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乡年味

2019-04-01李阳

中国农资 2019年5期
关键词:兔儿爷祭灶年味

□ 李阳 摄

彩灯靓春 天下大同

腊月已至,年味渐浓。

在山西大同,至今为止还保留着的传统春节文化习俗,古都灯会就是“大同年”的品牌活动。每年的古都灯会都会在大同古城四面城墙及城墙内空间形成的长达10公里的展线上布展,届时,众多精心设计的大型灯组集中亮相,各类造型彩灯美轮美奂,吸引力全国各地游客在古城墙内欣赏各类彩灯。

每年的灯会都为观众们带来充满年味的视觉盛宴,成为“大同年”最亮丽的风景。

年味在心里

要说到家乡的年味,山西晋南过年蒸的枣馍是最有年味的,尤其母亲做的枣馍更是年味十足。枣馍种类各异,有枣花、枣山、枣高、小兔子、鱼、财篮等。

一般腊月二十八蒸枣馍。提前一天母亲就开始准备了,洗刷铁锅、蒸笼,晾干;用碱水洗枣、再用开水烫后备用。晚上发盆面,第二天一大早再把发好的面加上新面重新发两盆,母亲说这叫接面,接过的面蒸出的枣馍味道更香。面发好后,随后加适量的碱面、小苏打,再把面拿到案板上反复揉搓,然后切下一段,放在掌心,弄成面团,开始做枣馍。面团在母亲手里,一会揉搓成条,盘成圆形,一段一折,用刀挤、切,插上不大不小的枣点点缀成眼睛,一只可爱的小兔子就出现了;一会儿在弯曲处放上枣,一般是放9个枣,一个枣花馍就出来了;一会儿擀成圆片对折,刀切几下,用黑豆做眼睛,一条活灵活现的小鱼就来了,母亲说这叫“年年有余”。做的多的是枣高,一般分三层,上下是圆片,中间用圆形面夹上枣作支撑,在用小面花做装饰,一件看似“小工艺品”就成了,母亲一般都会给晚辈送枣高,寓意“步步高升”。最重要的是,母亲每年都要做一枣山,中间一个圆形花,周边用花瓣围着,这是要先祭祖的,然后一家人一起吃,这叫“团团圆圆”。母亲每年都要忙活一天,腰酸的都直不起来了,可是她脸上总是笑呵呵的,尤其看着从笼屉中蒸出的枣馍,红白相间,又白又暄,尝一口,母亲总会说:“嗯嗯,就是这个年味”,笑得就更开心了。

我在母亲跟前只能打个下手,揉揉面,也学着做一做。离家多年了,每年也学着母亲蒸一些枣馍,姐妹们都说做的很像母亲的,但总感觉少了些什么,或许跟母亲在一起感受到的年味更浓一些。年味不仅仅是吃出来的,更是发自内心的,在心里!

□张琴

老北京过年,一般从“腊八”就开始了,这腊八粥一喝,就意味年越来越近了,等家里大人把腊八蒜一泡,开始盼着蒜绿了,什么时候蒜绿了,那么大年三十就真的来了。

小时候的北京,最浓的年味儿就是胡同里家家户户朱漆大门上红火的对联,和门口挂着的红灯笼,大概还有要和家人一起走走看看的庙会。

庙会之所以流传下来,是因为商品交换让它慢慢变成了一种喜庆有趣的文娱活动,满足了民众的生活需求,并且老少皆宜。加上北京庙会一般会在春节等重大节日举行,人们就把前往庙会拜神祈福的习俗保留了下来。

如果你以为庙会只是看看花灯、听听京剧、尝尝小吃,那你就错了!学界称庙会为“中国人自己的狂欢节”,顾名思义,庙会有的是五光十色、灯火阑珊,其所具备的娱乐项目、文艺活动绝对是男女老少都欢喜的存在,当然也成为很多少男少女一见钟情、互定终身的场景。

小时候看见老爷爷用糖在板上描出一个大公鸡,觉得画糖画很不可思议,但又不舍得吃,那可是童年里最简单的味道。春节庙会就像一个文化摇篮,它本身充满着民俗韵味的同时,孕育承载着更多的民间工艺。

□炼晨

沂蒙山区新年祭祀

春节的热闹,在于全家上上下下的参与。辞旧迎新,为家里添置一些东西,给自己和家人买上新年礼物,以告慰一年的辛苦。一家人团团圆圆的聚在一起,吃吃喝喝、畅想未来。祝愿自己在新的一年里有更大的进步。在我的印象里,新年的忙乱和热闹全部集中在除夕那天。除夕那天是过年几天里任务最多、礼节最多,也是最有仪式感的一天。我的老家在山东临沂的山区,小的时候,除夕那天是一定要跟着大人回老家的,跟爷爷奶奶一辈的人欢聚在一起。那时候,我只是看大人们从早就开始忙碌,一直到零点的钟声敲响后,随着整个村庄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各大各户开始新年祭祀,这可能是山东独有的民间祭祀的场景,在一片热闹的祭祀过后,全家人聚在一起守夜,迎接新年的第一缕阳光。

