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蓉:带领移民姐妹绣出新天地
2019-04-01郝苗苗
郝苗苗
谢蓉,19岁时为响应支援三峡工程建设的号召,还是高中生的她随着父辈们一起离开了家园,搬迁到移民村、宜昌市夷陵区太平溪镇许家冲村。38岁那年,她不断探索,自主创业,并带动了一批本村妇女,开发手工艺绣品、建立民宿,让她们不出家门就能找到就业门路。
“我会跳舞,还会做十字绣,方便的话,我可以去教教大家。”
“我要出门去打工,你要帮我尽孝道。水田要施肥,旱田要除草。夜里要把门拴好,小心那夜猫子把你来叼……”在宜昌夷陵区太平溪镇,这首地花鼓歌谣《我送丈夫去打工》在坝库区的移民村广为流传。
美丽宁静的许家冲坐落在长江之畔,由原许家冲村、西湾村、覃家沱村三个移民村合并而成,离三峡大坝不过几分钟车程。过去,村民以传统的水稻、柑橘、茶叶种植为生,搬迁移民后,青壮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村里妇女留守在家,除了锅台灶台,就是串门聊天打牌。这首地花鼓歌谣就讲述了村里多数家庭的状况。
2007年5月,时任许家冲村支书的李文洪到各家了解情况,第一次见到了在家做十字绣的谢蓉。“她说了句话,给我触动很深!”
“书记,听说村里在开展文化活动,我会跳舞,还会做十字绣,方便的话,我可以去教教大家。”
村里就缺这样的“能人”,书记同意了。谢蓉说到做到,她每天晚上都组织村里妇女们跳广场舞,还带动了村里舞龙舞狮队、民间吹打队。“谢蓉就是没有任命的许家冲文化员。”老书记至今还记得那个热闹场面。
调动了村里妇女们的积极性后,谢蓉又在琢磨,怎样能让大家赚点钱呢?她想到了自己喜爱的“十字绣”,不仅自己喜欢绣,村里的妇女们空闲时也喜欢绣些花草、生活景致。
最初她绣了一些花样,拿到附近大坝景区去卖。“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但因为没什么特色,卖得也不好。”
常规的绣品没有出路,谢蓉琢磨,能否将家乡的美景——三峡作为元素放进绣品里呢?2010年3月,她从网上找了一副大江大坝的实景图,又联系到一家设计工厂,用56种线,花了大半年时间,绣成了第一幅实景作品“高峡平湖”。山光水色,坝水泄洪,十分壮观。并且这幅作品有人愿意出5千元购买。有了这次成功,谢蓉信心大增,接连又设计了屈原、昭君等具有浓厚峡江特色的绣品。
一个“大胆”的想法在谢蓉脑中酝酿起来——将会刺绣的妇女们集中起来,开办公司,一起创业!
俗话说:“女人创业,九苦一分甜。”谢蓉此时已经38岁了,上有老下有小,而且家人也不支持。
谢蓉的丈夫一直在坝上跑运输,家里有车队,生活不是问题,因此更不愿让妻子在外奔波劳累。但看到谢蓉心意已决,在家也待不住,拗不过她,就给她拿了4万块钱,想让她花完了就回家来。谢蓉的父亲也不支持女儿创业,“让她去吃点苦,受不了就不搞了。”
可没想到,一干就停不下来了。
“不发展,就会被打回起点。哭过之后,擦干眼泪继续向前!”
原镇文体中心主任李圣珍,在太平溪镇工作了26年,既是谢蓉的“伯乐”,更是她的知心大姐。
2012年11月,在李圣珍的鼓励下,谢蓉创办了峡江秀女工艺品合作社。她从村里找来了十多位有着刺绣功底的妇女,她们苦心钻研,摸着石头过河,都想用自己的双手实现人生价值。
初创业那几年很是艰难。既要外出学习,开发产品,又要维持公司运转,最初丈夫给的4万块钱一下就花光了,后来又追投40万、80万,直到花光了家里近百万的积蓄。
“她最困难的时候,身上就剩50块钱了,还有30多名员工等着发工资。给车加完了油,一个人蹲在河边哭。但是,不管是上刀山下火海,她都一一坚持住,哭过之后,擦干眼泪继续往前走。”李圣珍回忆说。
2013年夏天,听说奉节的手工绣鞋垫非常出名,李圣珍陪着谢蓉慕名前去。为了节约费用,她们住到了一间私人小旅馆里。半夜,谢蓉听见窗户有动静,睁眼一看,有个黑影半边身子已经翻进了房里。她吓得大叫,跑到李圣珍的床上,俩人抱作一团,瑟瑟发抖。闹出了动静,小偷跑了,她们吓得抱头痛哭了一整夜。
但有多少付出,就会有多少收获。“不发展,就会被打回起点。”谢蓉和姐妹们慢慢钻研出一条属于她们的路子。
她们以峡江绣艺“牵花绣”为绣法,又试着将艾叶填充到绣品里,开发出一系列牵花绣挂画、艾草绣花工艺枕、艾草车饰系列、手工挂件等纯手工制作的工艺产品,打造了“手绣+艾草+棉麻”的生态特色文化理念。路子找对了,销路也打开了。2013年,谢蓉又成立了沁邑民俗文化公司,注册了“峡江绣女”“三峡·艾”等商标。
