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紫色》解读爱丽斯·沃克的黑人女性小说创作
2019-04-01刘伟
内容摘要:爱丽斯·沃克是20世纪中后期一位出色的黑人女作家,她的小说《紫色》是一部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经典作品。本文介绍了小说的创作背景和梗概,主人公女性意识觉醒及其身份认同并最终获得经济和精神的独立是小说的主题;小说采用书信体的艺术手法,运用南方黑人的语言,乡土气息浓郁。
关键词:女性意识 身份认同 艺术手法
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仍然比较严重,尤其是南方各州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直不许黑人孩子与白人孩子同校读书。黑人与白人在政治上、就业上和生活上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一些黑人领袖不断呼吁取消种族歧视,动员黑人为自己生存的权利而斗争。70年代,黑人文学日益繁荣,黑人作家开始获得各种文学奖,甚至诺贝尔奖,比如托尼.莫里森打破了黑人与女性的“双重藩篱”,成为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世纪史上第一位获得诺奖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爱丽斯·沃克是20世纪中后期一位出色的黑人女作家,她的小说《紫色》声名最隆。整部小说构思巧妙,内涵深刻,表现了男性中心社会中女性意识的觉醒和身份认同,是一部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经典作品,并获得多种代表美国文学最高荣誉的奖项,多次被影视界搬上银幕。
一.作家及创作背景
爱丽斯·沃克(Alice Walker,1944- )出生于南方佐治亚州伊汤顿镇的一个黑人佃农家庭,是家里八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六十年代初,沃克大学期间受到一位教授的影响,积极投身民权运动,参加社会活动和调研,为黑人的境遇和文化摇旗呐喊。大学毕业前夕,沃克特意去了一趟非洲体验本民族的文化。这次非洲之旅对沃克影响极大,一方面,她更好地体验当地的民族风情,为她日后创作提供素材;一方面,她在非洲逗留期间失身怀孕遭受的肉体和精神上的折磨,使她深切感受到做为女性的不容易,也给她的世界观里增添了性别这一新的维度。1972年,沃克到威尔斯利大学任教,开设了“妇女文学”课程,同时还担任了《女士》杂志的编辑,沃克一直坚持写作,并以其强烈的身份意识和悯世情怀获得社会的尊敬。
沃克的创作涉猎颇广,包括诗歌、小说、散文等多种体裁。与不少女作家类似,她的练笔是从诗歌开始。不过,真正奠定她在文学史地位的是她的小说。1982年发表《紫色》,以《紫色》为界,沃克的小说创作可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从处女作到《紫色》是前期阶段,以后是后期阶段。一般而言,沃克的前期创作带有鲜明的社会意识和高度的政治自觉,而后期创作一反前期的激进姿态,逐步转向对文化、美学或个人心理的发掘,淡化了现实主义的色彩。所以,她的前期创作依然是评论界关注的焦点。
二.《紫色》梗概
小说的背景是南方佐治亚洲,故事的年代大约在20世纪初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描写了一个黑人女子从童年到中年的遭遇中获得感情上和性格上新生的故事。小说以西里亚为叙述主人公,采用了第一人称书信体的叙事形式。整部作品按叙述手法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西里亚写给上帝的信,是日记体。第二部分是艾蒂写给西里亚的信,是游记体。第三部分由西里亚和艾蒂的信交錯构成,构成了对话。西里亚从14岁时命运多舛,被继父强奸怀孕生子,后成为鳏夫X先生泄欲的工具和干活的机器,处于自我意识的缺失状态。继父情妇莎格的到来使得西里亚幡然醒悟。她逐渐意识到上帝不是白人与男人,而是以不同的形象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的。她后来成立自己的裤子公司,获得经济和精神的双重自由。随着经济的独立,西里亚也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新女性,最后赢得X先生的尊敬,达成了两性之间和同性之间的和谐共处。
三.女性意识觉醒及其身份认同
1.女性意识缺失期
