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独居老人接收子女支持模式与生活满意度的关联性研究
2019-04-01房烜宇王远
房烜宇 王远
摘要: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城市独居老人接收子女支持的模式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联系需重新审视。对西安市雁塔区371名独居老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女性独居老人中,与子女支持间产生供给与接收双方互动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更高,经济状况与主观健康评价影响女性独居老人生活满意度;男性独居老人生活满意度则只与经济状况关联。未来社会化养老的趋势中,子女仍要积极支持独居父母,承担支持责任,提高独居老人的生活满意度。
关键词:独居老人 子女支持 生活满意
中图分类号:R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3-0065-02
一、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文将基于性别差异通过交叉统计、多元回归等手段探究城市独居老年人接收子女支持的模式与生活满意度的关联。在西安市雁塔区筛选500名独居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有效回收371份。问卷调查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1)基本属性:性别、年龄、有无子女、经济状况、主观健康评价。
(2)将子女支持划分为行为支持与精神支持,从供给与接收两方面展开调查,将问卷回答通过1分(基本没有)~4分(经常有)的评分进行态度测定。通过对该调查项目进行α信度系数检验,其信度系数为0.76,可确认量表中各项的内在一致性。根据问卷得分的均值对子女支持接收模式进行划分,分为双方型(接收高、供给高),供给优位型,接收优位型,低交换型。通过计算得出平均值(满分8分)为:接收子女行为支持4.52分,向子女提供行为支持3.76分,接收子女精神支持5.76分,向子女提供精神支持5分。
2.分析方法
(1)确认老年人子女支持的接收模式间是否存在性别差异,将对双方型、供给优位型、接收优位型、低交换型子女支持接收模式与不同性别进行交叉统计。
(2)明确生活满意度是否受性别差异影响,将以性别为独立变量,生活满意度得分为从属变量进行t检验。
(3)揭示老年人子女支持接收模式与生活满意度间的关联,拟从性别差异入手,将生活满意度作为从属变量,子女支持接收模式以及作为控制变量老年人基本属性的年龄、经济状况、主观健康评价等作为独立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统计结果使用SPSS21.0软件进行分析。
二、分析与结果
1.城市独居老年人子女支持接收模式的性别差异分析
将老年人子女支持的四类接收模式与性别进行交叉分析(见表1)。卡方检验结果显示,性别与子女行为支持间χ2值为1%,性别与子女精神支持间χ2值为0.1%,证明老年人性别与子女支持接收模式间存在关联。
2.城市独居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性别差异分析
对生活满意度的得分平均值与性别差异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老年人对生活满意度的评价存在性别差异(t值为-4.401,p<0.001)。
3.城市独居老年人子女支持接收模式与生活满意度关联性分析
男性独居老年人分析结果显示,接收子女行为支持的模式与生活满意度间的关联并不显著,经济状况(β=0.633)则以0.1%的水平显示与生活满意度存在正相关。其接收子女精神支持的模式与生活满意度间也不存在关联,经济状况(β=0.613)与生活满意度存在正相关。
女性独居老年人的分析结果显示,在接收子女行为支持的状況下,经济状况(β=0.507)、主观健康评价(β=0.291)以及虚拟变量1(双方型=0,供给优位型=1)(β=-0.197)均与生活满意度有关。在接收子女精神支持的状况下,经济状况(β=0.538)、主观健康评价(β=0.247),以及虚拟变量1(β=-0.128)与生活满意度相关。通过对VIF值的确认,其值未超过10,独立变量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三、研究结论
1.城市独居老年人接收子女支持的模式与生活满意度的性别差
对于子女的行为支持,独居老人均倾向于低交换型模式,说明针对独居老年人的子女行为支持无论是供给还是接收都偏少。从独居老年人接收子女精神支持模式的分析结果来看,男性独居老人与女性相比接收子女精神支持的程度较低。男性独居老人较女性相比不擅长维持与子女的关系及进行交往的可能性较大。生活满意度的分析结果显示,女性独居老人较男性生活满意度更高。
2.城市独居老年人接收子女支持模式与生活满意度的关联性
男性独居老人接收子女支持模式与生活满意度间不存在显著关联,只有作为控制变量的经济状况一项显示与生活满意度相关。女性独居老人则不论是接收子女行为支持还是精神支持时,双方型独居老人比供给优位型及低交换型的独居老人显现出更高的生活满意度。
此外,无论男性独居高龄老年人还是女性,其生活满意度均与经济状况显著关联,说明进入老龄期后安定的经济状况是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保障。[1]
四、讨论与展望
接受子女支持的男性独居老年人多数处于低交换型。而女性独居老年人则多数为双方型。根据交换理论,代际间的交换关系存在互惠性,因此,一方面要鼓励子女经常探视老人,重视其心理需求。另一方面,要鼓励老年人与子女间形成积极的支持互动。
最后,独居老年人作为老年人中更为弱势的群体,其养老问题需要政府、社会、社区、子女以及老年人自身共同解决,提高独居老年人的社会支持,丰富独居老年人社会支持体系,提高其生活满意度。[2]
参考文献:
[1]邬雪山,李向阳,顾永红,王丽雯,秦新红,石宇,魏芳,刘辉.不同养老方式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J].医学与哲学(A),2015,36(2):53-55.
[2]Chen J,Yang H.Geographical Mobility,Income,Life Satisfaction and Family Size Preferences:An Empirical Study on Rural Households in Shaanxi and Henan Provinces in China[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16,129(1):277-290.
责任编辑: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