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引导下的大学生创新实践

2019-04-01徐广立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创新实践

徐广立

摘 要: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为大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创新引领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机会。在科研实践过程中需要启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创造性思维,重点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团队合作精神,目的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关注实践过程而非以结果论成败,充分发挥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文章以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课程为例,阐述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开展科研创新实践,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意识。

关键词:创新实践 课程引导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

自2007年开始国家推行开展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以来,科技创新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成为教育改革的大趋势和高校未来发展的方向。教育创新改革项目的原则是“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追求实战”,但是在后期的实践过程中出现偏颇且渐行渐远。不同学校层次、同一学校的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以及性别的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及水平也存在很大差距,国家重点院校的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经历普遍比普通院校的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明显要高。国外的经验是要建立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并且作为考核本科院校教学质量和改革成果的一种指标。作者根据多年在学校带领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经验,深入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困惑,总结前期的经验教训,阐述基于课程引导下的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培养计划,理论联系实践,对分析、完善针对性的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项目现状

(一)实践项目来源匮乏,分层不清

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面对全校各个年级学生,对于低年级或新生,由于入校时间短,尚未进行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深度与广度不够,知识体系构建尚未成型,所以在个人进行科研选题时常常出现题目大且空,不切合实际情况。而带教教师的科研项目专业化较强,需要较深厚的理论知识或实践技能,对于刚刚参加创新实践活动的学生来讲,具有很大的困难,常常导致望而生怯或漫无边际,最终丧失学习或实践的兴趣。

(二)实践中学生主观能动性差

由于大部分创新实践项目来源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并非学生依照个人兴趣申请获得,因此在创新实践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厌烦、应付、不积极等现象,而且反复的实验操作也可能会消耗最初的新鲜感和积极性,最终不能真正实现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主观能动性。此外,很多大学生对创新实践活动的目的和意义认识不清,将创新实践活动简单地认为是做实验或理论设计等,没有真正认识到深层次的科研探索精神。还有部分学生认为创新实践活动只和那些专业知识扎实、成绩优异的学生有关,自身对创新实践活动没有信心和兴趣,缺乏创新实践活动的意识和积极性,以及对科研的探索或兴趣。

(三)指导教师管理松懈,实践质量低下

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立项后,部分指导老师身兼教学或党政领导工作数职,或同时指导多组学生同时进行创新实践活动,导致投入指导学生的时间有限或精力不足,有些教师委托其他老师或研究生代为指导本组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对项目开展情况并不能实时了解,也缺乏对学生实践过程的督导和启发,多数实践项目处于放羊状态,最后导致学生创新实践项目质量低下,既浪费了财力物力,也并未取得预期的成果。

(四)考核方式及过程不健全,过于注重结果

创新实践活动是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同时也能提高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习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因此,实践活动的评价也应该主要通过对大学生参加创新实践训练的多少以及创新能力提高的多少来判定。而实际工作中却并非如此,多数情况下是依据个人或团隊所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级别、影响因子以及获得专利数目等情况来评价创新实践活动完成的质量,甚至有些评价方式只让学生在创新实践活动尾声或结束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这种定量或粗略的评价方法都忽略了学生在创新实践过程中的实际体验与收获。学生通过创新实践过程获得了很多经验,创新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但却因为没有发表论文和申请专利,最终考核仅是及格甚或不及格;而有的学生善于投机取巧,为了达到优秀考核而剽窃他人成果、弄虚作假,但能顺利通过评价并获得较高的评分,无形中鼓励了不道德行为,打击了脚踏实地学习的学生;也有些学生急功近利,实践活动或实验刚出一点结果就急于撰写论文,导致科研成果技术含量普遍低下,在实际工作或学习中难以应用,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

二、课程引导下的创新实践活动

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目标是所有年级的在校大学生,只要有兴趣,有意愿的学生都可以个人或团队的方式进行申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结合专业,与授课老师或相关教师进行商讨,制定系统的实践计划并实施。

