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慎思明辨 教研致远

2019-04-01薛晟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思辨能力语文课堂

薛晟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生为本、学为核心”的理念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让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养成主动思辨的意识,通过语文教研活动发挥语文教师的群体效应,从而使教师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专业精进,实现语文教研活动的“深度化”发展,是目前我校在组织教研活动时全力着手的目标。

[关键词]思辨能力 语文课堂 深度教研

在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强调,要下大力气为教师减负,让教师专心于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的确,现在广大的一线教师被各项任务与检查压得无法喘气,连日常的教学工作都只能疲于应付,更别说要把精力花在教学研究之上了。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学校的教研活动成了一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很多教师更是抱怨教学研究耗费了时间,对他们的教学却没有什么帮助。如何激发一线教师积极投入教研活动,有效地将他们的教学需要与教研实践结合起来,真正让教研活动在常态教学行为中“落地生根”,成了我校在教师专业成长方面需要着力思考的方向。

一、呼唤思辨意识,推进“深度教研”

“深度教研”是指有深度的学科教研活动,而“深度”主要体现在教师所获得的体验的程度上,体现在教研活动的影响力和吸引力的程度上。反观一下现今的大部分教研活动,其实存在着不少问题,而所有问题的根源在于,教师没有形成主动的“思辨”意识,缺乏“思辨”品质,使得教研活动浮于表面,走于流程,具体体现如下:

(一)单向接受多,双向交流少

很多参加教研展示的课,从安排内容到具体课堂实施基本都由区域教研員或是学校的分管教导“协助进行”,由教导处“扶着”教师备课、上课、评课,教师成了教研课的“被动参与者”,而不是真正的研究主体,这种“表演式”的教研越发显现出它的局限性,久而久之,教师便失去了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对话能力,其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也难以发挥。

(二)从众敷衍多,个性想法少

在以往的教研活动中,教师虽然也参加听课、评课,并且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但这些意见往往比较大众化、浅层次,很容易导致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局面,缺乏深刻的质疑声,致使教研活动缺少真正的思维碰撞。

(三)滥竽充数多,深刻反思少

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心态比较随意,在评课时,提出的问题不聚焦,五花八门,你提目标确立的问题,他提重难点把握的缺陷,还有人则提板书及学生参与度等方面的问题。上课教师听后如一头雾水,听课教师则完成任务,说过就算,并没有以学习者、研究者的身份代入其中。

要想真正让教研活动落到实处,就一定要唤醒教师的“思辨”意识,培养教师在教学实践与观察中养成“发掘问题一提出问题一探讨问题一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使教师在完整的思维过程中参与“深度教研”。

二、创设思辨途径,指向“深度教研”

为帮助教师形成“思辨”品质,我校尝试借助现代化技术开辟相关途径,帮助教师打开“思辨”之门。2016年年初,学校“未来教室”投入使用。短短一年时间,该现代化教室发挥了其先进创新的独特资源优势,为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与个性发展提供了崭新空间。

学校语文教研活动进行了初步尝试,组内利用未来教室录播功能,开展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研究活动,将校内的教研课延续到了课后的自我实录反省,营造出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研究氛围。教师们在未来教室进行教研课的展示,整堂课进行全程录播,课后教师可以随时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回放,以“第三方”的身份来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充分发掘自己在教学中的优缺点,形成主动思考的习惯。在评课时,大家也可以根据课堂上的具体环节,随时回放当时的教学过程,反复研究某一个值得探讨的地方,使得问题的提出不再只是嘴上的空谈,思维的碰撞点也有了固定的抓手。另外,学校还尝试将录制的优秀教学视频上传到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呼应学校的“电子备课系统”,逐步形成一套具有学校特色的全套教学资源,实现真正的校内分享,方便点播,促进广大教师充分利用日常的碎片化时间,只要有空就能去学习优秀教师的课堂经验,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研活动,依托未来教室的新型录播功能,以其直观、反馈及时等优势,帮助许多资深教师的教学水平上了新台阶。而作为新生力量的青年教师,也特别喜欢到未来教室进行“试课”,学校合理安排时间,保证35周岁以下教师,每学期人人能进未来教室上一节研究课,既促进了他们对于新技术使用的掌握程度,更同步唤醒了青年教师“深度思考”的意识。翔实具化的视频资料留下了研究的痕迹,为教学经验的累积提供了扎实的支撑,为教学思想的锤炼提供了有效的平台,一路助推着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搭建思辨平台,达成“深度教研”

