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宋人文思潮下“江南体系”的文学性文化变迁解读

2019-04-01李颖利

北方文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文化变迁文学性

李颖利

摘要:江南水乡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所向往的文学圣地,这里的文学色彩丰富,对于文人墨客来说,这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甚至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片空气都包含着一种诗情画意。江南也因其独特的地域、历史文化在盛唐、南北宋时期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流连驻足,在此吟诗作画,成为众多文化相互借鉴,融合之地。在这种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之下,江南一带也就形成了具有其特色的江南体系文化,并在历史的长河中发展、演变,流传至今。本文主要针对唐宋人文思潮下“江南体系”的文学性文化变迁进行浅析解读,以探究其更深层次的历史文化内涵。

关键词:唐宋人文思潮;江南体系;文学性;文化变迁

一、唐宋社会发展历史背景简介

江南文化的形成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江南城市群的形成,然城市群的逐步形成又主要归结于唐宋时期土地制度的改革和经济的快速恢复和发展。

(一)唐代的社会发展背景

唐朝在建立初期,实行的是均田制,这就使得自耕的农民拥有了合法使用土地的权利,所以在这段时期,基本上是以自耕的均田农民和一些中、小阶级的地主经济占据了优势。然唐朝时期安史之乱对其经济的发展影响极大,致使其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土地兼并局势日益紧张,大多百姓的田地都被殷富之家和一些贪污官吏所吞并,所以由唐代以后到宋代的发展中,土地的所有权逐渐私有化,逐渐具有了经济性质,可以交换和买卖,并且逐渐转变成具有民间特色的经营方式。唐代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并与此同时,商业也迅速崛起,因其天时地利的优势,水路和陆路交通都十分发达,并在长安和洛阳这几个交通要道逐渐成立了商都,在其他较小的县镇也逐渐出现了集市,作为商品交换的地方,并因来往的人员较多而逐渐扩大,闻名于江南之外,这也由此吸引了众多外来人口来此一览其盛况,使其文化色彩也逐渐丰富起来。江南烟雨的诗情画意也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逐渐被传开,吸引了一大批文人墨客来此吟诗作画,而江南本地文化也因吸收了外来文化,在其渲染和烘托下,逐渐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江南体系文化。

(二)宋代社会历史发展背景

相较于唐代的发展繁荣,社会的自由发展,宋代统治者重视农业的发展,因此制定了较为严格和完善的法律制度。北宋在农村的土地征收和土地买卖方面消除了地主和官吏强行征收的弊端,制定了比较完善的土地买卖政策和租佃关系,改变了过去只有地主才能够和有权利决定租佃的情况,并且在此基础上一改唐代按丁口交纳税款制度,实行计亩纳税,减轻了农民的沉重负担。然在南宋时期,由于连年战乱的影响,长江和黄河流域的农业和经济严重被破坏,大片土地荒芜,人口也因战乱锐减。但是在后期得到了快速地恢复,尤其是在江南一带,大举修建水利设施,为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便利的地理优势,形成了“苏湖熟天下足的”的说法。水果、蔬菜和许多的水产品也因丰富的水资源和适宜的气候环境迅速发展起来。不仅如此,江南的风俗习惯和人文色彩,使其手工业产品远销他处,其中尤以丝织品、陶瓷最为出名。丝织品在染色、刺绣、刻丝方面技术水平高超,逐渐成为一种商品。陶瓷也由其独特的烧制技术,形成了著名的景德镇陶瓷、河南汝窑、浙江和福建的青瓷,并远销海外。

在唐宋时期江南一带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地理优势,迅速地发展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并形成了大大小小数十个地区城市群,形成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江南城市群不仅成为了平民阶级交换、买卖、游玩的好去处,也成为一些官、商、文人游士游玩、商业贸易的必去之地。该地在经济、政治、社会制度以及百姓的物质生活方面形成了一个和谐的共生体,这与当时的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就形成了如今具有特色的江南文学体系。

二、江南体系文化的形成及演进

唐诗宋词作为中华文化的亮丽瑰宝,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不拘于世俗的清新唯美、豪放脱俗的辞藻而被世人广为流传,至今记录在册的唐诗宋词已达万首。自唐诗宋词形成并普及以来,对当时的文化乃至以后文学界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唐诗与江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在唐代,诗文的创作大多形成于宫廷,一般是王孙贵族饮酒娱乐时的项目,有时也作为一些文官和富家才女展现文采的比赛项目。初唐时期,以“初唐四杰”的诗歌最为受欢迎,众多世人以其为代表,将宫体诗歌从皇室贵族阶级引向了市井百姓之間,边塞、山川之处。至此完成了宫体诗的自赎。演变发展至盛唐,则偏向于以山水、田园和边塞为题材创作的诗歌,这些也渐渐地被诗人赋予了其自身的情感,这些都归结于不同的“江山之助”的功劳。唐代诗歌虽形成时间较长,但是出现众多真正的诗人则是在中唐时期,该时期的诗歌文化色彩与盛唐那些偏向于以帝都、边塞、隐逸为题材的诗歌文化相比,中唐文化则发展自江南的城市文化之中,并且其与当时的青楼文化息息相关。

青楼文化源自于唐代的娼妓制度,主要可以分为四大类:专属帝王所有的宫妓;官使妇人或官妓,俗称“营妓”;有官位的官员所养的家妓,最后是流落风尘之地的私妓。唐朝官员好俗乐,因而设有女乐,但是在安史之乱后,朝廷财力受损,遣散了大批乐工。而这些被流放的女乐和乐工们则大批流入江南一带,使青楼文化由原先的都城长安转移江南,对当时的江南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冲击。

