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评价系统看传记纪实类文学的翻译
2019-04-01何琳芳
内容摘要:评价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人际功能的一部分,由态度、介入和级差三方面组成,阐明说话者对事物的态度。马丁的评价系统可以为翻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在传记纪实类题材的翻译中,可以运用评价系统对原文进行分析,把握原文作者的态度,从而实现对翻译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评价系统 传记纪实 翻译
评价系统是20世纪90年代由悉尼大学的马丁教授提出的用来反映人际功能的理论。该理论包含态度、介入和级差三个子系统。国内外学者广泛应用评价理论分析语篇。
而传记纪实类文学是一种迅速反映客观真实的现实生活的新兴文学样式,它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可以有一定的虚构性,但对虚构还有一定的限制。评价系统对传记纪实类文学的翻译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以传记纪实类文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的英译中为例,用评价系统作指导,看如何更好地翻译传记纪实类文学。
一.评价系统
评价系统的中心是系统,焦点是评价。语言在该系统中是手段,透过对语言的分析,评价语言使用者对事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换句话说,评价不只停留在语言的表层意义上,而是通过表层意义看深层的意义取向,就是我们常说的通过现象看本质。
评价系统包括态度、介入和级差三大次系统,其中,态度系统是整个评价系统的核心。[2]
所谓态度,是指心理受到影响后对人类行为、文本过程,及现象做出的判断和鉴赏。态度系统涉及情感反应、行为评判和价值评价,包括情感、评判和鉴赏三个子系统。情感系统为整个态度系统的中心,由它导出判断系统和鉴赏系统。[6]情感指说话者对传递的话语信息的反应,有肯定、中立和否定三种类型。传递情感类评价意义的词汇往往具有褒贬意义,表达说话者的态度。评判系统作为解释语言现象的资源,用来解释语言使用者按照伦理道德对某种行为做出的道德评判。鉴赏系统作为解释语言现象的资源,用来解释语言使用者对文本或过程、及现象美学品格的欣赏。总之,正如马丁所说,它们是“感情表现、加强和反应,道德判断和美学评价”的选择资源。[3]
介入系统涉及态度的源头,由单声和多声构成。多声分为收缩和扩展两种,前者包括否认和公告,后者包括接纳和归属。否认表达作者拒绝或者不同意另一种观点;公告表示作者反对其他观点,只赞同其中一种观点;接纳表示作者主观上认为这是一种可能的观点;归属则表示作者把一种观点归属于另外一个说话主体。
级差系统涉及态度的强烈程度,包括语势和聚焦两个子系统。语势是指话语的人际影响的值得以提高或降低的语言资源,是对某一评价意义的强弱进行分级,分为强势和弱势。聚焦分为明显和模糊,是把原不可分级的语言分等级,使其语义类型变得清晰或模糊。[4]
二.用评价系统指导《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的英译中
国内外学者广泛应用评价理论来分析语篇,而评价系统也可对传记纪实类文学的翻译起到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本文以译林出版社翻译的传记纪实类文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为例,运用评价系统对其中译得不够恰当到位的地方进行指导,从而看如何用评价系统指导传记纪实类文学更好的翻译。
1.原文文本:I was glad that our offensive, prepared under depressing conditions, had begun.[1]
譯林出版社译文:我感到高兴的是,我们在令人抑郁的条件下所准备的进攻毕竟开始了。[5]
从评价系统分析,depressing与态度系统中的情感有关。虽然此词有“令人抑郁的”的意思,但常用来形容某事让人很郁闷。此处的depressing表明语言使用者对当时所处条件不满意,认为当时的环境不令人感到幸福,也不令人感到安全。该句的语境是:进攻开始之前的恶劣形势是使人感到抑郁的原因。“令人抑郁的条件”只表明了该条件不令人感到幸福,而没有体现出不满意、不安全,而“恶劣的条件”则包含了不幸福、不满意、不安全等情感。为使译文直接明了易懂,翻译最好明示直接原因。
因此此句译为“令我欣慰的是,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我们的进攻终于拉开了帷幕。”更佳。
2.原文文本:The fact that “British” troops were rarely mentioned in any reports of the fighting gave colour to the enemys taunts, and provoked unfavourable comment not only in the United States but in Australia.[1]
译林出版社译文:在任何关于战事的报道中,很少提到“英国”军队,这一事件使敌人的嘲弄更加动听。因为不单在美国,就是在澳大利亚也引起对我不利的评论。[5]
