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2019-04-01
一年前,《第一财经》杂志采编团队讨论新一年改版计划时,决定为即将成为月刊的杂志开设“公司研报”这个新栏目:每月推出一篇针对上市公司的研究案例。
表面看来,它们和市面上已有的研报产品有点接近—毕竟,作为一家专注于商业报道的媒体,我们日常大量的采访工作事实上与分析师对上市公司的现场调研有相似之处—但在谋篇布局和提点立意上,又具有独特的媒体视角。
它可以被定义为介乎传统研报和媒体报道之间的新型产品:公开的数据和信息,仍是分析判断的重要依据,这其中既包括上市公司的财报和公告、投行和基金的研究报告,也包括第三方咨询机构的数据;而研报的文本,不再出现众多“采访对象”的引言,但仍旧会包含大量我们此前对于这些被研究公司的近距离观察和采访所得。
之所以要将研报及公司报道的方法论结合起来,是因为我们希望数据、模型、商业分析、访谈讨论……这些过去曾被商学院、MBA或顶级大公司奉为经典的内容,不再是专属于公司和少数人的秘密,而是可以通过更简单、易读的方式,交给大众。
一年12份研报,正是基于这样的初衷制作。其中包含了零售、消费、基础设施等传统行业的公司,但半数以上都是当下最炙手可热,且在过去18个月刚刚完成上市融资的“新经济公司”。有些公司经历了相当戏剧性的发展过程,这使得我们在此次集结出版时还特别,修订了部分数据和内容。
新经济(New Economy)一词是在20年前出现的,这几年空前加速。信息網络技术的重大突破确实激发了一批新的创新产品和服务,比如网约车、社交电商、联合办公,从而迅速激活了很多从前沉默的市场;一些有着百年经验积淀的传统产业,比如汽车制造和连锁餐饮,也正在被新经济公司从供应链逻辑、客服体验,甚至是商业模式等维度赶超和颠覆。
新经济几乎将所有行业都卷入了一场充满不确定性的竞争。这促使“公司研报”尤为关注年轻的新经济公司在过去几年的极速扩张中暴露出的问题与隐患,以及传统公司慌乱的转型脚步。比如,它们对外宣讲的战略不够稳定,很多说法都显现出To VC的故事化倾向。此外,“流量思维”已经严重干扰了业务运营者的战术执行动作,以至于走到商业模式的验证阶段,成本项变成难以逾越的绊脚石,盈利机会渺茫。
创新与颠覆,冲击了整个商业世界的价值观,也使得浮躁的氛围与泡沫化倾向充斥资本市场。尤其是在中国的资本市场,对于短期利益的盲目追逐成为一种主流态度,对于商业模式的判断、对于公司长期生命力以及终极价值的思考,几乎彻底缺席。
而这些正是这款新型的研报产品所着力去坚持的东西—深植于公司及其所在行业内的基础分析框架,对公司业务架构与商业模式层层梳理,以期寻找公司之于社会的长期价值。
从更长跨度的历史发展来看,伟大的公司之所以伟大,还是取决于其创造性的探索精神,如果我们依然信奉“明亮的商业世界”,那么中国就应该出现与这一愿景相称的公司故事,以及研究方法论。
现在,我们将一年来的努力集结为这册“单行本”——《公司的秘密》。
希望你喜欢,并能从中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