小说的主人公黑人女子西里亚在14岁时被继父强奸并怀孕,所生的两个孩子被继父抢走而下落不明,后被迫嫁给一个有4个小孩的鳏夫X先生,而X先生另有所爱,西里亚接受了自己当牛做马的命运,把自己变成木头,而自己的不幸遭遇只能通过写信告知上帝 ,以寻求安慰。这一时期的西里亚“眼望上苍”,沉默的忍受精神和肉体的折磨,不断的写信给上帝祈求帮助,完全处于一种女性自我意识的缺失状态。
2.女性身份认同的来源
在《紫色》的众多女性形象中,除了主人公黑人女孩西里亚是作者进行最精心刻画的角色外,还塑造了莎格、索菲亚等具有女性主义特色的人物形象。这两个女性形象对于西里亚女性意识的觉醒和身份认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莎格是X先生的情妇,她不仅拥有迷人的气质,而且是一个敢爱敢恨、敢说敢做、热情洋溢、个性潇洒、自我意识十分强烈的女性。莎格的到来,改变了西里亚的生活状态,她鼓励她反抗,重新认识自己,并且发现自己作为黑人女性的肉体之美和精神之美。通过莎格的努力,西里亚得到了多年前为了逃离继父和X先生的魔掌而离家出走的妹妹艾蒂的一封信,才知道艾蒂一直都有写信给她,而这些信都被X先生私自扣押下了,这使得西里亚在愤怒中幡然醒悟。西里亚同时也得到了X先生儿媳索菲亚的帮助。索菲亚是X先生儿子哈伯的妻子,她是一个懂得如何维护自己尊严和利益的女人,尽管他真心爱丈夫哈伯,但她却不能忍受丈夫使用家庭暴力,因为她认为在婚姻生活和男女关系中并不一定要一方压倒另一方。为了保持自己人格的完整,索菲亚毅然离开了哈伯。索菲亚的勇气和行为赢得了西里亚的钦佩。
3.女性经济能力的独立
从性别政治层面讲,《紫色》体现了沃克一直奉行的社会文化理念,尤其是“妇女主义 ”的和谐共存理念。小说明确了女性获得独立的方式是经济能力。西里亚只有在成立了自己的裤子公司自食其力后才会获得平等。随着经济上的独立,西里亚也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新女性。
4.女性生存意义解读
小说还大力弘扬了女性之间的“姐妹情谊”。艾蒂是西里亚的亲妹妹,早年妹妹艾蒂去探望姐姐西里亚,在拒绝X先生提出的非分要求后被赶走,后来随一位黑人传教士远赴异域非洲传教。艾蒂一直给姐姐写信,但都被X先生扣押了下来。在艾蒂的信中,姐妹情谊是尚未实现的理想状态,但西里亚与索菲亚和莎格之间已经存在这样的友谊。除了友谊之外,女性之间还可以存在爱情。她们不仅彼此相爱,最后还和X先生相处甚欢。这种新型的爱情绝非简单重复传统的、占有式的两性关系,而是基于独立性基础上的情感付出。从美学层面上讲,无论是内容还是主题,《紫色》中西里亚“眼望上苍”这个动作隐喻表达了黑人女性对生存意义乃至整个人类生存意义的求索,强化了生存的现实性和政治性,拥有更强的身份意识。
四.小说的艺术手法
在艺术手法上,《紫色》采用了书信体结构,但她突破了以往书信体的基本结构与创作原则,着力采用夸张和变形的手法,使小说具有强烈的超现实性与诗意。从写作技巧上看,《紫色》采用了书信体,她写信的对象从上帝变成艾蒂,呼应着她从沉默的精神忍受到自立自强的转变。最终,西里亚视野中的上帝无疑是一位世俗的、关注此世生活的上帝。在叙事技巧上,小说以倒叙破题,直叙和插叙相结合,形成多角度的叙事方法,而不局限于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整部作品按照叙述手法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开始时是西里亚困惑地向上帝倾述内心的苦衷,接着故事渐渐展开,人物一个个出场,但基本上围绕着西里亚和艾蒂两人的遭遇,整个故事还是比较连贯的。其中有起伏和悬念,情节有变化,并不显得单调乏味。在语言风格上,沃克运用美国南方黑人,尤其是黑人农民的口语,不仅制造了一种直接的真实效果,凸显出其浓郁的乡土气息,也有意拉开了读者和叙述者之间的环境距离。小说中人物对话十分简洁,精彩生动,富有个性,并通过西里亚和艾蒂所使用的不同语言来强调叙述者的转换。
总之,爱丽斯.沃克的创作超越了种族的高度,描写出了黑人男性在白人社会价值标准下的理想幻灭后的扭曲、绝望与痛苦,揭示了黑人女性遭受痛苦的原因,表现了男性中心社会中女性意识的觉醒和身份认同。
参考文献
1.玛丽.伊文思:《黑人女作:1950-1980》,纽约:双日出版社,1884.
2.徐颖果,马红旗:《美国女性文学:从殖民时期到20世纪》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3.金莉等:《20世纪美国女性小说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介绍:刘伟,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