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区非遗传统体育项目在中小学实施策略研究
2019-04-01尤军郭玉东张福良黄荣生
尤军 郭玉东 张福良 黄荣生
摘 要:通过总结房山区开展非遗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经验推广,制订以基地校为辐射点的实施计划,逐步覆盖全区各个学校,积极开展非遗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实施。
关键词:非遗传统体育项目;中小学;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9)02-0022-02
一、问题的提出
民族体育文化作为一种人类社会文化的补充与完善,除了具备一般文化的特征之外,还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和民族文化特征。随着全球经济文化的发展及我国文化发展战略的转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正经历着一场巨大的变革,如何有效保护与传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如何通过课程改革让民族传统体育成为体育课程内容,已经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
房山区位于北京西南,辖34个乡、镇、办事处,463个村,有中小学92所。在全区各个乡镇,有一些古老民族体育的传承,正在随着岁月的流逝,出现断代现象,这引起了区委、区政府、乡镇、学校的重视。如何保护好这些古老民族体育的传承,将其发扬光大的问题,摆在了各级政府部门的眼前。随着北京市学生课外活动的进一步实施,结合学校特点,聘请有经验的传承人在学校开展技艺传承,是现今环境切实可行的一个途径。
为此,房山区在全区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中大力开展房山区非遗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教学实施活动,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了解房山区非遗传统体育项目的基本知识、掌握基本规则、感受民族传统体育的魅力。房山区教委联合多部门针对中小学学校多、人数多的特点,通过学校制定手拉手实施策略,以传承地区为原点,逐步辐射到周边地区,在实施过程中,提升学生、教师、家长的认识程度,多方配合开展好房山区非遗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学习工作。
二、实验对象及研究方法
(一)实验对象
房山区建立以窦店中心校芦村小学、官道中心校公议庄为基地的“少林会”武术传承、霞云岭中心校“霸王鞭”、佛子庄中心校“狮子会(舞狮)”、河北中心校“高跷会”、南窖中心校“中幡”为代表的房山区非遗传统体育项目基地,开展非遗传统体育项目的学习传承工作。参与体育教师共109人,参与学校6所,学生8967人。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网络图文资料、中国知网等方法,整理了国内外有关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人才培养、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统校和各地实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发展现状及实施策略等多方面的文献资料。
2.问卷调查法:设计了针对不同调查对象的《房山区非遗传统体育项目开展实施现状调查》,向6所中小学校长发放问卷12份,回收12份,有效问卷12份,有效率100﹪。向6所学校的体育教师发放问卷109份,回收109份,有效问卷109份,有效率100﹪。向6所学校学生、家长发放问卷各600份,每校选取100名家长作为问卷对象,回收问卷590份,有效问卷550份,有效率93.2﹪。可以看出,学校校长、体育教师、家长对房山区非遗传统体育项目运动的认识程度、关注程度很高。
3.逻辑分析法:以问卷调查的数据结果为依据,对房山区非遗传统体育项目运动的实施策略进行逻辑分析。
(三)研究时间
2017年9月-2020年9月,利用三年时间,依托房山区非遗传统体育项目运动基地校不断总结经验,力争以基地校为原点辐射到周边地区,带动基地校周边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发展,力争体育教师培训率达到100﹪,为全区90所学校培训骨干学生3500名。
(四)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房山区6所学校非遗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实施的策略,总结出房山区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经验进行推广。
2.制订房山区非遗传统体育项目基地以点带面实施计划,指导基地校周边学校,积极开展非遗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实施,提升学生、教师、家长的认识程度,开展好非遗民族传统体育运动。
三、结果与分析
(一)非遗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现状分析
针对房山区民族传统体育参与运动人数进行了统计分析:在房山区中小学开展非遗民族传統体育运动过程中有基础的体育教师人数占21.1%,学生有基础的占0.4%,家长有基础的占22.3%。由此可以看出,房山区参与非遗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教师、学生、家长人数偏少,究其原因主要是传承断代、减少问题,若及时补救还来得及。
对房山区“房山少林会、霸王鞭、狮子会、高跷会、中幡”等非物质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人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总共73人,其中南窖水峪的中幡传承人较多(共21人),但年龄都在50岁以上,在动作示范上由于身体原因也有些力不从心了。