中西医结合专业是以临床医学为基础,将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进行有机结合,在医学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融合学科。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是将传统中医妇科与西医妇产科学进行融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其比单纯的西医学或中医学有特殊的要求。因为中西医结合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与主观愿望,决定是否采用现代检验学进一步验证,还是仅仅采用中医药方剂进行调理。过多的采用现代技术验证,不仅可能会失去中医的特色,还可能用西医的理论误导中医治疗,最后导致中不中西不西,诊断与治疗两张皮;但仅仅依靠望闻问切,有可能会误诊或延误病情。因此,针对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教学,既包含现代医学与传统中医学的主要内容,同时也包含现代妇产科学与中医妇科学的内容,因此其教学任务也高于单纯的西医或中医学教育,学生对疾病的认识也需要更真实、更便利的临床实践。

(一)从病例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是以育龄期女性疾病为主要学习内容,同时也包括幼儿期及更年期女性的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国家规划医学教程,不仅与女性还与男性都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课堂上要立足于实际,着眼于启发,让学生对与自身生长发育有紧密联系的常见病、多发病产生兴趣。如多囊卵巢综合征,是青春期女性,尤其是在校女大学生中的常见病。它的临床表现主要是月经稀发,月经量少,有些甚至闭经,有些则表现为月经不规律出血,称之为功能障碍性子宫出血,有近半数的患者会出现肥胖、毛发浓密或呈男性分布,有些女性会出现难以治愈的痤疮、黑棘皮症等皮肤病。因此该病的表现多样、程度不一,是学习的重点与难点。但是在女性大学生中比较常见,因此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行分析,同时也可以此病为出发点设计科研项目,在同学中展开调查,不仅科研对疾病进行深入认识,也可以早期预防,早期干预。同时也可以训练学生查文献、探讨调查方法、选择统计分析的方法、提高撰写论文的能力。目前通过课程讲解引导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申请校级和市级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二)从病例中寻找学习的动力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一个病因不明,可能与环境因素与遗传基因等多种因素有关,导致内分泌代谢紊乱,出现雄激素过多、胰岛素分泌过多。因此可引导学生从遗传角度进行学习,分析人类染色体病、基因病、多基因遗传病、单基因遗传病、性连锁遗传病以及各种遗传病的遗传类型与方法;同时也可以从环境因素讨论与疾病的关系,了解环境污染物的种类、污染途径、体内代谢、与疾病的相互作用;也可以展开来学习生活习惯于疾病之间的关系,从中医养生角度分析哪些不良习惯可能与疾病密切相关,系统学习祖国的24节气养生、中国饮食文化、食物属性养生等,并学会如何通过作息、饮食、季节养生等方式去改善疾病的治疗效果。这样不仅对疾病的西医的发病机理深入学习,同时对于疾病的中医属性也全面了解,最重要的是学会用中西两种方式对疾病进行治疗,提高学生学习疾病的动力。

(三)多课程联合创新实践研究

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上属于未分科状态,因此学习疾病不能仅局限于眼前,应该跨学科、多角度联合学习实践。比如多囊卵巢综合征,该疾病不仅是一个性激素失调性疾病,同时也会发生代谢紊乱。该疾病患者的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胰岛素对糖代谢调节效能降低,而过量的胰岛素作用于垂体的胰岛素受体,可增强LH释放并促进卵巢及肾上腺分泌雄激素,移植肝脏性激素结合球蛋白的形成。这一系列的變化都与内科学内分泌密切相关;环境的污染物,比如农药残留、塑化剂过量使用、尾气排放等,进入人体后经代谢可转化成类雌激素,进而扰乱人体性激素代谢,导致内分泌紊乱,因此临床创新实践应该多课程联合实践,可能会发生交叉学科激发新思路的功能。

大学生创新活动的开展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来说非常重要,但我们不应该局限于实验室内的实验研究,而应该鼓励学生走出学校,或立足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在专业领域开展研究,当然这些需要老师的引导,让学生能够对专业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和定位。

参考文献

[1]吴迪,郑志学,郭嵩.“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校外教育,2015(7):18-19.

[2]孙岩.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研究与探索[J].知识经济,2016(12):126.

[3]余华东.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探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116-121.

[4]吴德星.科教融合培养创新型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4(1):4-7.

猜你喜欢

创新实践
浅谈对班级的创新管理
石油工程化学类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of Innovative Learning
基于项目的中学学科知识融合路径探析
基于知识经济下的企业经济管理创新与实践
浅谈基于计算机竞赛模式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
浅析班组文化建设与创新实践
高中地理的创新教学研究
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新时期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