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肖熟语的文化解读

2019-04-01杨姝琼

文学教育 2019年3期
关键词:解读文化

内容摘要:生肖文化源于华夏文明,不同民族国家在生肖动物选择排列上各有不同,汉民族生肖文化对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影响深远。汉语生肖动物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通过对两者相似性的思考,解读生肖熟语蕴涵的生肖文化,揭示汉民族的思维方式。

关键词:生肖熟语 文化 解读

生肖文化源于华夏文明,不同民族国家在生肖动物选择排列上各有不同,汉民族生肖文化对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影响深远。汉语生肖动物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生肖动物多种特性本质与人类特征相似,启发了人们对两者相似性的思考。

一.相关概念阐释

十二生肖是指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对这十二生肖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王充的《论衡·物势》,“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午,马也。子,鼠也,酉,鸡也。卯,兔也。……亥,豕也。未,羊也。丑,牛也。……已,蛇也。申,猴也。”十二生肖的选用排列是根据动物每日的活动时间所定。中国汉时已开始采用十二地支记录时间。古代中原地区最初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互组合纪年。在《唐书》、《宋史·吐藩传》中记载,吐藩首领在记录本族部落重大事件时采用动物纪年的方式。汉民族与少数民族文化融合,使得两种纪年方法相互补充,最终形成十二生肖纪年方式。生肖纪年方法以其方便通俗的特点一直沿用下来。

《辞海》中对熟语的定义为,语言中定型的词组或句子,使用时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组织。崔希亮先生认为,凡是固定用法、习惯用法、现成的词组或短语都在熟语的范围之内。熟语包括成语、惯用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具有固定性,整体性,实用性,生动性等特点。生肖熟语指包含有生肖动物词语的词组或句子。

二.生肖熟语的隐喻体现

熟语是人们常用的定型化的固定短语,具有丰富的内容与精炼形式,反映了不同民族生存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价值观念等。

鼠在汉人心中是令人讨厌的动物,是农民的大敌,是传染疾病的祸种。与其相关的熟语多含贬义。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鼠目寸光”;“胆小如鼠”;“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狗拿耗子”等。鼠与汉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大多熟语含贬义,是人们讨厌老鼠的心理反映。

牛是汉人眼中体积最大的动物。古人将牛与大的概念相联系,习惯于用牛表示大的事物。如“牛刀小试”、“汗牛充栋”等。人们以牛毛比喻多或密,如“九牛一毛”等。牛为人辛勤耕作,但其地位低下,人们以熟语“牛马不如”形容地位低下。牛的性格有倔强的一面,因此出现了“牛脾气”等熟语。人们认为牛的脑子不够聪明,因此有“对牛弹琴”的说法。牛与熟语的关系密不可分,人们的审美价值观都在熟语中有生动的体现。

虎在汉人心中深受人们的喜爱。虎被称为百兽之王,其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作为至高无上的权威象征。与其相关的熟语很多,因虎为凶猛动物,与之相关的熟语有“养虎为患”、“狐假虎威”、“虎口拔牙”等。有赞美虎形虎威的熟语如“虎踞龙盘”、“藏龙卧虎”、“龙腾虎跃”等,用以喻人状物,充满威武气势。还有一类富有哲理性的熟语如“画虎类犬”、“骑虎难下”、“降龙伏虎”等。其启示人们领悟某种人生哲理。

兔在中国人的印象中是活泼美丽,仁慈善良,和平文雅的动物。人们熟悉兔的特性,在生活中常以兔比喻。如形容老实人逼急要反抗为“兔子急了也咬人”,比喻人不应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损害周围人的利益用“兔子不吃窝边草”,比喻妄想不通过努力侥幸获得意外收获用“守株待兔”。关于兔的熟语侧面反映了人生态度与修身之道。

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大的神物,是中国人崇拜的神奇动物。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古艺术上最美的图案,被用于帝王权威的象征。与其相关的熟语多为褒义,人们形容人的神采不凡用“龙章凤姿”,赞人笔墨用“龙飞凤舞”,形容斗争激烈用“龙争虎斗”,比喻好人坏人混在一起用“鱼龙混杂”。

蛇是最毒的动物之一,毒蛇对早期人类的生存构成很大的威胁。中国人对蛇的重视由来已久,因其狠毒与貌丑,民间常将蛇作为狠毒的代表,与其相關的熟语多含贬义,如“蛇头蝎尾”、“蛇神牛鬼”、“三蛇七鼠”等。包含了人们对蛇的憎恶敌视。人们总结了打蛇的经验熟语,如“打草惊蛇”、“打蛇勿死终有害”等。

马是中华民族喜爱的动物,其寄托了中国人民丰富的思想情感。中国人将脱颖而出的人才比喻为“千里马”,国家兴旺为“万马奔腾”,国力衰弱为“万马齐喑”。

与羊相关的熟语较多,羊本性善良,成为狼虎凶猛动物的猎食对象,出现了“羊落虎口”,“羊质虎皮”等熟语。人们用羊的熟语比喻各种事理,如“亡羊补牢”比喻出差错要及时补救,“替罪羊”比喻替人负罪,“顺手牵羊”比喻乘便获利等。

猴是动物中最聪明,有灵性的一种,其生理组织及灵性与人类相似,人们对猴有特别的亲切。猴在中国人的心中被奉为吉祥物。与猴相关的熟语很多,在表现现实观念的熟语中,常将猴作为讽刺对象。如“尖嘴猴腮”、“心猿意马”、“沐猴而冠”、“树倒猢狲散”等。