新年祭祀很繁琐,从早上一睁眼就开始准备。首先家里的长辈需要挑选长得最肥的鸡和鸭子,宰杀、处理好后用热水焯断生,摆出一个漂亮的造型。然后拿出一个非常大的竹编篮,把准备好的鸡、鸭、大肉、炸丸子、鱼、果盘、酒水饮料等放进去。祭祀的时间非常讲究,要在中午12点之前全部完成。准备就绪后,长辈们提着竹篮子带着孩子就出发了,去往先人的墓地。虽说是去墓地,但是没有恐怖的气氛,因为新年的到来,祭奠先人也是沂蒙山区人民的传统习俗。长辈们会把食物都放在墓碑旁的台面上,把墓碑清扫干净,在墓碑前跟逝去的亲人们诉说一下今年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希望他们保佑我们顺顺利利,最后撒三杯酒,磕三个头,放一挂鞭炮,就算全部结束了。

沂蒙山区的年夜饭会安排在下午2点多钟,在贴完对联,吃完丰盛的年夜饭后,大家就都去休息一会,为零点的新年祭祀养足精神。当新年的钟声敲响后,各家各户在桌上摆上热腾腾的饺子、各种的肉和菜,在院子正当中烧一些纸钱,这是用来“祭灶神”的。在五六十年代的农村,吃饱饭是一个非常伟大的目标,所以迷信的人们寄希望于虚无缥缈的“灶神”,认为全家的温饱都是“灶神”带来的,所以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纸钱烧完,意味着桌子上的食物灶神都收到了,来年一定会保佑家里衣食无忧、顺顺当当。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从我还是个小孩子到现在我也有了孩子,年味越来越淡了。零零后的孩子更希望过年出去旅游,这些传统习俗也许不久以后就会全部被淡忘……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文化一定是需要与时俱进的,无论变成怎样,家人在哪里,爱就在哪里。

□郑晓

北京的年味

六畜兴旺,乡村兴 中国农民丰收节主题标识设计者中国农业出版社装帧设计中心主任胡金刚 画

忆不完的年味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转眼间年末已到,大街小巷都充满了浓浓的年味。相比于现在城市的繁华与喧嚣,过年期间的大街却异常冷清。所以,脑海中蔓延的是儿时馨香绵长的年味。

那时的岁月是贫瘠的,最盼望的总是过年。期盼和兄弟姐妹们聚在一起肆意打闹;期盼收到压岁钱;期盼那向往已久的新衣和一桌桌香喷喷的饭菜;期盼和小伙伴一起结伴看大秧歌、耍龙灯……

儿时的年味,如陈年老酒,醇香古朴、优雅自如。那时一进入腊月,就已嗅到年的味道。这时,母亲也开始了一年中最忙的时节,开始进行大扫除,准备过节要用的吃食。小孩子也都放假了,记得那时的冬天总是与雪相伴,即使外面的雪再大,也不怕冷,小伙伴们一起打雪仗,打着打着,浑身就暖和了。

时光匆匆如流水。年少时,总企盼长大,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儿时那份沉甸甸期盼再也找不到了。尤其成年之后,对于过年反而成了一种习惯、一种责任,没有了那时对过年的由衷渴望。儿时的年味,忆不完,更道不尽……

□ 童玲

兔儿爷的回忆

一提起年味,最先想起的就是感官上的刺激。过年闻到的烟花爆竹的味道,或是吃到家里人做的拿手菜,又或是看到灯笼、春联那些喜庆的红色,这些形成了我们感官上的年味。

在北京,过年的仪式感更加强烈,说起北京过年的特色,不得不说一下北京特有的兔儿爷。兔儿爷是老北京的传统玩具,在北京一些人家里,至今还保留着过年摆兔儿爷、拜兔儿爷的习俗,有护佑平安如意吉祥之意。兔儿爷造型可爱,穿甲骑虎,憨态中透着威武,如今兔儿爷已经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可近几年,兔儿爷已成了稀罕物。这些年除了春节期间在庙会上还能看到,其他时间也只能是在厂甸、后海以及少数商场的工艺店里还能偶见。

记得小时候,家里人会带我到后海,或者是琉璃厂这些民俗味比较重的地方,去买一对兔儿爷,再买上一串糖葫芦。买兔儿爷的时候我就在想,买哪一对好呢?因为通常手艺人会从小到大的,一溜儿都摆在货柜上。那个时候的我在货柜前,从大看到小,从小看到大,心里不断地在衡量,自己的这点压岁钱够买哪种尺寸的兔儿爷。通常会找一个中间尺寸的,不大不小的,请了一对,回去放在书桌上。它们的耳朵上有弹簧,就会一直在那摇啊摇的,特别可爱。