对“房山区非遗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体育教师、学生、家长喜欢度”情况进行调查发现,体育教师、家长、学生非常喜欢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占调查总数的26%~45%;体育教师、学生不喜欢的分别占3.5%、36%,家长不喜欢的占4.8%,其中原因经过调查主要是考虑学生安全因素,动作复杂,害怕身体吃不消,并不是不喜欢这项运动。
对房山区体育教师(或传承人)进行专业情况统计,体育教师中只有12人是在学校中学习或者家传武术专业教师,占教师总数的11%,其他教师都是田径、舞蹈、球类专业教师,开展民族体育教学传承有一定的困难。传承人都具有相应项目的专业技能,但年龄较大,教授学生有点力不从心。
(二)逐步提高师生非遗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能力
1.积极宣传,提升师生非遗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知识
(1)体验、互动、观看非遗民族传统体育表演。房山区以“房山区非遗展览”为主题,在全区90所中小学校,特别是传承地所在学校,逐步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非遗民族传统体育主题文化活动,通过走访民间传承人、讲述民间项目的由来等系列活动,引导中小学生关注非遗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提高兴趣,并用实际行动积极传播民族体育知识、技能。
(2)发挥校园媒体作用,做好宣传。房山区在基地校开展照一幅民族体育运动照片、画一项民族体育运动项目、说一说身边的民族体育项目传承人的事迹、录一段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表演等活动内容,加大宣传力度,宣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提升学生、家长、教师的认识。
各校小记者将照片、图画、文字、录像等,撰写新闻稿,定时刊登在各校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号上,让基地校全体学生了解所在地区的传承项目的特点,掌握知识,并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灵活、广泛宣传房山区非遗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2.依托非遺民族传统体育基地校,开展体育教师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运动技能培训
选取了房山中心校房山小学、房山中心校房山庄小学、房山中心校这些技艺传承地作为传承技艺基地校。引进71位技艺传承人到校培训教师、学生。房山区教委准备利用三年时间,由教委体卫科、少年宫、体育局筹集经费,开展系列培训,如少林会武术、霸王鞭、高跷、舞狮、中幡等项目的培训及安全救护培训等。要求基地校每一名体育教师要掌握传承地区的项目简单技能,配合非物质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人开展技能教学、培训。2017年教师共参加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培训112人次,2018年195人次,2019年计划210人次。
3.依托阳光体育运动,提升基地校学生非遗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运动技能
房山区教委准备利用三年时间,由教委体卫科、少年宫、体育局筹办经费,依托民族传统体育基地校,针对房山区非遗传统体育6所学校的体育教师、学生进行武术、霸王鞭、舞狮、高跷、中幡等项目培训,培养各校学生中的运动骨干,每年的9至10月进行房山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汇演,以基地校为辐射,带动周边学校开展此项运动,争取大部分学生能掌握或学会这些项目技能,增加传承人数量,提高各校学生水平。2017年房山区中小学基地校学生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技能培训共970人次,2018年1440人次,2019年计划1740人次。
4.非遗传统体育项目植根于课堂,开展传承学习
针对基地校学生,每周单独拿出一课时,聘请非遗传承人在体育教师的帮助下,开展技艺传承学习,学校定期举办传承技艺展示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5.开展非遗传统体育项目展示活动
房山区利用学校运动会开幕式进行非遗传统体育项目展示活动,各个基地校进行表演展示,每学年进行一次非遗传统校展演活动,利用春节庙会,在各个乡镇进行非遗项目展演活动。
6.加大非遗传统校建设力度
每学年在原有传统校的基础上,经过评审、考核,逐年提高传统校个数,增加非遗传统技艺传承人数量。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随着照、画、写、说的宣传普及,基地校学生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参与意识逐步提高,房山区决定每年9至10月进行房山区民族传统体育知识竞赛,项目展演、比赛。
2.基地校开展情况逐步好转,辐射周边学校的力度进一步加强,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培训力度,对教师的培训、项目传承人的抢救性保护要提高,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中来,通过基地校的辐射带领更多学校学生学习民族传统体育技能。
(二)建议
1.在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知识普及的前提下,开展多种形式的比赛,提升教师、学生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意识,提高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技能。
2.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经费投入,特别是传承人技艺录像工作,保留影像资料,防止技艺丢失。加大基地校辐射力度,组织全区的非遗民族体育运动小型比赛,提升影响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保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活力。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