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视角下学生“工匠精神”形成的实践与探索
2019-04-01顾小冬
顾小冬
摘要:国务院提出的“工匠精神”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本文从中职班主任工作实际出发,探讨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以及影响因素,并提出“加强思想教育、营造氛围、精细管理、以身作则、搭建平台”的有效培育途径。
关键词:中职学校;班主任;工匠精神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1C-0024-03
“工匠精神”是2016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无论是国家意志还是个体追求,重塑“工匠精神”,创新发展并拥有高精尖技术,是实现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的必由之路。
一、培育中职汽修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中职学生需要“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起着关键作用。中职学校在教会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塑造学生的职业精神。学生具备工匠精神和拥有高精技能一样,在未来人才竞争中有较强的竞争力。
汽修企业更需要“工匠精神”。日本是全世界百年企业最多的国家,其次是德国。之所以这些国家出现大批的“长寿”企业,都得益于“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据调查,2017年国内汽车维修企业接连倒闭,与企业“工匠精神”的缺失不无关系。一些企业在经营时一味追求“短平快”,甚至做出骗保、售假之类的违法事项,最终导致企业短命折寿,崩盘瓦解。
二、影响培育中职汽修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因素
(一)观念因素
首先,传统的“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重普教,轻职教”观念在人们的思想里已经根深蒂固。其次,当下的价值观念,大部分人认为有钱就是成功。这些消极观念导致了当今社会官本位、投机取巧、好逸恶劳的思想泛滥,形成了现代职场上的凡事“差不多”,对真正的工匠鄙夷不屑,严重阻碍了工匠精神的传播。
(二)制度因素
我国社会劳动保障体制中保障机制、激励机制和惩罚机制不完善,导致现实生活中工人的工资低、待遇差、各项保障不健全,对工匠精神的传承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受“短平快”思维的影响,教育政策制度有时也急功近利,缺乏对工匠精神培育的政策导向,产生了许多不适合的教育行为。
(三)学校因素
“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这是在中职学校里耳熟能详的办学理念。但是,中职学校越来越偏向就业教育,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侧重于理论学习与技能培训,缺乏对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工匠精神”的培养与传承,忽略了对学生精神世界的认识和改造,过度考虑企业岗位需求,旨在培养高级机器人,弱化了学生长远的职业成长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要求。
(四)家庭因素
中职学校汽修专业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认为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已经“失败”了,把孩子送到中职学校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家长对孩子也没有太大的期望,就是抱着孩子学个技术,将来能找个工作混口饭吃的态度,甚至有些家长只是为了让学校“看管”孩子,忽视了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和学习态度。家长的低期望值和消极态度极大地阻碍了孩子坚韧、专注、钻研等品质的养成。
(五)学生因素
工匠精神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良好的學习习惯、钻研精神、敬业精神、持之以恒等特质作为基础。而中职汽修专业学生本身进校的分数是所有专业中最低的,大多数学生本来就基础薄弱、眼高手低,缺乏主动学习的态度,缺乏刻苦学习和钻研的精神,遇到学习困难缺少信心、决心和毅力,这些都为培育“工匠精神”增加了难度。
(六)教师因素
中职学校的汽修专业教师绝大多数是从大学校门直接走进中职学校,中间缺少了生产实习和企业实践的经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专业技术理论知识的传授,培育学生工作过程中“工匠精神”的意识薄弱,缺少企业“技能大师”潜移默化的榜样作用。
(七)企业因素
教育部、发改委等部门一直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出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现代学徒制”等制度。但是,汽修专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一方面,汽车维修企业追求“短平快”、利润最大化,工匠精神的体现值得商榷;另一方面,由于各项制度还不健全,汽车维修企业对校企合作并无实质性内容,多流于走过场、走形式,因而给学校培育“工匠精神”带来了较大阻力。
三、班主任培育中职汽修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途径
(一)加强思想教育,传播“工匠精神”
思想教育是培养工匠精神的主要渠道。笔者利用班会课和德育课向学生阐述“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外延;结合《大国工匠》和《工匠精神读本》等在班级开展“工匠精神”的主题班会活动;请技能大赛获奖选手讲述自己成功背后的艰辛。通过以上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转变重白领、轻蓝领,重学历、轻能力的传统观念,培养学生树立诚信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使得“工匠精神”成为学生的信仰与追求。
(二)营造氛围,弘扬“工匠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因此,笔者对班级文化精心布局,营造良好的工匠文化氛围。比如,在教室的宣传栏张贴汽修人的励志名言,利用班级黑板报呈现大国工匠的成长历程,在班级宣传橱窗展示学生的技能获奖证书及创新作品,在教室走廊讲述往届汽修毕业生成功背后的故事,在班级微信群和qq群发布汽修界能工巧匠宣传片……使得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工匠精神的熏陶。
(三)精细管理,体验“工匠精神”
精细化管理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笔者以就业为导向,采用日本5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精细化管理模式,对班级实施精细化管理。比如班级的卫生,首先给学生明确分工,树立责任意识;打扫过程中,要求学生执行高标准严要求,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同时,建立各项考核制度,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良好品质。通过精细化管理,使得学生从平常的小事中逐步养成敬业、严谨、精益求精的良好品质,而这些正是工匠精神的内涵要求。
(四)以身作则,践行“工匠精神”
法国作家卢梭说过:“没有榜样,你永远不能成功地教给儿童以任何东西。”在学校,班主任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班主任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未来发展。尤其对于中职汽修专业学生来说,“工匠精神”仅凭言传并不能奏效,而要重在身教。因此,笔者在日常的班主任工作中,时刻保持身正为范,比如进入校园佩戴胸卡、上下楼梯走右边等,使得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养成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
(五)搭建平台,塑造“工匠精神”
俗话说,“要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培育工匠精神不能只是喊口号,关键在于落实行动。笔者针对中职汽修专业学生特点,定期开展演讲、小发明制作等班级活动,并组织评比,同时鼓励班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比赛活动。通过参加比赛,学生能接触到汽修界杰出的能工巧匠,既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又培养了学生专注、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学生对“工匠”的崇拜转变为对“工匠”的追求。这是塑造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
四、结语
中职学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班主任作为教育教学的主力军,要用“工匠精神”对待日常工作,把执着专注的品质传递给学生,用自己的言行告诉学生,只有每个人都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才能实现我们国家伟大的“中国智造”。
参考文献:
[1]刘玲.职业院校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的途径[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6).
[2]李进.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培育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9).
责任编辑:冯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