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华烟云》两中译本译者主体性对比研究

2019-04-01李君华

文学教育 2019年3期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译本对比研究

内容摘要:在翻译领域中,译者主体性是翻译行业中经常讨论的话题之一,一部文学作品因其翻译的主体不同,翻译出来的作品风格以及语言效果等各方面也有所不同。《Moment in Peking》是我国著名学者和作家林语堂先生的主要英文小说作品之一,本文针对《京华烟云》两中译本译者主体性进行对比研究,从而说明译本译者主体对作品翻译的重要性。

关键词:《京华烟云》 译本 译者主体性 对比研究

林语堂先生的作品《Moment in Peking》中主要有两个中文译本,一是张振玉版的译本《京华烟云》,二是郁飞版的译本《瞬息京华》。这两个译本因其译者的主体性不同,从而使翻译产生的效果也不同。本文主要针对这两本中译译本譯者的主体性进行对比,从而为后期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借鉴。

一.《京华烟云》两个中文译本及其译者的主体性

林语堂先生是我国著名翻译家,也是著名学者和作家。林语堂先生不仅对中西方文化特别了解,对中文和英文的掌握程度也比较高,可以在两种语言中自由切换。林语堂先生的作品《京华烟云》,其英文名是Moment in Peking,主要是为了向西方国家介绍当时的中国国强以及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在这部小说中主要描写了曾、姚、牛、孔四个家族几代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的时代变迁,这部小说的地理背景主要以北京为主,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中国韵味。

由于这本小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以及小说内容的特殊性,使得这部小说的翻译工作非常艰巨。这本小说的中文翻译最具代表性的是张振玉版的《京华烟云》以及郁飞版的《瞬息京华》。这两个版本的译者都是中国人,因此两本译文在文化差异上并不明显,对这两版译本进行分析主要是为了研究这两个版本是如何反映出作品所描述的历史背景和当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在研究过程中,译者主体性对整个译本的翻译风格有着直接的影响。

1.张振玉版的《京华烟云》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对张振玉版的《京华烟云》的译者主体性进行研究,可以从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来研究。从外因上讲,张振玉是台湾人,由于受当时70年代中国国内形势影响,张振玉先生对中国近代风俗以及中国古典文学和北京独特文化方面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另外,张振玉先生对Moment in Peking的翻译是从70年代开始,但是小说描述的历史背景与当时的历史时期存在三十多年间隔,在这种时代差异下,张振玉对原小说的翻译也会受到很大影响,最后导致翻译出来的《京华烟云》中有一些文学性错误。

从内因方面来看,张振玉是一位作品颇丰的翻译家和作家,并且是一位林语堂研究专家,有多年研究经验,也翻译了大量的林语堂英文作品。张振玉对林语堂作品中所描述的文化意识掌握十分充分。翻译过程中,处理文化意识也十分顺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文化翻译上的不足。在张振玉的翻译作品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译者熟练的翻译技巧和独特的翻译风格,在译文中,译者对原文的翻译见解独到、观点独特、文章流畅、语言优雅,其翻译的文章也被人们称作具有“创造性叛逆”的特色。

2.郁飞版《瞬息京华》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Moment in Peking另一个非常著名的中文译本则是郁飞版本的《瞬息京华》。这个版本的译本具有浓郁的传奇色彩,并且译者与原作者林语堂先生之间的互动也十分频繁。郁飞是郁达夫的儿子,郁飞翻译Moment in Peking还有一段小插曲,这也是郁飞版《瞬息京华》的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外因。当时林语堂先生写完《瞬息京华》这部英文小说后,首先想到的翻译者就是郁达夫先生,因为林语堂先生认为,郁达夫先生精通中文和英文,对翻译这个行业也十分熟悉,是他心目中最合适的翻译人选。为了让郁达夫先生更好地翻译这本小说,林语堂先生还把小说中出现的人名、地名以及古典名著和成语等内容进行详细的解释,并整理成册寄给郁达夫先生,希望郁达夫先生能完成他的这一心愿。但是,由于当时时代格局十分严峻,郁达夫先生只是翻译了小说开头的一小部分,后来就被日本宪兵给杀害了,没有完成林语堂先生的嘱托。林语堂先生临死之前都没有见到让他最为满意的译本。郁飞,作为郁达夫的儿子,立志完成父亲的遗愿,完成林语堂先生对父亲的嘱托。但是,由于时代的变革、生活的艰辛,这一心愿也只有到郁飞先生晚年才得以实现。Moment in Peking小说中描写的年代与郁飞本人生活的年代是属于同一年代的,因此郁飞对书中所描写的历史背景、社会变迁以及时代格局都有深刻的了解,再加上林语堂先生详细的注解,使得郁飞可以深入地了解原著,这一方面是其它译者无法达到的。

从内因方面来说,郁飞并不是专业翻译人员,他之所以翻译这本作品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因此,对他而言,忠于原著是翻译这本小说的主要指导思想,郁飞在翻译这本作品时也是尽量忠实原著,将原著中的内容和风格充分地体现出来。在翻译过程中,郁飞删除了一些纯碎向外国读者解释中国食物的几处文字,对于原小说的完整性是没有影响的。因为郁飞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对小说中所描写的中国风俗习惯、地方方言以及古今文化等都十分了解,所以可以用最简单最自然的方式表达出来,使翻译出来的译文具有简洁贴切、最忠于原著的特色。

