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雾天气分析

2019-04-01郭永辉

现代农业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逆温层水汽

郭永辉

【摘   要】 2015年11月11日,满洲里出现大雾天气,雾最强时段能见度只有100米,且持续较长时间,本文对此次大雾出现的高低空环流形势,地面气象要素特征,空气湿度,大气层结等方面进行分析,表明大气的层结稳定,低层逆温层的出现及近地面较强的湿度是造成此次大雾天气的主要原因,之前本地草原计划烧除也为此次大雾天气提供充分的凝结核,也是造成此次大雾天气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 稳定的大气层结;逆温层;水汽;凝结核

大雾是气象灾害的一种,也是空气污染最直接的体现,不仅影响交通安全,同时也会给人民的身体健康带来威胁。这主要是一般情况下在雾出现时,大气层结比较稳定,不利于大气中污染物的扩散,此外大气中雾形成时由于凝结核的存在也使得雾产生时空气质量较差。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大雾天气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曹志强等[1]华北和黄淮地区雪后易出现大雾天气进行了分析,暖湿平流与逆温层的相互作用是该地区易出现大雾天气的关键。尹承美等[2]对济南的一次持续大雾天气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低空逆温使近地面层水汽不易扩散,使得近地层潮湿,低空逆温层的持续可造成持续几天的大雾天气。满洲里出现大雾次数较少,对此次大雾天气的分析也能为以后本地区大雾的预报提供一定的依据。

2015年11月11日夜间,满洲里市区出现大雾天气,雾最强时段能见度只有100米,且持续较长时间,大雾至12日上午10点之后消散,早间大雾给市民交通造成极大不便。雾最强时段能见度见表1

1   天气形势分析

1.1  高空环流形势

11月11日,500hPa高空为平直西风气流,有弱的短波槽在我市上空自西向东移动,副高呈东西向维持在南海地区,中低空较为稳定。700hPa与500hPa形势相似,为平直西风气流,天气形势较为稳定。

1.2  地面形势

雾的形成,低空至地面条件起着重要作用,这次雾出现之前本市地面一直受蒙古高压影响,天气以晴好为主,夜间晴朗少云,本次大雾出现之前,地面高压转为低压,系统控制有一个大的转换,低压控制空气上升降温,容易导致空气水汽凝结,形成雾。

1.3  地面要素特征

温度露点差进一步分析本次大雾过程地面要素随时间变化特征,用基准站实测资料对11日14时至12日14时地面温度和露点随时间变化进行了计算,11日自中午開始温度露点差逐渐缩小,随着12日白天太阳的短波辐射作用,气温回升,温度露点差又逐渐增大,雾开始减弱消散。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在雾开始出现到雾结束,温度露点差值一直小于2℃,在雾最浓时刻温度甚至与露点温度相等,温度露点差值越小,雾越浓。

1.4  温度对数压力图

用Tln-P图分析当地上空层结状态,由于本站无探空资料,用临近海拉尔站探空资料来代表本站,图中明显可以看出在近地层1000hPa到850hPa有一逆温层,低层逆温层的形成与维持为此次大雾的形成提供有利的条件。

1.5  相对湿度

在大雾发展时期,近地面相对湿度较大,925hPa相对湿度达到90%以上,并且此时在上空有明显干层,700hPa相对湿度在60%以下,说明在大雾发生时期空气层结是稳定的,与Tln-P图中逆温层的出现说明大气层结稳定是想对应的。

2  其他原因

15年11月4日-12日,满洲里市防火办对草原进行计划烧除工作,11日下午对市区周边草原进行烧除,草木灰飘到空中增加空气中凝结核的水量,有利于空气中水汽的凝结;同时冬季取暖,烧煤木材等一样增加了空气中凝结核的含量。

3  小结

3.1  高空为平直西风气流伴有短波槽移动,地面由高压转为低压,为大雾产生提供有利的环流形势;

3.2  相对湿度较大,说明大雾产生的水汽条件充足;

3.3  温度露点差小于2℃是大雾形成的有利气象条件;

3.4  低层至地面为逆温层、空气上干下湿,稳定的大气层结也是大雾形成的有利气象条件;

3.5  草原烧除及冬日取暖烧煤,粉尘进入大气为大雾形成提供充足的凝结核。

参考文献:

[1] 曹志强,方 翔,吴小京,等2007年初一次雪后大雾天气过程      分析[J]气象.2007,33(9) : 52-58.

[2] 尹承美,刘爱梅,胡 鹏,等.济南市一次持续大雾过程分析.         气象科学,2008,28(增刊):37-40.

猜你喜欢

逆温层水汽
巴彦淖尔市临河区逆温层特征及对空气污染物浓度的影响
青藏高原上空平流层水汽的时空演变特征
黄河源地区近地面逆温层特征及形成原因分析
区域MODIS水汽季节修正模型
成都地区空中水资源潜力分析
四川盆地逆温层特征对空气污染的影响
1979~2011年间平流层温度及平流层水汽的演变趋势
深圳“5·11”特大暴雨过程的水汽输送特征分析
地基GPS观测在水汽监测中的应用
青岛逆温层特征及其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