2015年5月,她带领6名移民妇女赴上海培训学习,开发出以“中华鲟艾草布艺挂饰”为产品的首款公平贸易旅游产品。2015年9月,她邀请欧盟“蓝草”项目成员、湖南省凤凰县的苗绣手工艺人吴梅青來到许家冲村,为移民妇女提供手作培训,提高手工制作能力。作为移民妇女创业基地,2015年10月,湖北省长王晓东、上海市委副书记应勇亲临这里视察。
在她的努力下,公益产品“中华鲟布艺玩偶”获得宜昌市旅游产品设计大赛银奖,并取得了不错的订单。通过不断改进,2016年12月,在湖北省旅游局主办的“湖北礼道”旅游产品的评选中,以最高的成绩获得工艺产品类金奖。
走进谢蓉的总经理办公室,货物占据了半壁江山,“新厂房还有半个月装修好,我这就边办公边当仓库。”谢蓉一边找能下脚的地儿,一边解释。这是她去北京开全国妇女代表大会时找回的商机——与北京“阿卡手工”合作的新产品。为了让顾客能亲手体验刺绣的乐趣,她们开发了由针、布料、线板组成的DIY刺绣材料包,在说明书上扫码就能看到制作说明的视频。
正忙着分拣材料的吴金珍是隔壁乐天溪村的,每月能挣2000多元。“又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孩子,又能赚钱,还离家近,这都多亏了谢蓉啊!”现在,合作社长年带动200多名妇女灵活就业,以计件的方式支付报酬,去年一年为大家创造的收入就超过200万元。
除了发展刺绣手工艺品,谢蓉还利用大坝就在家门口的地理优势,成为了村里首批民宿主,在村里率先建起了“三峡·艾”主题酒店。
石砌木雕,青砖黑瓦,民宿与村庄整体风格相同,喷泉鱼池与庭院中点缀的花草树木相映成趣。她将民宿房间内的挂画、抱枕、床上用品都用上了刺绣品,她说,民宿收入可以支持公司发展,还能作为绣品的展示销售平台。
在她的带领下,村里如今已有民宿39家,并正以雨后春笋般的势态不断增加,民宿旅游服务正逐步成为坝区移民创业增收致富的最佳途径。
“坝头库首第一村,三峡茶谷东大门……党员公约是根本,明示党员亮身份……全心全意为人民,优质服务暖民心。”
这是许家冲村的党员公约,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这里时,村里的干部委员们用三峡渔鼓调将它唱出,总书记夸他们唱的悠扬动听,内容写得也好,朗朗上口。
他们是这样唱的,更是这样做的。
2010年,李文洪书记一发现谢蓉这个“好苗子”,就鼓励引导她追求进步。“她朴实勤劳,还积极推动村里妇女就业,帮助她们自立自强。朝气蓬勃,充满了正能量。”当年,村党支部就开会讨论通过吸收了谢蓉为预备党员。
“谢蓉带动了村里的精神文化生活,把大家都聚集起来,成立不同的表演队,去镇里区里表演。利用这些文化活动的平台,宣讲当下的国家政策,讲政府和社会对移民的关怀,一改往日村民们‘闲来无事就扯皮上訪的局面。现在我们还有了村规民约,大家思想改变了,行动才会更有方向。”
2012年,许家冲村所在的太平溪镇获得了全省首个民间舞蹈之乡的称号,许家冲村也成为了非遗项目地花鼓的传承基地。
“几年来,虽然实现了一个又一个梦想,但还要继续努力,让村里更多的移民姐妹们富起来。”如今已是区、镇、村三级妇联兼职副主席的谢蓉,从始至终的愿望就是要带领姐妹们共同致富。
在她的带领下,如今“牵花绣”传习所已培训出具有合格牵花绣技艺的坝区移民妇女近800人,培养出非遗传承人6名。41岁的老员工韩春华也是附近移民村的村民,她将这里看成了自己第二个家,周一到周五就住在谢蓉提供的员工宿舍里,到了周末,老公骑着摩托将她接回去过周末。“每个月我能拿到2700元的工资,谢总很关心我们,总是嘱咐我们活儿干完了就早点下班,去唱唱歌,舒舒心。”
当问及谢蓉的梦想时,这个坚强的女子笑得很美:“我以前是个村妇,没有想过挣特别多的钱,但我不想停下来。一直到做不动了,想想自己尽力了,就行了。”
停不下来的谢蓉,屡次获得各级党委授予的“优秀共产党员”“新长征突击手”“文化工作先进个人”“湖北省现代服务业领军人才”等光荣称号。就在本月,由镇党委会讨论决定,她正式被任命为许家冲村的党支部副书记,她身上的担子又重了。
滔滔长江,千古风流;坝头库首,满村锦绣。昨日许家冲人用勤劳和智慧,用“奉献、感恩、阳光”的移民精神镌刻于村史。今日的许家冲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以生态观光、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勾勒出产业强、百姓富、生态美、乡风纯的特色田园。明日的许家冲,将成为宜大路党建示范带的靓丽起点,更将展现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秀美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