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坝战役革命精神及历史启示
2019-04-01袁祖浩
袁祖浩
【摘要】1927年发生于广东省梅州市境内的三河坝战役,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历史作用。这次战役及其之后的艰苦转战,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念、求实创新、依靠群众以及担当拼搏等崇高革命精神。它是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加强全党同志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为激励我们党推进伟大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关键词】三河坝战役;革命精神;历史启示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9)02-0019-02
三河坝战役是南昌起义部队南下途中发生的一次重大作战,它对后来中国革命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历史作用,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重新学习回顾这段历史,并基于党性教育的视角研究这次战役的精神价值,对加强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激发他们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三河坝战役概述
1927年8月1日,江西南昌爆发了震惊中外的武装斗争——南昌起义,这是中国共产党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独立领导武装斗争打响的第一枪。起义成功后,为避免陷入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包围,起义军按照预先计划,主动撤离南昌,南下广东。9月中旬,起义军途径梅州市大埔县三河坝时,实行分兵作战,主力部队由周恩来、贺龙、叶挺等率领,继续南下潮汕,同时留下一小部军队,由朱德指挥,扼守三河坝,阻击敌军。9月底,国民党钱大钧部追至三河坝,向驻守部队发动疯狂进攻。起义军据险抗击,与近乎十倍于己的敌人顽强战斗,经过三昼夜激战,双方均伤亡惨重,然而终因敌我力量悬殊,起义军一些外围阵地相继失守。为不陷入敌军重围,在考虑起义军已经完成掩护任务的情况下,朱德下令突围,之后集结饶平茂芝地区。当时,朱德等人本打算率部南下,但恰遇从潮汕溃退下来的一小股起义部队,方知主力部队已经作战失败。鉴于南下作战无望,朱德军长经过慎重考虑,果断作出决定,放弃原先进军路线,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闽粤赣湘边界农村进军,即“隐蔽北上,穿山西进,直奔湘南”。经过长达半年的千里转战,朱德、陈毅率领起义军余部历经艰难险阻,最终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这是我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初期进行的一次重大的战略转移,既成功保存了革命火种,为中国以后的革命复兴奠定了坚实的骨干力量基础,又在艰苦转战中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斗争道路,并在这一基础上实现了军事战术和建军思想的逐步转变,为中国正确革命道路的形成和新型人民军队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二、三河坝战役蕴含的革命精神
“八一”南昌起义军在三河坝进行的惊天地、泣鬼神的英勇战斗和对革命道路的艰辛探索,不仅是革命先辈奋斗足迹的生动体现,更是革命先辈崇高革命精神的光辉写照,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坚定信念、永不放弃的革命信心
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经受各种考验的精神支柱。邓小平同志曾说:“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三河坝战役及战役之后起义部队的千里转战,广大官兵之所以能够克服各种艰难险阻,最终坚持下来,走上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关键就在于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支撑。在向闽粤赣边山区转移途中,起义部队处境十分艰险,既要与敌军作战,又面临缺衣少食、伤病员不断增多的困境,不少官兵看不到胜利希望,失败情绪与日俱增,开始私自逃离队伍,有时还出现整班、整排、整连的集体出走,部队面临分散瓦解的危险境地。在这关键时刻,作为这支部队领导者的朱德同志向广大官兵展现了他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他对战士们说:“大家要把革命的前途看清楚。1927年的中国革命,好比1905年的俄国革命。俄国在1905年革命失败后,是黑暗的,但黑暗是暂时的。到了1917年,革命终于成功了。中国也会有个‘1917年的。只要能保存实力,革命就有办法,你们应该相信这一点。”正是在这种坚定信念、永不放弃崇高精神感召下,一些原先有所动摇的官兵也选择了留下来继续革命,并逐步成长为中国革命的坚强骨干,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革命作风
