都必须让施工者能清晰掌握设计意图,从而最大程度还原最初的设计构想;同时,还要考虑现代人的使用需求,在建筑中大胆结合现代材料与建筑技术,严格把关每一处细节。
三人此前也曾一同参与过成都洛带博客小镇的建设,有此珠玉在前,珠海香洲埠实际上是三人团队的再次自我突破。在问及前后两者区别时,三人均异口同声地说:“如果洛带博客小镇是1.0,那香洲埠就是3.0。”
事实确是如此,香洲埠无论设计还是施工都在求变,绝非前者的模式照搬。
集大成者,以文心铸就诗意古韵
设计师张鹤立表示,香洲埠之所以被定义成文化大家的院子、富有诗意的建筑,首先格调上就要具备宋徽宗造艮岳时那种集天下之大成,典雅又清幽之感,且整体以灰墙黛瓦带来视觉上的古风韵味。在风格上同样采用洛带博客小镇为原型,并结合广东当地的建筑文化特点,共采用了晋、徽、川、海及岭南五派建筑精华,既考虑了建筑本身又与当地文脉相连,融为一体。
在布局规划上,香洲埠要打造成一座传统中式古镇,街、坊、院、街、巷要一具备,一百三十六栋中式院落,无论是设计本身还是结构考虑,均嘸一重复,堪称中式院落的精品。“每座院落的营造都是一次潜心的艺术创作,独一无二是必须的,但在设计中也考虑了景观的统一性,于和谐、统一中求变化,方能凸显香洲埠的匠心精神。”张鹤立这样介绍道。
香洲埠项目虽然规划了五大流派分区,但彼此之间又有巧妙的过渡。远观,川派的尖顶、晋派的飞檐、徽派的马头墙、岭南的镬耳墙等,都极具标识性;但真正走近,又发现风格之间的分野并不明显,俨然如同一座自发形成的小镇。更具巧思的是,街巷的某一拐角处常突然出现一座民国风格的小洋楼,砖红、米黄、藤黄等柔和的色调,打破整体灰白色调带来的沉闷,但又不至于显得突兀,别有一番韵味。
“经过长期的历史考究,清代末期,爱国华人华侨及港澳同胞一同打造了‘香洲商埠,这也是中国最早开拓的经济特区,唯一的无税商埠。当时的建筑风格就常会有一些民国时期中西合璧的建筑,它们的存在不仅衬托出当时建筑鲜活的生命力,也展现了当时我们思想的进步、思维的开阔,也能让香洲埠更像一座真正的‘百年香洲埠。”张鹤立这样解释。
工匠八方来,遵循营建皇家建筑标准
香洲埠的建筑不单有多元风格的融合,其特色还在于它在施工上结合古法,并大量采用传统非遗工艺进行装饰。所以这里的建筑绝非简单的雕梁画栋,而是处处彰显匠心的设计与传承,这也是香洲埠难以被模仿和超越的地方。而负责施工的徐伟带领手下团队进行了大量研究与探索,并根据各种传统工艺、材料的特性提出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此次香洲埠的营造,徐伟的团队专门从全国各地邀请名师巧匠负责落地实施。在徐伟看来,要把香洲埠做成可传世的建筑,上等材料加极致工艺,才能打造出传世的艺术品。
建筑的墙砖,采用河北青石,方能兼顾耐用与美观;装饰墙面的石板,则选福建的山水石才最富诗意;石雕,要找惠安的大师专门定制;木雕,出自东阳传承数代的匠人之手;灰塑,则邀请四川修复武侯祠的名匠现场创作……真可谓“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
这样不惜工本,搜尽天下奇材,云集全国能工巧匠,在古时也只有皇家建筑的营造才能有此魄力和气派。
除了以非遗工艺突出建筑之美,美观与耐用必须兼得,方能传世。香洲埠地处海岛,台风多发,防风防雨尤为必要。徐伟及其团队根据多年经验,以现代技术、材料结合传统工艺对建筑进行有效保养。木雕要经过特殊的技术处理,并安装在雨水淋不到的地方,以免遭受侵蚀;建筑的吊檐、博风采用黑铜板,方便雕刻之余,也是考虑将来遭受雨水侵蚀,铜即使氧化也能保持黑色色调,不至于斑驳破旧……这些细致入微的考究,无不体现着极致匠心。
移步异景,造天人合一的园林
要将香洲埠打造成非遗小镇,还离不开园林造景,以此软化、活化建筑,使建筑美与天然美有机融合,刚柔并济。不同于一般院街,李正伟认为香洲埠的园林设计绝非简单的种植花木,而是采取“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理念,沿袭传统的借景、框镜、提点、夹景等手法,使整座香洲埠的院街浑然一体,但每一处又不尽相同,营造出一步一景、移步异景的诗意画卷。
为造出高雅的园林景致,李正伟可谓寻遍天下名石花木,甚至不惜从海外引入特殊品种。
首先,石材的选用就尤为考究,安徽的灵壁石、四川的雅安石、山东的泰山石、浙江的太湖石各具特色,用以呼应不同风格的院落。为找到用来搭配的岭南名石,李正伟在清远翻山越岭,才最终找到合适的英德石。
其次,移植的外地花木则要考虑广东当地土壤、气候问题,保证其健康存活。李正伟发现,宋画中就常出现黑松,是极富禅意与东方韵味的树木,其特性能兼容南北,所以在香洲埠还专门从日本引进黑松、罗汉松,让中式建筑和园林景观达到幽远空灵的意境。
此外,装点院街细部,盆景这一中式园林的精髓必不可少。户外盆景无论盆器还是几架,都要经久耐用,汉白玉花盆是四川雅安老匠人打造的;几架则统一采用福建惠安、河北曲阳石雕传承人的手艺。
李正伟对香洲埠园林的营造可谓步步为“营”,一花一木都要根据建筑仔细推敲。墙角时而探出几簇三角梅,激发观者一窥院中春色的欲望;巷子尽头忽现一排竹子,打破了空间的沉闷;屋外的罗汉松造型别致,倚在墙头向街巷伸出一枝,似在迎接访客;还有巷子转角处总会摆上一株盆栽,装点在视线的消失点……漫步其中,每一步,每一处都能感到景观的协调性,如宋画构图般添一分嫌多,缺一分又少,360视角,每一帧都是完整、唯美的构图。
得益于三人的通力合作,整座香洲埠从建筑构思、工艺装饰,再到园林设计,三者早已融为一体,使这里处处是景,步步皆画。放眼望去,整座院街已是满载非遗工艺与东方美学的建筑群,其自身也必将成为存世的文化遗产。此景让人不禁疑惑,到底是香洲埠的建筑活化了非遗,还是非遗活化了建筑?
谈话的最后,在问及何为各自最得意之作时,三人面面相觑,一时竟无从答起。也许,最让他们满意的不是某一院、某一景,而是整座香洲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