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校园欺凌现象发现及应对措施

2019-04-01王一帆

教师·中 2019年2期
关键词:校园欺凌应对措施高校

王一帆

摘 要:校园欺凌事件是校园内出现的恶劣突发事件,极大程度地危害了校园安全和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如今,高校校园欺凌事件频发,且性质恶劣,已经引起了社会和学校的广泛重视,一些地区也出台了有关校园欺凌的治理方案。由此可见,校园欺凌问题已成为学校工作的重点问题。文章简要叙述了高校校园欺凌的现状,探究了该行为出现的成因,并提出了应对措施,希望为预防和遏制校园欺凌行为提供有效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高校;校园欺凌;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12-17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05-0028-02

一、高校校园欺凌的现状及其危害

校园欺凌指的是在校园内外,学生一方蓄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等暴力行为,造成另一方心理、身体上的伤害以及财产损失等的事件。校园欺凌行为不仅发生在校内,校外也时有发生。

前有马加爵杀人事件、复旦大学宿舍投毒案;后有云南大学杀人碎尸案、中国传媒大学女生被杀案等,这些高校暴力违法行为无论是对学生、学校还是社会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对学生来说,“实施暴力者”因为心理的扭曲而对同学实施报复以此来获得满足感,如不及时制止会严重影响其人格的塑造,严重的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旁观者”虽然没有参与暴力行为,但会产生内疚、惶恐的心理,对其精神也是一种不小的伤害;“受害者”的身体和心灵受到双重伤害,容易留下心理阴影,导致其出现怯懦的性格;对学校来说,校园欺凌会影响学校的正常的教学,对校风、纪律和学校声誉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高校校园欺凌问题,研究校园欺凌事件的成因,并提出预防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

二、高校校园欺凌的成因

(一)学生自身性格的缺陷

大学生虽然已经属于成年人,但其心智尚未成熟,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压能力较差,且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易受到周围不良环境的影响。研究显示,有暴力倾向的大学生大多以自我为中心,敏感多疑,攻击性强,且自控能力差,无法控制情绪,处理矛盾时不经思考、不善协商,常以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

(二)家庭教育缺少科学性

家庭教育是塑造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人格的基础,缺少科学性的家庭教育易导致学生产生胆怯、暴力等不良心理,出现欺凌或被欺凌的行为。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一是溺爱式教育,家长只关注物质的满足而忽略了人格的教育,过多的溺爱造成孩子自私、任性的性格特点,包办所有事情的方式使孩子自理能力差,不善与人沟通。二是暴力式的家庭教育,家庭暴力是导致孩子不良心理出现的关键因素,有的家长通过打骂的方式管教孩子,会使其产生不良的心理变化。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大多不会认识到暴力行为的错误,且有一定的暴力倾向。

(三)学校管理制度的缺失

近年来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导致学生数量剧增,然而却缺少相应的管理措施。学校的管理力度不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德育管理不到位,学校只重视教学目标的完成而忽略了德育工作的开展,缺少校园文化建设,导致校风质量下降,学生道德素质、价值观等综合素质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另一方面是校园的安全管理力度不足,社会闲杂人员随意进出校园,没有设立安全巡查制度,同时对学生不良行为的教育力度不足,导致无法及时地发现并制止校园欺凌现象。

(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在互联网络发达的今天,网上信息混杂,其中黄色、暴力等不良信息腐蚀了大学生的心灵,对其精神品质的塑造产生了消极影响。网络的虚拟性也导致大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降低。学生在网络上不注意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并把这些不良风气带到了现实生活中。同时大学生处于心智尚未成熟的时期,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当周围的社会环境充斥着暴力行为时,学生很有可能会跟风模仿,并对暴力行为不以为意,最后导致出现校园欺凌。

三、高校校园欺凌的应对措施

(一)学校方面

1.完善德育

德育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塑造学生良好品格和正确的价值观,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高校完善德育工作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丰富德育内容。将校园欺凌的相关知识融入德育和思想政治教学中。二是丰富德育载体。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逐渐应用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成为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高校要将网络作为开展德育工作的新载体,使德育范围扩展到网络世界。例如,可以建立师生互动平台,有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创建校园网,宣传校园安全知识以及预防校园欺凌的相关知识,从而推动德育工作的开展。三是丰富德育形式。除了课堂教学,学校还可以组织学校社团创办一些积极向上的道德文化活动,并鼓励学生参与,同时还可以组织一些有关预防校园欺凌的讲座和志愿者活动。学校在这些活动中不仅无形地进行了德育,还培养了学生优秀的品质,减少了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