在江南文化与青楼文化相互冲击、相互发展的过程中,当时的文人墨客和诗人的态度对江南特色文化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尤以白居易和杜牧最为典型。白居易是被外放至杭州的,因当时正值春日之时,“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诗人被当时的文化氛围和生活所吸引,对这一温柔静美的水乡产生了挚爱之情。因此其大多的诗歌辞藻多为外放至江南时期所做,辞藻和风格也带有一丝江南特色。白居易放浪形骸之外,纵情山水之间,除了对于江南杭州山水和舒适安逸生活的沉迷之外,对于青楼文化也无偏见,并且对妓乐之乐也不讳言,将江南文化和青楼文化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杜牧对于江南都市的青楼文化也是十分醉心的,尤其是对扬州之地的人文风气和文化尤为喜爱。除此之外,还有韦庄、刘禹锡等常在洛阳的诗酒会上相聚,吟诗对唱,对当时的江南文化和青楼文化进行了巧妙地融合,并将其传扬开来,在此时期形成的江南特色文化由此进入世人眼中,并广为流传。

(二)宋词与江南文化体系的演进发展

宋词作为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新的题材方式进入人们的视野,在当时最为著名的是居于江南一带的西湖吟社,其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从西湖诗社结盟到吟社领袖人物杨缵的下世为早期的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以音律授受和宴饮为主。自杨缵和施岳等主要人物的下世至宋亡为中期,这一段时间主要是以放浪山水为题材的作品,大多沾有山水和江湖的气息。吟社最后一个阶段就是直到宋亡,这一阶段为后期。

在当时,文人雅集大多都有名目,且多出自于民间的传统节日和习俗活动之中。词藻多为清新优雅,婉转含蓄,为寄情之作。不同于唐诗的豪放纵情山水,也不似晚唐时期的华堂高阁、金玉满堂、琐窗朱户的富贵景象,词的形成源自于颂酒宴饮,富贵之中又有那么一丝高雅,艳情之中却又含有些许高洁。随着商业和经济的发展,宋词也逐渐从文人墨客之中流向市井文化之中。使其具有了民风气息,通俗化。宋代民俗文化具有极强的接受性和适应性,随着雅文化逐渐向市井之间流入,逐渐影响了雅文化的发展和形成,是该时期的文化逐渐向雅俗结合的方向发展,在文人雅士和市井百姓之间,雅俗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和结合,受到了大众的喜爱。在雅俗文化发展过程中,尤以苏轼、杨万里等人的诗词最具有代表性,诗词中将雅俗文化相融合,并在江南的人文景观影响下,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江南文化。

三、江南文化圈特點

唐宋时期的诗歌词藻大多发源于上层阶级,具有京都文化的特点,但是在其后期的发展和时代变迁过程中,逐渐被市井文化所影响,并且在江南一带,因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的不断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江南文化体系,相较于京都的文化具其独特之处。

(一)在唐宋京都文化大多作为政治文化的附庸文化而存在,但江南作为大多官员流放之地,具有极强的流动性,文学空间也随着人员的流动具有流动性,不局限于一种模式之下。也正是因为如此,扬州、袁州、苏州、湖州等地成为众多文学活动和文人墨客聚集之地,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二)江南文化没有太多的权利之争,在该地的人物不是王孙权贵,也不是地方官吏,所以在该文化中并没有太多关于权利的题材,而是作为一种赏识的工具,社交的工具而存在,给人一种远离战乱,诗情画意,恬静安逸的感觉。

四、总论

唐宋时期的文化丰富多彩,对后期的文化发展也产生了极大地影响。本文主要从唐宋时期的历史发展背景和人文特色出发,将其对江南特色文化形成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论述。在唐代安史之乱之后,以及宋代西湖吟社之后,对江南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中主要起到重大作用的是那些被外放或是逃难到江南的文人雅士和乐妓等具有才艺之人,使其当地的文化氛围受到影响,以此形成了江南特色文化体系。在唐宋两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影响之下,江南文化诗圈成为了当时具有影响力的文化一角。当我们在审视当时的文化时,恬淡闲适,清新脱俗但又与百姓生活紧密相关,这些文化已经逐渐影响了当代的文学发展。文化的博大精深仅限于此的论述是远远不及的,仍需要我们继续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蒋娟.唐宋诗词中的采莲女形象之差异性[J].青年文学家,2017 (24):44-45.

[2]卞东波.《皇朝骈文类苑》的编选特色与清代的骈文新风[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9(1):31-40.

[3]石坚韧,高秀秀,卢寅等.杭派传统民居的建筑语言特色研究——以杭州五柳巷街区为例[J].中国名城,2017 (4):91-94.

[4]燕航宇,张磊.从吴越到江南——唐宋人文思潮下"江南体系"的文学性文化变迁[J].各界,2018 (10):170-171.

[5]丁涵.一处江南,两种哀愁——明末清初“哀江南”文学中的民族观[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8 (1):28-37.

猜你喜欢

文化变迁文学性
音乐的文学性探究——以李斯特《旅行岁月》为例
毛泽东诗词文学性英译研究
论《阿达拉》的宗教色彩及其文学性
《洛丽塔》与纳博科夫的“文学性”
梁亚力山水画的文学性
藏族文化变迁对其教育的影响
传统与重构:一个水族村寨端节文化传承与变迁模式的调查与分析
18世纪以来西方新闻业的文学性与政论性传统
浅析迪士尼童话电影的继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