该句的语篇语境是:当时的许多报纸报道都在说,英国只是在用他国部队在中东打仗,这对英国的名声十分不利,然而,Auchinleck将军决定把第 50军团开往Cyprus,使形势变得更糟,因此,敌人利用此事件诋毁盟军和嘲笑英国。该句中的主要谓语动词 give color to指“使显得可信”,经常用在负面新闻报道描述中,在该句中的意思是:使敌军对我们的讽刺和奚落显得更为真实;如译为“动听”,不符合源语篇的语义场含义。
从评价系统分析,此处与态度系统中的情感有关。动听明显为肯定的情感,且带有一定的主观成分,与语境想要表达的客观的情感相违背。而“使……显得可信”是一个客观评价,更符合语境。而“嘲弄”的情感为中值,“大肆奚落”的情感为高值,“大肆奚落”比“嘲弄”的情感更强烈,更符合原文整体语境。
因此此句译为“在任何战事报道中,都鲜有提及“英国军队”的字样,这使敌军对我们的大肆奚落显得更为真实可信,甚至在美国和澳大利亚也招来了对我们不利的评论。”更佳。
3.原文文本:The consequences of the unexpected breach of the Non-Aggression Pact by Hitler, as well as of the sudden attack against the Soviet Union – both facts bringing advantages to the German troops – still remain to be felt by the Soviet armies.[1]
译林出版社译文:希特勒出人意料地撕毁互不侵犯条约,以及他突然进攻苏联,这两件事使德国军队占了便宜,苏联军队现在仍然感受到它所产生的后果。[5]
此句“占了便宜”这一翻译不太恰当。在评价系统中,此处与态度系统的判断有关。占了便宜是否定的评价,人们认为占便宜是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是社会不可接受的。而且占了便宜这个表达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此外,占了便宜非常口语化,如改为“赢得明显优势”,更适合该语篇的正式文体。并且,“赢得明显优势”是一个客观陈述,且符合社会规范,因此更符合原文语境。
因此译为“希特勒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出人意料,对苏联发动突袭又令人措手不及。德军借此在战争中赢得明显优势,这已然对苏军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更佳。
4.原文文本:He soon endeared himself there and formed a firm personal friendship with General Marshall which proved invaluable in overcoming the frets and frictions that inevitably arise between Allies.[1]
译林出版社译文:他很快就博得那里人们的欢心,并和马歇尔将军结下了牢固的个人友谊,这对克服同盟国之间不可避免的摩擦是非常宝贵的。[5]
这句话是对迪尔生前工作成绩的描述。迪尔是一个正气凛然的陆军元帅,是英国驻华盛顿的三军代表团的团长,而译者却用了“博得欢心”,这与迪尔的身份不符,同时也不符合作者想表达的意思,作者想表达的应是迪尔很快就受到了当地人的爱戴。
从评价系统分析,此处与态度系统的判断有关。此处博得欢心有种迪尔元帅刻意讨好别人的感觉,这种行为是社会不可接受的,明显与原文本意不符。而如译为“受到爱戴”,则表明人们自觉拥护迪尔,是对他的肯定评价。
因此此句译为“他很快受到了当地人的爱戴,并和马歇尔将军结下了牢固的个人友谊,这对消除与盟国之间不可避免的摩擦具有着不可估量的帮助。”更佳。
三.总结
在传记纪实类文学翻译中,评价系统不仅可以在词汇层,更可以在语篇层为翻译中的源语与目的语的分析提供有效工具。此外,评价系统为作者、译者和读者三者之间的主体间定位提供了新的视角。运用评价系统对原文进行分析,把握原文作者的态度,在尊重原文态度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对译文作适当调整,可以提高译文质量,较好地实现文本的表达和交流目的。总而言之,评价系统对于传记纪实类文学的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Churchill, Winston.The Second World War [M].RosettaBooks LLC, New York,1984.
[2]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mold,1994.
[3]Martin.J.R.&Rose.D.Working with discourse:meaning beyond the clause[M].London/New York:Continuum,2003.
[4]胡壯麟,朱永生,张德禄.系统功能语言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5]丘吉尔.吴泽炎,万良炯,沈大靖译.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6]王振华,评价系统及其运作[J].外国语,2001,(6).
(作者介绍:何琳芳,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生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