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花钱”的老人更健康
2019-03-31谭珊珊
谭珊珊
61岁的孙大妈原是事业单位的正高职,为了照看外孙,55岁提前退休。除了照看孩子,余大妈有暇就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她们的合唱团像模像样,按时排练演出,很快小有名气,从所在城市一直唱到了北京。虽然都是老年人,大部分费用是自己掏,但她们像上班一样,按时出勤,兴致勃勃。前不久,合唱团还组织去欧洲旅游,每人都花了一万多元,大家遍赏欧陆风情,心里十分高兴。
如今,像孙大妈这样心态好、比较潇洒的老年人不在少数。2018年8月,上海陆家嘴出现了一条“老上海风情街”:黄包车、老店铺、船码头,俨然是老上海的模样。从网上获得信息以后,成群结队的“旗袍阿姨”和大叔纷纷前往,成为带火老上海风情街的主力,这些人追逐“网红”的劲头不比年轻人差多少,她们被称为“新老人”。
在上海市户籍人口中,老人的比例达到33.2%,是不折不扣的老龄化城市。2018年上半年,上海人均消费支出为21321元,其中老人消费占30%左右,是国内人均消费支出最多的地方。权威数据显示,上海的人均预期寿命达83.18岁,居全国第一位。民政部门2018年国庆节前统计,上海现有百岁老人2281位,也是我国长寿人口比例最多的地区之一。
心理专家指出,“能挣会花”人长寿。这些新老人心理状态依然年轻,愿意付出更多的精神文化消费;享受型消费渐渐成为一种潮流。美国心理学家经过20年的研究,发现决定长寿的主因是“乐观、生活有目标”。在所有的长寿因素中,心态往往是第一位的。
近年,我国有一大批“新老人”崛起,他们虽然已到了60—75岁的年龄,但无论从生理上还是从心理上看,都不能算作传统意义的老年人。他们大都积蓄半生,拥有一定财富以及较开放的心态,总是显示出比实际年龄年轻的状貌,仍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常常是退而不休。北京曾公布了对老年家庭的一组调查数据,北京老年家庭年消费额639.6亿元,且每年以7.7%的速度增长。老年人口的消费额占全市居民消费总额的15%左右,这个数据与中青年的消费水平不相上下。花钱买健康、买舒适、买享受、买方便,正成为很多北京银发一族的追求。
新老人心有阳光,崇尚自由,追求舒适,对休闲娱乐、兴趣爱好保持着旺盛的热情。他们保持着好奇心,比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像年轻时一样,乐于参与健身、美容、约会、美食、创业和旅游等活动。他们的崛起,打破了传统意义老年人的刻板印象,对过去的老年观念造成巨大冲击。
观察发现,随着经济的独立、时间的富余,新老人越来越多地考虑如何让自己生活得更快乐、更充实。他们的视野不再局限于家庭,转而开始关注自己,开始补偿以前很少顾及的自我。从心理角度来说,这可谓是个精神进步。这点在大城市特别明显。哈尔滨有个今年整100岁的书法家张荫梓,他自费订阅了《哈尔滨日报》等六七种报刊,每个月花在笔墨纸张及装裱上的钱至少几百元,每天早晚抽时间看书报、练书法,陶然自乐,状态非常好。
专家指出,在人生的下半场,老年人应该学会享受生活,活出自我,应该会花钱、花对钱,享受健康快乐。在以下幾方面应该舍得投资:
一是兴趣投资。老来花钱发展兴趣、爱好,是提高生活水平、愉悦身心的好办法。很多老人报名进入老年大学,学习书法、绘画、交谊舞、写作……有的老人为了学摄影、钓鱼,动用几万甚至几十万资金购买摄影器材和钓竿。
二是旅游投资。调查发现,平素旅游组团,都是中老年人居多,上班族也许有钱但没时间,有钱且有闲的只有退休老人。老人完全可以结合健康状况、资金状况,制定适合的旅行方案出游。旅游不仅锻炼身体,还能开阔视野,增加见识,有益身心健康。
三是健康营养投资。老人购买食品时要考虑营养搭配,肉蛋、蔬菜、水果、牛奶等都不能缺。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每天应吃八种以上的蔬菜和水果,尽可能从日常饮食中摄取营养;需要理性对待保健品,要远离“免费赠送”之类的广告产品,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声称包治百病的保健品往往什么病都不治。老年人应该一年一次体检,身体较差的要按照医生嘱咐增加体检次数。
做到以上几点,似乎不难,但也有好多老年人做不到。因为现在这一代老人基本与共和国同龄,经历过“三年困难时期”的大饥荒、此后的物资匮乏“凭票供应”以及“文革”的折腾,过惯了苦日子,养成了近于吝啬、十分节俭的习惯。如今拿着退休金不用上班了,有一定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但他们的特殊经历,以及随着老龄化带来的焦虑,使其内心深处内心存在不安全感和忧虑感。他们省吃俭用,几乎把所有的精力和收入都倾注在儿孙身上,希望儿孙不再重复自己经历的苦日子,他们很少考虑自己,甚至可以说不会“享福”了。
专家指出,舍不得花钱、“抠门”,属于一种囤积心理。囤积心理源于直接或间接的匮乏体验。囤积心理与乱花钱一样有碍身心健康。“抠门”不仅降低生活质量,甚至还会影响寿命!
首先,“抠门”降低了老人幸福感。在某些“节俭”的老人看来,花钱发展兴趣爱好、外出旅游等等,都是乱花钱、浪费钱。他们极力压抑自己的欲望,心中总是有“困难时期”郁结的阴影,更是难以纾解由此产生的不良情绪,甚至平素同学聚会都因怕花钱不敢去。专家指出,心中总是郁结阴影的人,很难健康长寿。美国哈佛大学一项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与老年人的健康指数及幸福指数密切相关。
“抠门”还易导致营养失衡。“抠门”的老人经常为了省钱购买廉价食品、单一食品,或处理的食品,这样的购买方式往往难以满足身体对食物多样性的需求。很多老年人都存在牛奶、水果、肉类、坚果等摄入不足的问题。而舍不得扔掉的过期食品、剩菜,有可能导致细菌感染,引发肠胃疾病的风险;有的剩菜还可能滋生致癌物亚硝铵。
有病不及时就医,“小病忍着,大病才看,”也在不少老人中存在。尤其农村老人常常会对骨关节病、消化道疾病等一拖再拖;对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也是如此,最后到了难以控制的地步,因而严重影响了自身寿命。
专家提醒:对于涉及健康长寿的钱,该花的一定要花。有句话带有哲理意味:“有健康叫资产,没健康叫遗产”。
说到健康投资,不得不说说极少数老人乱花钱、爱买保健品问题。不少老人误把保健品当做长寿的灵丹妙药,每年花在各种保健品上的钱都过万,甚至几十万。他们经常去参加各种“免费体验”,然后,买回来一堆“保健品”。其实这些“保健品”大都是夸大其词,没有什么效用的食品。老人的防范意识相对较弱,容易上当受骗。专家提醒,老人购买保健品一定要保存好收据、发票等,并与家人及时沟通,以确保自身权益不受侵害或少受侵害。
最后还应该说的是,有极少数老人大把花钱去赌博、找小姐,这是一种道德的堕落。不仅无益身心健康,还触犯治安管理条例,一旦被抓就会颜面尽失。
编辑/谭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