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突发事件舆情应对研究

2019-04-01李川

现代农业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突发事件舆情高校

李川

【摘   要】 互联网的普及运用,使高校传统的舆情管理与调控的手段相对弱化。为此,认清高校突发事情舆情的特点、高校突发事件舆情传播分析、高校网络舆情发展的过程分析来提出高校突发事件舆情的应对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 高校;突发事件;舆情

1  高校舆情的特点

1.1  即时性和放大性

网络的即时性使得网络信息难以预测的连锁放大效应。大学生的网络普及率也得到极大提升,互联网上的任何信息均可能在学生中造成蝴蝶效应。随着网络的自由性,网络的多元性也随之而来。多元化是指由于社会背景和公共教育的不同而对同一问题持有不同的观点和态度。网络是高度自由的虚拟空间。它可以打破地区和空间之间的鸿沟,允许不同甚至相互冲突的意识形态相互渗透。特别是西方敌对势力利用网络技术优势,加强了在中国的思想渗透,直接关注年轻人特别是道德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年轻人的思想变化。这种影响的结果体现在经济意识的增强、政治意识的弱化、个人意识的增强、集体意识的弱化、道德意识的增强、奉献意识的弱化、休闲意识的增强、奉献意识的弱化。

1.2  隐匿性和非理性

一方面,网络的多元性、自由性和隐匿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另一方面,网络的特殊匿名性可以很容易地诱导学生在现实世界的虚拟空间中进行实践。试图道德败坏,甚至犯罪。近年来,大学生的快速增长带动了校园网络人口的快速增长。然而,网络立法、网络教育管理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滞后,导致相当数量的大学生缺乏良好的网络行为标准。互联网的虚拟性质使得互联网成为不需要编辑和修改的信息来源。在即时交流的空间中,许多具有一定刺激的中介事件成为触发大学生神经和诱导群体心理变化的触发因素。当整个大学都有被点燃的心理效果时,即使是积极的团体激情也必然会产生消极的心理效果。

2  高校突发事件舆情传播分析

高校突发事件舆情传播的动力来源分析任何事件的变化都需要一定的力量来源,就像网络舆论的演变一样。高校突发事件舆情的动力来源是促进或阻碍舆论的因素传播。通过对高校突发事件舆情的动力来源的分析,有助于对高校突发事件舆情应对策略进行分析。高校要了解突发事件舆情对高校的影响。从根本上,高校突发事件会阻碍高校的发展。我们讲高校突发事件舆情的传播分为五种,即社会公众,媒体、当事人、意见领袖和政府,从发展进程中的不同角色的角度来看,基于前人研究的网络舆论。其中包括社会公众,媒体、当事人、意见领袖作为非官方行为者,在宣传和突发事件舆情方面发挥主要作用。政府对突发事件舆情的传播有很大的影响。详细的对每个因素的分析如下:

2.1  社会公众

大量事實表明,社会公众在网络舆论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据统计,高校突发事件舆情发生时,突发事件舆情信息首先由突发事件舆情报道,突发事件舆情的帖子传播迅速。一旦突发事件舆情被媒体和政府报道,社会公众就会带来强制质疑新闻的真实性和各部门采取的措施。他们将表达他们的观点,并将其扩大突发事件的舆情。最后,随着政府的有效处理和时间的推移,社会公众的兴趣在突发事件中逐渐减少,突发事件舆情逐渐消失。

2.2  媒体

媒体对突发事件的舆情在高校中的传播产生了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媒体所发表的新闻可能会表现出个人情绪和记者或编辑的观点,会影响到人们的态度。此外,媒体往往掌握有关高校突发事件舆情的第一手资料,因此有助于引起高校突发事件舆情的发酵。在消极方面,媒体会在政府的压力下或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删除一些不良信息,阻碍高校突发事件舆情的发展。

2.3  当事人

当事方包括证人和受害者。证人在高校突发事件舆情中滋生舆情的发展。在同一个时间,为了更多地关注他们的评论,证人总是连续发布帖子甚至夸大加速突发事件舆情的传播。对于受害者,有些人会为获得同情等因素做出积极评价而一些阻碍舆情的传播,以面对更少的外部压力。

2.4  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总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思想。作为舆情传播的舆论领袖会对舆情的进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的评论会得到很多网友的转载,并获得了媒体的广泛参考。另外,有些意见由于需要个体表达,领导者将成为积极的评论员,这进一步影响了人们的态度并触发新的网络舆论。

