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题研究的中学历史教研组组织成员变革的个案研究
2019-04-01李爱霞
李爱霞
摘 要:中学历史教研组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转变了历史学科教学的观念,对历史学科教学本质和价值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在备课资源、课堂整体设计、课堂关注点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并且开始有意识地查阅文献、进行理论学习、主动承担课题任务、思考和研究学科教学,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迈出了意义深远的一步。而促使中学历史教研组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发生变化的是一些关键事件和关键人物。
关键词:课题研究;历史教研组;组织成员变革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12-27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05-0061-02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历史承载了人类的集体记忆,历史学科的独特教育价值就是为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供认识素材,通过对历史素材的深度解读,帮助学生形成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正确认识,进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但L中学历史教研组通过课堂观察、访谈和问卷调查等发现,很多中学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并没有意识到中学历史教育价值挖掘和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学生中也存在着很多不符合人文情感、精神和行为的现象。
由此,L中学历史教研组组长带领组内教师反复研讨,申报并成功立项了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中学历史学科教育价值的挖掘與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实践研究”,在L中学历史教研组组长的带领下,全组教师全程参与了该课题研究,参加了开题、中期和结题汇报活动。日常中,他们进行研讨、交流,带题授课,反复琢磨、研究和思考,获得了自身专业上的成长和进步,促进了自身学科教育观念和行为的改变,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基于课题研究的教研组组织成员的变革。那么,基于课题研究的中学历史教研组组织成员的变革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推动其发生变革的关键事件和关键人物有哪些?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进行了本个案研究。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主要通过实地观察、深入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资料,然后归纳、整理,形成研究认识。本个案研究的对象是L中学历史教研组的一位教师——黄老师,工作8年,本科毕业。笔者通过对黄教师的深度访谈,以及对历史教研组组长师老师的访谈,研究了其在参与课题研究中发生的改变和促使其改变的关键事件和关键人物。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基于课题研究的中学历史教研组组织成员变革的具体体现
1.学科教学观念转变:由“单纯讲授历史知识”转向“注重培养学生历史和人文素养”
通过访谈发现,课题研究给历史教师带来了学科教学观念的变化。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教师对历史学科教学的认识由以前的单纯教授历史知识,转向了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人文素养。通过课题研究,教师转变了对历史学科教学的价值观念,意识到了历史学科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责任。另一方面,教师对历史学科教学观念和行为的转变是在不断进行课题研讨、思考和实践中自然而然形成的。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带题授课”,上公开的研究课,这使得教师不得不去深入思考课题所倡导的教育观念,从而逐渐意识到这些观念的合理性和价值性。
2.课堂教学关注点转变:由“关注课堂表象”转向“关注学生实际”
历史教研组的课题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在课题研讨、读书交流过程中,课题负责人反复强调教师要关注学生及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且在课题研究课实践中,也反复强化关注学生以及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导向,在这种导向不断强化下,教师开始反思自身教学经历,意识到自身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关注的缺失,从而开启了改进自身教学之路。在访谈过程中,黄老师说道:“带题授课之前试讲后,师老师跟我说‘你眼里没有学生,我当时特别沮丧,也特别不理解。后来,经过一番思考和‘折磨,我终于理解了学生从中思考、收获的太少。然后,我有意识地设计了一些问题,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虽然很慢,但他们在思考。”
3.课堂教学风格转变:由“照本宣科”转向“有主线、有灵魂”