现在如果在平时想要买兔儿爷,就得去工艺美术商店,或是那些比较豪华的商场才买得到。如今的兔儿爷更像是一件工艺品,而我小时候的兔儿爷就是个玩意儿,是随手可以玩的一个玩具,所以对兔儿爷的印象也贯穿着我小时候每一年过年的回忆。现在我家的橱柜里,可能会放一套非常精美的工艺品,但是旁边还有一对非常可爱的兔儿爷。

□ 张艳潇

儿时的年

小时候,再没有比过年更值得期待的了,也再没有比孩子们更期待过年的了。

我的生日是腊月底,所以我小时候要比其他孩子更加盼望着过年。一进腊月,便开始掰着指头数日子。那时的春节仿佛一个距离不断拉长的目的地,离得越近,越觉得遥远,每一天都度日如年。

在我小时候,腊月初八是没有喝腊八粥的习俗的,不知道是不是贫穷简化了过年的程序。不过,腊八到了,过年也就不远了。就像是跑步到了最后一圈,正式进入了过年的冲刺阶段。

腊八过了,便是祭灶。祭灶要吃祭灶糖,一包里面大约有10根,一根根呈乳白色,又稍有泛黄,上面沾满了一层白芝麻,看着都觉得甜。祭灶糖确实很甜,又酥又脆的糖化在嘴里面,甜的眼睛都要眯起来了。大人们往往吃半根就不吃了,说腻,剩下的全给了孩子们。祭灶糖不但甜,黏度还很高。据说是为了糊住灶王爷嘴,免得上天瞎汇报。不过,糊没糊住灶王爷的嘴我不知道,可苦了小时候正要换牙的我,想吃却又不敢吃,就怕一不小心把牙给黏下来。

过了祭灶,日子过得就相对快了些。因为学校一般都已经放假,小孩子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一玩就是一天。白天蹿腾了一天,晚上也得趁着热乎劲再闹腾会。那时候的夜比现在要黑,伸手不见五指的黑。一到晚上,大人们便会燃起一堆篝火,围着火唠着在外一年的所见所闻,火光映在人脸上,显得红彤彤的。孩子们便趁着夜的神秘,在篝火的外围捉迷藏,有调皮的会偷偷往火里面丢个鞭炮,换来的便是大人的几声训斥。

夜逐渐深了,火也小了,孩子们早已经玩累,栖在大人的怀里面昏昏欲睡。不知道谁第一个打头,人群开始慢慢地散了,夜重归黑暗与宁静,隐约会有几声犬吠,宣告着一天的结束。年,又近了一天。年谣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这一天是我的生日,也是我最期待的一天。当时孩子生日,父母象征性地给一些零花钱,煮几个鸡蛋便算是过了。但我不一样,这一天我的父母会将铁焊的灶台搬出来,烧上满满一大锅热油,把备好的鸡鸭鱼肉、丸子麻花挨个炸出来。就这样,我的生日在满足了简单的口腹之欲后幸福地度过,丝毫没有认识到,即使这天不是生日,也能享有同样的待遇。

终于到了大年三十,父母会在午后拌好了饺子馅,晌好了面,开始过年的第一项任务:包饺子。这时候的我是很积极的,尽可能地加快进度,因为饺子包好了,第一笔压岁钱也便有了着落。

当房顶飘起了炊烟,孩子们便端上刚出锅的饺子上路了。饺子是要送给家族中的长辈的,长辈们接过饺子便会从口袋里掏出压岁钱。大点的会推脱一下,说:“我都这么大了,不能要压岁钱了。”小的便没有什么顾忌,接了压岁钱就跑,赶着去下一家。

除夕当晚,我们虽然没有守夜的习俗,但一般也比较晚睡。大人和小孩都聚在一起,进行着各自的娱乐项目。到了零点,外面的鞭炮声便响了起来,一簇簇烟花冉冉升起,将夜空映得璀璨异常。

过了除夕,每一天都是经过了规划的。父母心中都早早排好了行程表,每天按着计划去走亲戚。这时候,时间的步调感觉走得很快,一转眼就过去了。

□ 焦自宣

临近年关,广西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观音乡杨梅村第二届梅山文化节暨高龙庙会隆重举行。当地村民家家户户齐上阵,瑶族同胞载歌载舞祈万福。

猜你喜欢

兔儿爷祭灶年味
宜帮菜的年味召唤
祭灶节
———二十三,糖瓜粘
祭灶节——二十三,糖瓜粘
馒头里的年味
海坛年味
山陕:追溯黄土地上的年味
别拿兔儿爷不当神仙
别拿兔儿爷不当神仙
可爱的兔儿爷
关东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