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实践视域下的正义观及共同富裕问题研究

2019-04-01牟海侠胡寅寅

世纪桥 2019年2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社会保障

牟海侠 胡寅寅

【摘要】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将消除世界范围内的极端贫困、战胜现实的不公正和不平等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目标,这为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进程以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提供了指南。同时,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及社会公平正义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内涵,从最根本的人类真正自由发展的角度入手,共同富裕符合人的全面发展本质,社会公正才有了最深刻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正义观;共同富裕;社会保障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9)02-0027-0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这是继十八大提出“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和“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要求后党一贯政策的纵深延续,十九大明确了新时代一系列发展的基本方略,在目前改革进入深水区的情况下,着重将改善民生作为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入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

一、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及社会公平正义是新时代社会主义的重要内涵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发展理念和经济领域的分配政策体现着时代的特色,尤其是关于公平和效率关系的定位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指引作用。在经济领域中最初允许和支持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起来的起到带动作用,最终使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能够全面的比较快的富裕起來,在效率的优先作用下使得发展的水平迅速提高,从而体现社会公正,共同富裕的理念也得以正式提出。社会制度的公正以及公民合乎制度的行动共同促进了制度从理念变为现实,共同富裕及社会公正理念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马克思谈到,要实现同人的社会本质相适应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首先需要以充分发达的生产力作生产条件,不是把一定的生产条件设定为发展生产力的界限”。只有人掌握对生产的主导,社会联合劳动过程不断完善,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作为生产条件,人的天资才能充分发挥,自由的、自觉地、掌握一定物质财富、受到全面教育的、有创造性的人所组成的共同体正是通往更加公正的社会的主体。

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时代,以习近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大举措,并在近年来实打实地通过产业扶贫、政策扶贫、金融扶贫、驻村干部扶贫、一对一扶贫等政策和指导,为贫困地区和人口真正脱贫提供了更加精准的安排,这是即将到来的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保障,更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能够实现的创造性保障。

二、马克思正义观的实践维度要求共同富裕的实现

(一)正义观是共同富裕的理论指导

社会正义问题始终是政治哲学探讨的主题之一,围绕着如何实现社会正义,追寻更美好的人类生活,学者们进行了深刻的探讨,正义观的主题及研究内容不断深化。古希腊哲学所偏重守法、重秩序及强调公民友爱的正义观,启蒙时期思想家们更加注重契约精神、公意及情感主义的正义观。德国古典哲学的著名学者强调自由即正义、黑格尔强调理性即正义,现代西方社会探讨正义问题的学者罗尔斯所主张的分配正义观,戴维·米勒主张多元正义观,匈牙利学者赫勒所探讨的在合理性乌托邦基础上的超越正义观。西方哲学史中学者们从公平正义的理念以及内容、促进公平正义在现实中实现的主体以及手段、公平正义的价值以及作用作用领域等诸多问题进行了透视。面对纷繁复杂的公正理论及思想,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是我们认识公正问题并最终处理人民生活富裕问题的正确指导。

(二)马克思的正义观是实践视域下的总体性正义观

马克思的正义观是在资本主义制度批判的基础上展开的,资产阶级文明极端伪善和它的野蛮本性使得人的本质破碎,人的超越维度丧失。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可以看出,马克思最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停留在政治层面,之后从副本的批判进入到对原本的批判,即深入到经济领域去探求社会改造的举措,并提出消灭私有制、消灭人的异化劳动,进而消灭剥削、压迫,消灭物质资料分配不公及总量的匮乏,推动社会变革的真正发生。马克思的正义观不同于分配正义观及德性正义观,而是总体性正义观,其真正旨向是人的本质的完善及超越,马克思从人的生产实践出发,认为人的实践不只是包括人的本能的、功利的活动,更内蕴着关于善的、美的和关乎人类终极关怀的维度。正如马克思所言:“人使自己的生命活动变成自己的意识和意志的对象,成为意识的本能。”即人意识到了自己行动的意向性,超越了单纯的谋生性及功利性,从而可见,人的实践活动在总体性的完整的维度之内,在现实的改造自然世界的同时,内生着道德尺度及美的尺度,旨向人类未来意义的统一,“正义的目标不是经济平等,而是完全发展的、受教育的并且有自我意识的公民。”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公正思想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密切相关,正是从最根本的人类真正自由发展的角度人手,社会公正才有了最深刻的价值和意义。