区级“带题授课”研究课,要求历史教师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渗透学生的人文素养,那么,在某节历史课中要培养学生哪方面的人文素养?如何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涉及历史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问题。在“带题授课”中,教师将人文素养作为历史课堂教学的某个部分加以呈现,其他部分以历史知识教学为主,实践时发现,呈现出的历史课堂缺少了一种整体感。这种情况下,教研指导者建议将某一方面的人文素养作为主线或灵魂来统领整节历史课,这样可确保整节历史课的教学脉络更加清晰,所要传递的人文价值理念更加凸显,由此,也引发了历史教师对整体设计课堂教学的思考,促使了教师探索将某一人文素养、价值理念作为主线或灵魂贯穿整堂历史课,改变了教师原有的照本宣科、堆砌知识的教学方式。
4.理论学习态度转变:由“不关注理论”转向“认同理论学习、读书”
在传统教研和教学惯性思维的长期影响下,中小学一线教师平日并不关注理论,也没有理论研究与学习的习惯。在本课题研究中,教研组组长意识到了理论学习对于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因此积极倡导和鼓励教师读书、查阅文献,写理论学习的感受、感悟,进行理论学习的讨论交流。在此过程中,教师有过苦恼和困难,但也亲身体验到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逐渐认同了理论研究与学习的价值。黄老师谈道:“自从参加这个课题,师老师让我们读书后,经过这么一段时间的折磨,我终于可以读得下去书了。越来越觉得,我们为什么思维有局限,是因为书看得太少了,思考得太少了。现在发自内心觉得读书重要。”
5.课题研究态度转变:由“被动”转向“主动”
历史教研组教师最初并没有课题研究的意识,只是因为教研组组长的权威才配合组长开展课题研究,完成一些研究任务,这时教师基本上是“被动”研究的状态。但是,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研究、探讨和交流后,尤其是在自己承担“带题授课”屡遭挫折,开始真正深入思考和体验这个课题之后,才逐渐意识到了这个课题的重要意义,并在实践中体验到了课题研究给自身课堂教学、学生学习和专业成长带来的帮助,从而认同了课题研究的价值,由“被动”变为“主动”,主动去思考课题研究、承担课题研究任务。
(二)基于课题研究的中学历史教研组组织成员变革的关键事件
1.区级“带题授课”活动
区教育科研管理部门每年都要举办“带题授课”活动,意在检查和督促教师扎实推进课题研究,并对教师课题研究进行指导。课题负责人和上课教师通常会比较重视“带题授课”,上课之前会反复进行试讲,并且会反复思考、理解课题、探索课题在课堂中的具体实施策略。在访谈中,黄老师详细谈了自己“带题授课”时的过程和转变,“带题授课对我的触动特别大。之前,我对这个课题没怎么真正思考过。结果,带题授课试讲时,受到了区教研员和师老师的严厉批评。然后,我开始了漫长的试讲、修改之路,一次次试讲,一次次被否定,一次次反思,在这个过程中,我不得不去查阅资料、思考,真正去琢磨这个课题,这才慢慢对人文素养有了感悟。”可以看到,要使教师真正与课题有关联,使教师真正去思考和琢磨课题,必须给教师安排一定的重要研究任务,且让研究任务与教师个人荣誉、利益等挂钩,这样教师才能激发出研究动力,才能真正投入课题研究。
2.读书与研讨交流活动
课题负责人师老师认为:“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要培养教师的人文素养。”为了提高历史教师的人文素养,让教师理解什么是人文素养,怎样在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师老师陆续为大家购买了与课题相关的一些书籍,总共有七八本,有的是教师共同研读,有的是教师个人阅读。通过访谈发现:其一,教师最感兴趣的是实践性较强同时又有着系统性和理论提升的书籍;其二,教師在阅读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著作时存在一定困难,其理解程度受教师个人观念、经验和阅读努力程度的影响;其三,教师之间阅读感受的研讨交流能够促进教师扩大认知视野,转换认知视角,获得启发,并促进教师对某些思想、观念达成共识。
3.自主开发校本课程
为了推动教研组课题研究,也为了完成校本课程开发的任务,经过研讨交流,师老师开始带领中学历史教研组教师开发图片上的历史校本课程,该校本课程的重要目标是通过“图片上的历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了开发好图片上的历史这一校本课程,教师们开始查阅资料、研讨交流,进一步深入研究、思考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人文素养,如何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这一过程中,可促进教师加深对人文素养的理解,促进教师发挥个人所长,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三)基于课题研究的中学历史教研组组织成员变革的关键人物
基于课题研究的中学历史教研组组织成员变革的关键人物是教研组组长师老师,她期望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研组教师的专业发展,也促进教研组学科教学问题的解决以及学科教学的改进。通过访谈发现:其一,师老师认真负责,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机会,并采取各种方式促使教师去反思、琢磨、进步。其二,师老师对组内教师要求严格,日常运用各种任务驱动、催促教师做事、成长。师老师深知教师日常工作忙碌与烦琐,但她不愿意教师因繁忙而放弃自我的专业成长,因而日常教研教学中,她运用各种任务驱动去促进教师思考、调整自己,苦口婆心地去督促、要求。其三,师老师真心关心和帮助教研组教师,为教师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心血,在关键时刻与教师共同奋斗、努力,甚至做出自我牺牲。正是这种无私和关爱,使得教研组教师尊敬她、拥护她,愿意追随她的脚步。
参考文献:
[1]赵华夏.高效课堂 专业教研 精彩学科—石家庄市第十七中学历史组[J].中学历史教学,2017(12):4.
[2]於以传.上海市中学历史学科区级教研现状管窥[J].历史教学问题,2017(1):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