中国古代特别重视鸡,称其为五德之禽,民间将其视为吉祥物,称其可辟邪消灾,与其相关的熟语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关。鸡有报晓之性故有“闻鸡起舞”等,鸡狗为常见家养禽畜,二者常结合联系组成熟语,如“鸡飞狗跳”、“鸡鸣狗盗”等。有借鸡比喻现实的,如“鸡飞蛋打”,“鸡毛蒜皮”,“杀鸡取卵”等。

狗为人类亲密的朋友,其忠实英勇,狗喜与人相处,其突出的特点是勇敢忠诚。与其相关的熟语很多,其中对狗的形象多含贬义,常用以比喻卑劣丑恶的形象。如“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狗血喷头”、“狐朋狗友”、“丧家之犬”等贬斥他人。与狗相关的熟语表现了人们对狗的态度,融入了人们的审美情趣。

猪是中国最普通的家畜。人们认为猪是愚笨、懒脏的畜生,好吃懒惰,与其相关的熟语多含贬义。如“人怕出名猪怕壮”指名声远扬招致烦恼;“龙胜一子定乾坤,猪生一窝拱墙根”;“猪狗不如”;“猪八戒照镜子”等。

三.生肖熟语蕴藏的文化内涵

语言承载着文化的信息,语言是文化的符号,不同民族的语言反映记录了其特定文化风貌。不同民族的特定文化对民族语言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发挥制约作用。生肖熟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解读生肖熟语可发掘其蕴藏的丰富的文化内涵。

1.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指社会物质生产活动及其具体产品,主要是指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那些直观可见的、有形的服饰、饮食、居住、交通等实体性文化传承。

食物需求是人类基本的生理需求。中国人将饮食推向了艺术的领域。产生了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成语“牛鼎烹鸡”是新石器时代用鼎作炊具烹饪,比喻大材小用。十二生肖中的牛,羊,兔,鸡,猪为常见的饮食材料。形成了包含饮食文化的生肖熟语。成语“庖丁解牛”比喻技术纯熟,“牛刀小试”比喻有大才干的人在小事上略显本领。

古代常见的饮品为酒,生肖熟语中有的与酒文化有关。“瓮里醯鸡”比喻见闻狭隘的人。文人墨客创作中喜欢通过饮酒烘托气氛,成语“酒龙诗虎”比喻嗜酒善饮的人。

建筑的作用有藏书的用途,很多文人墨客有藏书的习惯。成语“汗牛充栋”形容藏书很多。古代人们喜欢在建筑物上雕刻各种动物。龙凤在人们的认知中是吉祥的象征,将龙凤雕刻于建筑物上,以求幸福安康。成语“雕龙画凤”形容建筑图案华美。

中国是世界上发明交通工具最早的国家之一,古代社会科技不发达,人们使用较多的交通工具为牛马等动物。牛的价格较低,常用语运输货物,马车多用于出行。成语“弊车羸马”指破车瘦马,比喻处境贫穷。马在古代既是交通工具又是战争工具,因此出现“招兵买马”、“千军万马”、“单枪匹马”、“兵荒马乱”等熟语。良马常用以比喻人才,成语“一马当先”形容有才能的人工作在群众前面。“走马上任”比喻任人某项工作。

2.制度文化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完整系统的制度,制度文化是人类主动创造的规范体系。是人类生产中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古代皇帝的地位权利最高,皇宫制度森严,仗马指皇宫仪仗中的立马,通常用于朝会,出巡等。“仗马之鸣”指皇帝仪仗队所用的马鸣叫,用以告诫人们遵守制度。

古代官员的坐骑象征其身份地位,“三台五马”比喻大官显宦。刑法制度是古代管理国家的重要工具。统治阶级往往制定严厉的惩罚制度。“五马分尸”指古代的酷刑。“饮马投钱”表现了古代官员的廉洁作风。“鼠猫同眠”比喻官吏失职包庇下属干坏事,比喻上下级狼狈为奸。

3.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物质文化的载体,是在物质文化基础上衍生出人类共有意识形态的集合。儒家讲究仁义,道家讲究无为而治,佛家讲究修行,儒释道文化的中华文化的重要部分。生肖熟语中很多体现了儒释道文化。成语“爱礼存羊”指古代人因爱惜古礼,保留古礼所需祭羊,比喻维护根本保留有关仪节。成语“犬马之劳”表示愿意像狗与马一样听凭驱使,为人效力。体现了儒家的忠义观。

成语“降龙伏虎”指用法力制服龙虎,比喻有极大的能力。牛鬼传说为地狱中的牛头鬼族,蛇身为佛教所指大蟒神摩睺罗迦,“牛鬼蛇神”比喻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坏人。“佛口蛇心”比喻口蜜腹剑,心肠狠毒。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深植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语“来龙去脉”即源于道教的风水文化。“鸡犬升天”比喻一人做官,与其相关的人跟着得势。

十二生肖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符号,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本文通过对汉语生肖熟语的解读,剖析生肖熟语蕴涵的生肖文化,揭示漢民族的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1]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生肖文化·戌狗[J].工会信息,2018(06):50.

[2]张朝晖.生肖剪纸:生肖文化可视化传播的独特载体[J].今传媒,2015,23(07):136-137.

[3]金兰,胡玥.“生肖谚语”在汉语言和韩语言学中的对比[J].语文建设,2015(18):25-26.

本文系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教师“1+1”能力提升计划项目研究成果。

(作者介绍:杨姝琼,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研究方向:语言与社会文化)

猜你喜欢

解读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微情景教学法在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护理专业课程中的应用
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个案解读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的解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