二.从两个译者的主体性视角进行比较

关于Moment in Peking这本小说的翻译,无论是张振玉版本还是郁飞版本,都是非常优秀的翻译作品,但是二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有着完全不同的翻译风格和翻译特色。

首先是语言风格上的不同。从语言形式方面来说,郁飞的翻译更多的是忠于原作,张振玉翻译的更多的是基于自己的观点,就像人们对他本人的评价“创造性叛逆”一样,张振玉把原小说改成了章回体小说,为每一章内容都添加了一个相对比较工整的标题。例如对第一章内容标题“后花园富翁埋珠宝,北京城百姓避兵灾”,第二章标题:“遇兵乱骨肉失散,贴告白沿路寻人”。这种创造性的翻译可以把每一章内容用一句简单的话语概括起来,不仅体现了作者丰富的文化底蕴和语言功底,同时也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有章可循,方便读者进行阅读。

其次是内容上的不同。张振玉在对小说内容进行翻译时,其内容也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里面有很多独具风格的翻译和很多与小说描写时期不符的“现代化”语句。从郁飞的译本《瞬息京华》中我们可以看出来,译者主要是为了完成其父和林语堂先生的遗愿,在翻译的过程中大量揣摩原作者在写小说时的心态,从而想到原作者在用英文写小说时心中对应的中文词句,并且把这些中文词句都原封不动地翻译下来,如实地还原原文,不仅在语言形式上和内容上进行还原,在方言描写方面也尽量与当时的北京方言相符。所以,读郁飞翻译的译文会让人感觉酣畅淋漓,与原文相比,毫无翻译感,就像在读一本中国近代小说一样。

最后是文化底蕴的不同。在林语堂Moment in Peking的原小说之中,有大量关于古典文学、谚语、古典诗词的描写,在这一方面,林语堂先生以其丰厚的文学功底和精湛的英语水平,把这些古典文学、诗词等翻译得十分传神。因此,在翻译这本小说时,也需要一位文化底蕴非常强的译者来进行翻译。在对张振玉翻译的版本《京华烟云》和郁飞翻译的版本《瞬息精华》进行对比,对于这部分的翻译,张振玉主要是根据原英文版進行翻译再创作,而郁飞则是根据原英文版力求找出中文出处,还原原诗原句。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张振玉对译文的看法是,译文不同于原文,不可能原原本本地表达出原文的意思和意蕴,而且译文具有其独立的艺术价值,这个价值是由译者来赋予的。从张振玉的翻译中我们可以发现译本中处处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但是这种主体性的翻译会与原作者的意思不相符。例如,张振玉把原小说结构改成了章回体结构,这就与林语堂先生的原作精神相违背。而且,张振玉在翻译原文时大多采用意译方法,根据自己翻译的需求删减原著中大量内容,不只是几行,有时候甚至是几页的内容,这点和原作者的写作意图是相违背的。但是,很多人认为,张振玉虽然删减了大量内容,但是对中国读者进行阅读没有影响,也不会影响中国读者对这部小说的审美和理解,可以让读者更清楚地了解原文的内涵,这也是林语堂先生希望译本所能达到的效果。所以,张振玉版本受到广泛人民的喜爱,受到许多专家的肯定。

对于郁飞的翻译,人们普遍认为,郁飞的翻译是最符合原著的,是最符合北京口语标准,也是最接近原作者意思的译本。首先,我们从小说名字的翻译就可以看出,郁飞把小说名翻译成《瞬息京华》,最大限度地淡化译者的主体性,最大程度地还原原小说本来的风貌。但是,在郁飞的翻译中带有一些“欧化”色彩。林语堂先生是一个中西文化都非常熟悉了解的专家,能够对中西方文化进行取长补短,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在这点上郁飞的翻译与林语堂先生的意思相一致。但是,相对而言,郁飞翻译的译本没有张振玉翻译的译本流传广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翻译领域中,人们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越来越关注。在翻译的整个过程中,译者贯穿于始终,译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会对译文产生很大影响,而且译者所处的历史背景、时代背景以及个人喜好也会译文产生很大影响。对同一本作品进行翻译,不同的译者主体,其译本风格也会有所不同。本文将林语堂先生的原英文小说Moment in Peking的两种不同的版本,即《京华烟云》和《瞬息京华》的译者主体性进行对比研究,其研究目的并不是为了评出两本译本的优劣,而是为了向读者或研究者指出两个译者在翻译原小说时其主体性对小说翻译风格的影响,同时希望更多的读者能够更多地了解这两本译本。

参考文献

[1]罗彩虹.从文化语境中的译者主体性看《京华烟云》张、郁译本[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

[2]侯建林.《京华烟云》两中译本译者主体性对比研究[D].中北大学,2015.

[3]杜爽.翻译规范论下的《京华烟云》两个中译本评析[D].广西大学,2013.

(作者介绍:李君华,中国民航飞行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现代外语教育理论与技术)

猜你喜欢

译者主体性译本对比研究
英译汉中第三人称代词的翻译研究
文学翻译主体的诠释学研究构想
专题前言:理解译本
从译者主体性解读曾朴的翻译思想
目的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模因论视角下的英汉网络语言对比研究
汉藏数词对比
传统中药学与生药学的对比研究
后来未必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