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之乡

2019-04-01苗文娟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干菜毡帽乌篷船

苗文娟

绍兴,一个美丽的江南水乡;绍兴,一座文化底蕴浓郁的城市;绍兴,一个名人辈出的地方。这里有陆游与唐琬泣血的爱情,有鲁迅天真烂漫的童年,更有那石巷、小桥、流水,形成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水墨画,让人闻尽花香,看尽春色,尽享时光里的故事。乌篷船、乌毡帽、乌干菜;社戏、绍剧、越剧;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戏曲之乡、名士之乡……这些都是绍兴的文化名片。

绍兴乌篷船

船有两种,普通坐的都是“乌篷船”,白篷的大抵作航船用,坐夜航船到西陵去也有特别的风趣,但是你总不便坐,所以我也就可以不說了。乌篷船大的为“四明瓦”,小的为脚划船,亦称小船。但是最适用的还是在这中间的“三道”,亦即三明瓦。篷是半圆形的,用竹片编成,中夹竹箬,上涂黑油,在两扇“定篷”之间放着一扇遮阳,也是半圆的,木作格子,嵌着一片片的小鱼鳞,径约一寸,颇有点透明,略似玻璃而坚韧耐用,这就称为明瓦。三明瓦者,谓其中舱有两道,后舱有一道明瓦也。船尾用橹,大抵两支,船首有竹篙,用以定船。船头着眉目,状如老虎,但似在微笑,颇滑稽而不可怕,唯白篷船则无之。三道船篷之高大约可以使你直立,舱宽可以放下一顶方桌,四个人坐着打马将——这个恐怕你也已学会了罢?小船则真是一叶扁舟,你坐在船底席上,篷顶离你的头有两三寸,你的两手可以搁在左右的舷上,还把手都露出在外边。在这种船里仿佛是在水面上坐,靠近田岸去时泥土便和你的眼鼻接近,而且遇着风浪,或是坐得少不小心,就会船底朝天,发生危险,但是也颇有趣味,是水乡的一种特色。不过你总可以不必去坐,最好还是坐那三道船罢。

(节选自周作人《乌篷船》,题目为编者加)

心香一瓣

作者介绍了故乡绍兴特有的水上交通工具——乌篷船。“船头着眉目,状如老虎,但似在微笑,颇滑稽而不可怕,唯白篷船则无之”,寥寥数语,意趣横生。“打马将”的一笔插叙,似乎是无关紧要的“闲笔”,实际上表现了朋友间的亲密无间、无所拘束。可见闲笔不闲,别有作用。介绍小船的文字也匠心独运,别开生面。

绍兴乌毡帽

贴切硬邦的绍兴乌毡帽,早在清朝就已盛行了,戴乌毡帽是绍兴当地劳动人民的一个鲜明标志。关于乌毡帽的来历,有一个传说:有一个猎人进山狩猎,追捕一只老虎至山洞,他把老虎打死,发现虎穴里有一块“毛毡”。原来,老虎把平时拖吃猪、羊和其他野兽后剩下的毛压垫在窝里,久而久之,磨压成像饼一样的毡子。这个猎人把它带回家洗干净,加工成盔甲模样,待干燥后往头上一戴,顿时感到暖和舒适,甚是喜爱。消息传开,大家纷纷仿制,便有了绍兴乌毡帽。

心香一瓣

乌毡帽对历史悠久的绍兴来讲,已经成为一种鲜明的标志与象征。乌毡帽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与鲁迅先生的作品是分不开的。乌毡帽在鲁迅先生笔下极具代表性,闰土的一顶小毡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阿Q也曾抵押自己的乌毡帽来赌钱。现在,年轻的一代已经不戴乌毡帽了,但是老一辈还留存着一顶贴切而硬邦的乌毡帽。看见乌毡帽,你的眼前总会浮现出一幅画:一位老头头顶乌毡帽,坐在船头,划过那绍兴的幽幽水巷……

