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习近平的法治思想

2019-04-02王云芳

活力 2019年4期
关键词:法制建设依法治国习近平

王云芳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有关法治建设的新观点、新理论和新思想,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进程中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鲜明特征,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即习近平法治思想进一步完善了法治中国建设的法治方针,习近平法治思想丰富和发展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识,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了程序公正与实质公平的有机统一,习近平法治思想在深化依法治国实践中拓展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制度创新。

【关键词】习近平;法治思想;依法治国;法制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全面依法治国确立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进一步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坚定要求深化依法治国实践,这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理论创新的全面、集中而且深刻的生动实践。

一、习近平提出新的十六字法治方针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 “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其中,“科學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被称为依法治国的“新十六字方针”。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其中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后来被称作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十六字方针。

从理论上讲,十六字方针的前四字讲的是法制,即法律的制定,后十二字讲的是法治,即法律的实施。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人们在法治与人治的问题上有过长时间的争论。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在宪法中增加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011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的各方面建设实现了有法可依。可以说,经过30多年的时间,我国从无法司‘依发展为有法可依,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但是,比起法律制定来,法律实施是一个更加复杂和艰巨的系统工程。毋庸讳言,长期以来,我们在这方面遇到的阻力和干扰从未停息,尤其是在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和党政领导干部带头守法方面,现实状况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期望之间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机遇和现实挑战面前,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为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部署。报告指出: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二、习近平法治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识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党的领导的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遵循,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识的丰富与发展。首先,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纵观世界近现代史,凡是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没有一个不是较好解决了法治和人治问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这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识的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党大还是法大是一个政治陷阱,是一个伪命题。对这个问题,我们不能语焉不详,要明确予以回答。”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具有丰富的内涵,具体来说就是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三、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了程序公正与实质公平的有机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制度基础;与时俱进对宪法法律进行不断地修改和完善,体现了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这是对片面追求实质正义或程序公正的法治类型的否定与克服,奠定了将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有机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理论基础,这体现了国家治理兼顾程公正与实质公平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确立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建没目标,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要实现程序公正与实质公平有机统一的价值选择。具体而言,就是明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体到两个阶段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目标,就是到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21世纪中叶,全面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总体来看,党的十九大报告既有专门章节具体论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深化依法治国实践,也在其他各项战略举措或建设任务中提出了具体的法治工作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通篇贯穿着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精神,体现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创新成果,是新时代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总纲领,必将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没事业,在法治中国的建设道路上不断迈向新的胜利!

猜你喜欢

法制建设依法治国习近平
公司成长的“法治之钥”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法治中国是实现中国梦的推动力量
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构建的法治保障研究
我国生态文明法制建设问题研究
揭开人情交往的面纱
标题党
两会布局 依法治国
镜头·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