三河坝战役以及战役之后起义部队的千里转战,是我们党践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生动范例。三河坝战役过程中,针对敌强我弱的现实状况,朱德等起义军领导人主动移师易守难攻的笔枝尾山,构筑战壕阵地,并制定“半渡而击”的作战方针。在敌人援军不断增加,起义军有可能被四面包围情况下,朱德果断下令撤退突围,避免了不必要的牺牲,保存了革命力量。突围途中,在得知南下潮汕主力失败消息后,面对四面围敌、起义军孤立无援的危险情况,朱德又果断放弃南下计划,带领部队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闽粤赣湘边进军,实现军事战略重心从攻打大城市向广大农村转移的重大转变,为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斗争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在作战方针上,朱德根据我军力量薄弱、长期转战农村的实际特点,初步提出了“游擊战”思想,后经井冈山斗争的不断完善,成为我军在革命战争年代对敌作战的基本形式。这些探索,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初步结合,在实事求是思想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的成功实践。
(三)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的革命情怀
三河坝战役是我们党坚持正确群众路线,以服务群众为根本宗旨,紧紧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团结抗敌的生动体现。起义军进入大埔县城后,立即开展工农运动,成立大埔县工农政府和乡村工农政权,派出工作队深入村庄进行群众工作,宣传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并赠送一批枪支、弹药给当地农军,争取群众在人力、物力上的支持。因为群众工作做得好,在三河坝战役正式打响后,当地农军、农民积极协助起义军作战,更有许多青年和妇女主动帮助起义军运输物资、抬运救治伤病员,为起义军坚持作战提供了无私的帮助,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牺牲。正由于我们党事先深入群众,开展群众工作,紧密联系服务群众,得到了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起义军将士才能够坚持与十倍于几的敌人激战三昼夜,从而确保了掩护主力部队南下作战任务的完成。
(四)敢于担当、英勇战斗的革命气魄
扼守三河坝的起义军战斗史就是一部不畏艰难牺牲、勇于担当的奋斗史。三河坝分兵后,留守三河坝担当阻击任务的三千多起义军将士,面对敌军近三万人的疯狂进攻,毫不畏惧,与敌顽强激战三昼夜。战斗最后一天,坚守阵地的75团第三营为掩护大部队突围,英勇战斗至最后一人,营长蔡晴川和全营官兵壮烈粞牲。当突围出去的部队到达饶平,又获悉南下主力在汤坑、潮汕地区遭到惨痛失败,已经四散瓦解。当时情况十分危急,与上级完全失去联系,身处险境,孤立无援,军心涣散,这样下去,部队必将分散瓦解!关键时刻,朱德同志勇敢站了出来,决心带领部队走出困境。为了摆脱敌军包围,他果断放弃南下作战计划,作出“把这支部队从东北方向穿插出去,沿闽粤赣边界隐蔽前进,找个立足点”的转移计划。在此方针指导下,这支仅剩800多人的起义部队经过艰苦转战,成功摆脱了强敌,走上井冈山实现胜利会师,成为后来中国革命复兴并走向胜利的核心骨干。如果没有广大将士不畏牺牲的英勇斗争和朱德等领导人的勇于担当,这一革命火种是很难保存下来的。
三、三河坝战役的历史启示
(一)信仰之光不能灭——时刻坚定党的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说:“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当前的一些党员干部由于经受不住金钱、美色的诱惑,理想滑坡,信念动摇,有的甚至走上违法乱纪的犯罪道路,对党的形象造成严重影响,对党的事业造成严重破坏。作为共产党员,就是要从三河坝战役中汲取朱德、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那种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精神,补足精神之钙、铸牢精神之魂,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共同信念。只有这样,才能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毫不动摇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努力为推进我们的伟大事业、实现我们的伟大梦想而不懈奋斗。
(二)宗旨意识不能丢——始终把老百姓放在心间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重温三河坝战役,就是要认真汲取老一辈革命家一心为民的革命思想和深入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的基本工作经验,以指导我们正确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一定程度上密切了党群关系,但一些违背群众意愿、损害群众利益的政府行为仍时有发生,必须进一步强化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弘扬三河坝战役的革命精神,真正树立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主动深入群众、联系群众,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无私奉献。
(三)革命本色不能改——大力弘扬党的求实奋斗作风
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是我们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优良作风,二者的有机结合,成就了我们党和军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辉煌伟业。今天,我们处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期,更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的形势异常复杂,面对的困难也前所未有,更需要强大精神力量的支撑。广大党员干部只有大力弘扬三河坝战役求实奋斗的革命精神,以实事求是的思想探寻科学发展之路,以艰苦奋斗的作风勇敢攻坚克难,才能激发出全体人民的强烈斗志,凝聚起全体人民为着共同目标顽强拼搏的强大国家力量。唯有此,我们的改革发展才有希望,我们的宏偉愿景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