培养教师个人的“思辨”能力,对于“深度教研”来说,还远远不够,一定是要指向全校语文教研团队的整体提高。如何调动起所有教师参与团队教研的积极性,更是一个需要思考的课题。

(一)通过团队合作研训,提高备课思辨力

每学期参与主题教研的课不用多,但是一定要精,学校成立“语文精耕中心组”,由校内名师领衔指导,分为两组,一学期精磨四堂课。每组的教师均按照年龄、执教年段进行合理分配。这些教师中,有的是刚毕业一两年的新教师,有的是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一组教师共同打磨一节课,从解读教材到设置目标、设计过程、制作课件,全部合作完成。备课的过程中,组内教师对教材会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他们要学会在磨的过程之中去接纳他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不足,形成“独立思考一集体思考一辨析取舍一达成共识”的思辨过程。

(二)通过全员体察课堂,提高观课思辨力

每组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课堂展示,全体教师根据语文课堂教学量化评价表进行全程观课,并根据上课教师的呈现,给相应的项目打上分值,从而评选出心目中认为更胜一筹的小组。为了让教师对课堂的评价标准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和理解,我们以任务为驱动,要求每个教研组集中一个点进行细致的课堂观察和深入的思考,专题化、微格化,每个组每次只聚焦一个评价维度,使得听课教师带着既定的研究主题去听课,评课时再各自围绕着相应观察的评价点去研讨与交流。这样的活动形式研讨任务专一,目标集中且准备充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使大家真正在教研活动中有所收获、有所提高,让每一位听课教师都能融入课堂,用心动脑。

(三)通过互动共享得失,提高研课思辨力

课后的教学研讨中,各教研组教师以此堂课为载体,根据自己的课堂观察所得,针对相应的板块发表见解,并可随时向中心组成员提出自己的疑问,中心组成员需要当场回答,与评课者进行现场沟通式“辩课”,互相交流看法。这样的研讨,形式新颖、内容丰实、操作性强,很接地气,一方面促使上课的团队教师反思、历练与提升;另一方面,也让所有参与活动的教师有了研讨的方向和具体的内容,可以零距离接触、认识、体验什么是有效的“语文课堂”,构成了动态的立体交流网。在多层次的交流互动中,教研团队的每个人都在经历着思辨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新思想的生成。同时,教师相互间实现了信息和资源的共享,自我认识得到不断的扩展和完善,更能推动团队进入共同成长的良性循环。

(四)通过提炼回顾整体,提高磨课思辨力

中心组在经历了团队备课、实例展示、集体研讨的过程之后,对于课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思考。如何真正将这堂课去糟粕留精华,还需要进行下一步的“磨砺”。首先,成员通过反思寻找出课堂上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尤其关注课堂生成的问题,针对学生在课堂中的不同反应,对相应的环节进行探究推敲,确定出可以有效落实的目标及策略。其次,通过对之前集体研讨中教师们提出的意见与建议进行梳理,修正、完善、打磨出对教材把握的新认识,对过程优化的新设计,对生成问题的新引导。最后,在研与磨的过程中,“研”出最终的设计方案,“磨”出教学思维的路径,从一堂课走向一类课,提炼教法,形成范式。这种固化的成果可以让教师从实践时的感性化思维转向理性化的思考,从而提升自己的理论与实践水平。

总而言之,在现代化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教师的专业素养需要大幅度的提升,除了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之外,新时期的教师更应该聚力于对自身学科素养、科研能力的升华,教师不只是“教书匠”,而要朝着“研究型”的专业化迈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除了教师自身的努力之外,学校也应该积极创设条件,找到教师在教研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无奈,通过创新教研活动的形式,帮助教师唤醒“思辨”意识,最终朝着“深度教研”的方向努力。

猜你喜欢

思辨能力语文课堂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基于培养思辨能力的大学外语教学策略探究
浅议加强英语专业实训课程实践的必要性
大学英语写作思辨教学策略研究
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思辨能力
高中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策略
“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