2.加强心理教育

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是当代高校教育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是有效防止校园欺凌、保证校园安全的有效方式。因此,高校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知识相关技能的教育,从而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其健康的心理素质。

具体措施包括结合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有关心理的课程,并且投资建立心理辅导咨询室,宣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并为师生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还可以举办有关心理健康的讲座和活动。

3.健全法制教育

调查显示,大部分的高校校园欺凌行为都是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对校园欺凌行为的认识不足造成的。因此,高校应加大法制教育的力度,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具体措施包括高校需要将法律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中,并开设相关课程,还要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活动,如普法宣传、法律知识竞赛、法制讲座,从而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有效减少、遏制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

4.加强校园管理

大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又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跟风模仿,这些特点使其极易受到周围不良环境的影响。同时大学校园开放式的特点也为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方便,他们在校园里进行斗殴、诈骗、人身侵害、抢劫等,这些不良行为的诱导是校园欺凌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高校应加强校园管理,加大安全巡查力度,并设置保安巡逻制度以保证校园的安全和有序。同时也要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的管理,可以联合地方公安部门对网吧、麻将馆、KTV、夜市等学校周边环境进行管理。此外,学校要加强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对于有不良行为倾向的学生应积极引导、教育,并建立一套相应的警告和惩罚制度,以管理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二)教师方面

教师是学生日常接触最多的人,其良好的行为和道德对校园欺凌行为的预防和减少有着积极作用。因此,加强教师的道德、法制观念建设,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应对高校校园欺凌的有力措施。具体表现在以下三点:一是教师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爱岗敬业、有责任感,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同时,高校要将师德建设落到实处,完善教师道德的评价体系,并设置相应的奖惩制度,以教师德行的积极影响预防和制止校园欺凌的产生。二是培养教师的法制观念。教师要加强普法教育,学习和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基本的法律法规,积极提升自身的法律知识水平,从而更好地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尽可能降低校园欺凌造成的损失。三是熟知青年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掌握有关心理测量、心理矫正等基础心理知识,从而使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并扼杀校园欺凌的苗头,尽可能地调节学生的心理问题,避免出现暴力行为。

(三)联合学校、家庭和社区三方之力

校园欺凌现象的防治需要联合学校、家庭和社区三方之力,建立集社会、家长、学校于一体的有效监督体系。因此,可以推选学校领导、家长代表和社区负责人建立校园安全委员会,重点防治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该委员会的建立使学校管理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支持,有利于学校周边环境的净化、学生家庭环境的改善。同时也对学校的管理工作和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全面的监督管理,有利于校园环境的和谐建设,减少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校园欺凌行为的产生存在学生自身、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因素的影响,因此,高校应该完善德育、加强心理教育、健全法制教育并加强校园管理,同时加强教师的道德、法制观念建设,打造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并且争取家庭和社区的支持,建立集社会、家长、学校于一体的有效安全监督体系。只有通过上述措施的共同努力,高校才能为学生提供和谐的校园环境,从而促进大学生精神品质的健康成长,从根本上杜绝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晓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预防校园欺凌的对策与方法研究[J].才智,2016(2):107.

[2]张兴国.新时期高校校园暴力现象成因分析与防控[J].时代教育,2013(3):155-156.

[3]牛媛媛,郭青平.高校辅导员应对校园暴力事件的举措探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5(10):96.

[4]高红雨.浅析校园暴力现象[J].成才之路,2008(3):3-4.

[5]王忠诚.大学生暴力心理分析与调适策略研究[J].社区医学杂志,2008(24):7-11.

[6]赵 珊,熊 英.大学校园暴力行为分析与防控[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2):70-73.

[7]李 群.大学校園暴力行为的归因与防范对策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102-103.

[8]林进材.校园欺凌行为的类型与形成及应对策略之探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7,16(1):1-6.

[9]李 晴.校园欺凌犯罪现状、原因与防控对策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8.

猜你喜欢

校园欺凌应对措施高校
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应立法解决“校园欺凌”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