绍兴乌干菜

清代,乌干菜曾是绍兴的八大贡品之一。民间外出做活的手艺人,喜欢在饭盒中放一点蒸过的乌干菜,据说这样,饭在大热天里也不容易馊。

乌干菜,咸中带点甜,确实很下饭。它还可以作为很多菜肴的辅料,可以清蒸、油焖,也可以煮汤,或用来烧鱼、炖鸡等。好的乌干菜,比如那种九头芥腌制的,看上去油光乌黑,做菜时,越蒸越乌,越蒸越软,越蒸越香。现在,我已记不得乌干菜是怎么腌制的了,只依稀记得每次在家门口晾晒干菜时,空气中都飘满了好闻的香味儿。

现在的乌干菜,虽然感觉并没有儿时的乌干菜那样好吃,但那份清香却始终萦绕心头。也许,在远离家乡的游子心中,乌干菜可能就是一种乡愁吧。

(节选自陈于晓《好吃不过乌干菜》,题目为编者加)

心香一瓣

绍兴乌干菜的色、香、味独具特色,在文人墨客笔下,乌干菜更是被描绘得令人垂涎三尺。作者列举了乌干菜的烹饪制作方法,写出了乌干菜随遇而安的百搭特性以及丰富的内涵。细细想来,乌干菜的背后凝结着绍兴人的智慧与节俭的美德。绍兴人也像乌干菜一样“越蒸越乌,越蒸越软,越蒸越香”,它体现了绍兴人的随和与纯朴,香味中充盈着对他乡游子的召唤。

水上戏台

那些临河而建的水上戏台,它们将自然之美与人的智慧结合得那么天衣无缝,如春天骤雨后的茶园,有着贴心贴肺的清雅。烟波浩渺的近水远山,那一座戏台就成了近景,在视线里聚焦。它们是真实中的幻景,是真正的“海市蜃楼”。它们有的正面立于水中,仅有一面傍岸,以减轻水流的冲击,也有的跨河而立,完全凌驾在河面上——四根柱子架在河的两岸,柱子间铺上台板供演戏,观众看不见台板,感觉上面人影摇荡,演绎出无限的风流,更像是一场轻梦。鉴湖上有座钟宴庙戏台,至今留存。这座戏台的台基均在水中,仅有左方的古柱靠近岸边。远远地,就能看见它伸展的挑角,如一只蝴蝶,在风中张大了翅膀,让人相信它的轻盈,永远不会在水面上沉没。无论水上,还是岸边,人们都可以同时欣赏同一出戏。

(节选自祝勇《水乡戏台》,题目为编者加)

心香一瓣

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文明传承,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文化风景,如旧书肆之于老北京,吊脚楼之于凤凰古城,作为绍兴的一道特色文化风景,戏台无疑让作家祝勇痴迷深深。绍兴这座城就是一座戏台、一个巨大的发声体,风吹过、雨打过、脚步走过,都会发出奇妙的声响。它收纳了自然的笙箫和历史的烟云,既性感,又立体。

酒 乡

古时,文人雅士饮酒之时,总会作诗来增添趣味。绍兴的黄酒就与王羲之有过一段美丽的邂逅。王羲之与好友在绍兴兰亭小溪边席地而坐,将酒杯放入溪中,酒杯随着水流,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得作诗一首。王羲之也因此写出了《兰亭序》。我曾去过兰亭,坐在地上,望着四周环绕的树木,感到颇有几分诗意。黄酒在寻常人家也是必不可少的。每到傍晚,人们把桌椅都搬出门,摆上几盘点心,邀上几位好友,端着酒碗,就着茴香豆,一抿一咽,大呼一声“爽”……

——浙江绍兴市柯桥区钱清镇中学 李佩楠

心香一瓣

此段文字介绍了绍兴的黄酒,用饮酒作诗引出王羲之和黄酒的故事。通过描写曲水流觞和普通百姓傍晚饮酒的场景,说明黄酒是雅俗共赏的。而王羲之与好友曲水流觞的故事,更能说明黄酒的历史悠久,是文人雅士聚会必不可少之物。你闻到黄酒那醇厚的香味了吗?

猜你喜欢

干菜毡帽乌篷船
冬天里的干菜面条
“没”干菜
乌篷船
多亏有顶毡帽
一碗干菜肉
毡帽将成“国家象征”?
乌篷船,一袭烟雨枕江南
乌篷船
滋味干菜
戴毡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