(三)共同富裕问题是马克思正义观的现实要求

个人层面的富裕追求同社会层面的正义要求是新时代实现人真正全面发展的伴生维度,社会公正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美好向往及迫切追求,并因此不断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从动态正义的角度通过实践使得稳定的制度具有一定的适合性。公正理念指导着私人领域尽可能地为个人生活的多元化自主选择提供可能,实现生活富裕真正体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世世代代激励人们不断前进。人们不断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人的利益息息相关,利益关系处理得公正与否至关重要,处理得公正,可以最大限度的凝聚人心,焕发工作激情,增进获得感及幸福感,相反,处理得不公正,可能使个体失去拼搏激情及信心,甚至产生群体性事件。社会公正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发挥着维持社会秩序的功能,社会的和谐有序,人民生活富裕安康都直接或间接的同社会公正密切相关。

三、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社会正义的现实进路

(一)发展生产力、夯实物质基础、全力开展“精准扶贫”工作

经济社会的发展,物质财富的丰富是当下处理我国发展不均衡、不同步现实的关键举措,在深入发展中打造人民共同富裕的物质依托。同时,新时代的发展应是绿色的、健康的,决不能以生态环境的破坏换取经济总量的增加。在十九大报告的指导下推进绿色发展、科技发展相协调,真正处理好城乡间、区域间发展差距过大难题。

同时,“精准扶贫”举措是“共同富裕”思想在当代的新发展,必须切实做好精准扶贫工作。精准扶贫必须落实到基层,加强对真正贫困群体的识别准确度,从源头上提升扶贫的有效性。对识别出来的贫困人口继续采取驻村干部帮扶措施,在驻村干部的选拔方面尽量选择有农村生活及工作经验,掌握农村实际及农业知识,在落實扶贫政策创新扶贫措施等方面起到良好作用。针对贫困多发生在老少边穷地区的现状,挖掘贫困地区的经济增长点,将产业扶贫与地方特色有机结合,真正实现脱贫工作符合贫困地区实际,贫困地区摘帽后拥有内生造血能力,避免返贫情况发生,实现由脱贫到致富的跨越。

(二)切实加强权力监督机制、真正保护人民利益

不加限制的权力极易导致腐败,腐败必然产生丛生的社会不公问题,良好制度及政策的落实必须有对政府各级权力的合理监督。对权力监督,首先,应从畅通民意人手,完善基层信访制度,在新时代民众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更应该完善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对有实际特殊困难的群众实现救助,架起群众和政府之间的良性沟通平台,切实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新型服务型政府的转变,为社会公正的实现提供良好保障。其次,继续发挥新闻媒体、自媒体等新兴媒体的监督功能,呼吁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及保护,对因贫、因病、因重大纠纷及变故等情况而导致的新增弱势群体提供民生领域的发生平台,促进社会正义的实现。再次,强化行政问责机制,增强政府各项工作的透明度,政务公开并接受社会监督,加强公务人员克己奉公、廉洁行政的意识教育,保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公平的维系网,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社会保障制度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同时也承担着化解社会矛盾的责任,同时日益重要地展现出社会对公平正义等理念的追求。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发挥社会保险主体作用的同时,加快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及社会福利事业是新时代保护劳动者利益的重大举措。尤其是针对农村地区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不充分、保障力度不大的特点,应加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尽快实现社会保障制度扩面,探索全民保障模式,创新以地养老、以房养老、集体养老等多样化养老保障模式,继续深化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缓解群众因病致贫返贫困境。

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充分发挥政府责任,在多主体参与的社会保障制度中,明确均衡责任分担机制。政府在加大制度创新及制度扶持的同时,也应注意防止过度包揽,充分发挥市场、企业、个人等多主体力量,防止责任过度向政府集中,导致北欧福利国家弊端再现。同时紧密结合精准扶贫政策增强对贫困人口的社会救济力度,真正发挥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安全网功能。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社会保障
新时代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
共同富裕:绘就美好生活蓝图
奔向共同富裕的路上
如何正确理解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传递企业力量
为实现共同富裕贡献绵薄之力
以法治力量保障共同富裕
关于扩大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来源的研究
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衔接模式探讨
四种社会保障体系生命周期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