2.5  政府

政府一般不制造事件舆情,但会对事件舆情的传播有很大的影响。政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事件舆情的发展。例如,政府下令减少报道,删除大量帖子规模,阻碍了网络舆论的发展。此外,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发布有关事件舆情的最新信息,以防止谣言和引导舆论的正确性。但是,一旦突发事件的舆情没有被政府有效地控制,它可能引起高校的评论和批评,这很容易给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带来巨大压力。

3  高校网络舆情发展的过程

高校网络舆论的形成和发展遵循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经历了形成、发展和兴起的一般过程,但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3.1  高校舆情的形成

目前,在微信、微博等网络社交媒体中,自我媒体的趋势越来越突出。学生上网访问更加碎片化,信息传播更加隐蔽和快速。互联网已经成为高校舆情产生和发展的主要阵地。大学生舆情的初步形成经历了两个阶段:学生关注某一事件,通过互联网表达自己的观点或看法,这些仅为个人行为。因这一事情具有代表性,更多学生关注并通过互联网进行广泛的讨论,逐渐形成一个或多个有代表性的意见,互联网舆情初步形成。在网络舆情的初始阶段,要正确判断学生零星的意图是否能引起更广泛的讨论,并对引发的缘起事件给予科学、准确地把握。

3.2  高校网络舆论建设

网络舆论初步形成时,大学生将通过网络进一步讨论,形成一个或多个集中的话题。一般来说,网络舆论信息的汇总是遵循“沉默螺旋效应”。也就是说,占据优势地位的观点会变得越来越强,得到越来越多的人认同,观点较弱的人会逐渐失去持有讨论的机会,直到最后变得越来越弱。因此,引导大学生网络讨论在现阶段朝着客观、现实的方向发展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培养大学生网络舆论领袖,引导网络讨论,通过各种渠道发布权威信息,是必然的选择。

3.3  高校舆论水平高

如果网络舆论在发展阶段得不到很好的控制,倾向性的舆论将通过网络发酵不断传播,形成一种舆论导向。这一舆论方向一旦形成,就难以控制。如果这种舆论关注的是学生对学校的不满或其他过于激动的想法,那么很容易通过实际的行为来诱导学生表达他们的不满,导致过度的行为,演变成群体事件,并对高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产生重大影响。因此,网络舆论与大学生实际行动相结合,如何引导舆论,引导大学生网络行为,形成必要的危机预警机制,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4  高校突发事件舆情应对策略

4.1  做好信息发布工作,有效引导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

首次公开透明地发布信息是引导高校突发事件舆情的关键措施。一般情况下,对于高校突发事件舆情,第一次发布信息应在4小时内。高校突发事件舆情的社会公众关注在24小时内达到高峰,并下降至平均研究量约在第十天左右。所以在24小时内的第一次信息发布时间和发布后的10天内可连续释放有效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

信息的发布应该是有针对性的。需要在不同阶段发布不同的信息予以引导。通过对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规律分析,将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分为四种阶段,即萌芽、发展、高潮和衰退阶段。政府应该收集信息,公布第一手信息,并在这四个阶段进行现场直播。这可以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和知情权,防止谣言的传播。

4.2  把握舆情动向,积极回应公众疑虑

发生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时,政府和高校应当注意社会公众观点的取向。当社会公众对政府发布的信息表示怀疑时,政府和高校要站出来,一个接一个地对此突发事件的舆情作出反应。而且信息必须准确和具有权威性,以防出现不利的社会公众情绪和更大的突发事件舆情的压力。

4.3  及时获得媒体的支持并回驳谣言

从上述分析来看,媒体在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传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当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危机出现时,政府和高校应努力获得各种媒体的支持,并利用其信誉和权威来传播真理时消除谣言。

4.4  培训舆情发布领袖,积极引导公众在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的传播过程中,舆情发布领袖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传统的宣传领袖。因此,政府应重视舆情发布领袖的影响,并与其进行沟通。舆情发布领袖要及时传达事件的事实。此外,政府还应培训自己的发布领袖,以形成突发事件舆情的正能量,积极消除谣言,揭露真相。

参考文献:

[1] 江瑞芳.高校突发事件網络舆情应对的几点思考[J].福建         医科大学学报.2016(01):9-11.

[2] 陆逸珈.高校突发危机事件的舆情应对[J].新西部(理论            版).2014(13):91-92.

[3] 吴春阳.新媒体视角下的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         应对策略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15(04):92-94.

猜你喜欢

突发事件舆情高校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舆情
舆情
舆情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