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考的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探讨
2019-04-01陈联
陈联
【摘 要】在语文文言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基础不够扎实,教学效果不明显。基于此,笔者对文言文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了探究,总结了“依标靠本,夯实基础”“勤于积累,准确把握”“善于联系,巧于整合”的教学策略,以期能提高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水平和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中考;文言文教学;教学策略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是初中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对中考,还是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而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学段目标与内容”对7~9年级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文言文评价建议”有“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的要求,并提出“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可见“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是对学生的考查点,是文言文试题的侧重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学习应该促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而文言文便负起了传承文化、联结古今的重任,中考的试题中关于文言文的考查肯定是少不了的。如2017年广东卷考查诸葛亮的《出师表》,2016年广东卷考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2015年广东卷考查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这些试题选文足以让我们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历史智慧对现实生活的影响与碰撞。从“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中可窥一斑:在历史智慧和文化内涵中提高品位,从而对照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来,将是语文中考文言文命题的取向。基于中考,笔者依据课程标准,把握考纲的命题方向,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文言文教学。
一、依标靠本,夯实基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是小学和初中语文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依靠课文组织语文中考复习是根本。学习文言文一定要做到“三会”,特别是《考试纲要》涉及的篇目,即“会背诵,会翻译,关键语句会默写”,尤其是课下注释,一定要烂熟于心。文言文,是属于语言文字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對于语言的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所谓“听”就是听示范朗读,然后在听的基础上进行模仿朗读。“听”同学朗读后发表看法,或者听同学的看法总结和分析出自己的看法,这就是“说”。“读”是指听示范朗读时,学生可以模仿朗读的方法(停顿、重音、语气、语调)。通过“听”老师的点拨和分析,与同学进行交流,整理自己的思路,然后组织文字,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甚至“写”出来,这就是“写”。如此,学生对此篇文章的印象就会更为深刻,理解更为透彻。这些环节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互助学习,让学生学会动脑思考,如有困难可以提问,师生共同解决。这样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课堂,既能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能让他们互助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重点、常考的词语或句子,教师应当着重讲解并要求学生牢记。只有夯实了基础,考试时才不会慌了手脚。正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根基稳才能举一反三,把课内的知识运用到课外。
初三复习更是要以课本为主,各知识点的考核无一不是源自课本,而中考的课外文言文都是由课内导向的。只要学生牢固掌握了课内基础知识,其课外阅读能力就会随之提高,正所谓厚积而薄发。因此,只有夯实课内的文言文阅读基础,学生才能在考场上胸有成竹,才能在考场上发挥更出色。
二、勤于积累,准确把握
初中文言文中有120个常用实词和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是中考的重点考查对象。课内文言文涉及的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重要语句,勤于积累是关键。特别是一些特殊的字词,如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更要帮助学生分门别类地进行梳理和总结。每一篇文章、每一个学期的文言文知识都要分门别类地进行整合,这样不但能加强学生的记忆,还可以使学生从中找到文言文解读的规律:词不离句,释不离句,句不离篇。即对于重要文言虚词要通晓其主要用法,结合例句去记忆。如:何陋之有?(《陋室铭》)中“之”字用法属于宾语前置,相似的有“宋,何罪之有?”(《公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翻译文言文句子时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信:要忠实原著,翻译要准确,既不偏离,也不遗漏。达:就是文字要畅达,通顺明白,如翻译时有意识地补充出一些省略成分。雅:在保持原文的基础上,努力做到言辞优美,绝不能漏掉对关键字词的翻译。此外还要注意一些特殊文言句式的翻译,如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等,翻译要尽量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规则,做到文字畅达。对于一些特殊用法,在翻译之前就应该注意并正确判别是否有词类活用、通假字,倒装句等,再进行翻译。
教学中教师还要总结归纳古文中表示时间、官名、升迁等的习惯用词,教给学生简单的礼仪制度方面的知识。这样,学生能更系统地掌握文言文知识。对于文言文的基本内容的理解,一定要理解透彻,这要求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深入探讨文章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写作特色、结构特点等较为深层的知识,也可就以上角度从课文中提炼出两至三个典型,认真研究,如此授学生以渔,学生就有“鱼”吃了。
三、善于联系,巧于整合
初中阶段所学习的许多文言文,在思想内容、写作方法、作者的情感态度等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笔者将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和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进行整合,找出它们的相似之处,以及作者的不同心情和生活态度,有时也会加上《朱元思书》,三篇整合,既节约了时间,又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地明白这三篇文章各自的特点。
笔者在讲授文言文时会拓展一些相类似的课外文言文,如在讲授《伯牙善鼓琴》时拓展《伯牙绝琴》,让学生从中理解知音难觅,学会珍惜友情;讲授《湖心亭看雪》时拓展《雪夜访友》,让学生从中体会他们的雅致、率真和纤尘不染。有时也会把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整合在一起,如讲陶渊明,笔者会把《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等篇整合在一起,让学生深入了解陶渊明的情感态度;讲李清照时会把她的《如梦令》《醉花阴》《声声慢》整合在一起。
到了九年级复习时,学生学习的文言文已有了一定的数量,教师要教会学生将其迁移到课外,从一篇文章联系到多篇文章,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之处,这样会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文章内容,拓展知识的空间。此外,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善于古今联系,把古代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融会贯通,从而突显文言文的地位及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孙雪梅.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策略浅谈[J].中学语文教学,2006(04).
[2]李自史.浅谈中考课内文言文实词与虚词的复习方法[J].教育(文摘版),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