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及其践行

2019-03-30王雯

好日子(下旬) 2019年8期
关键词:和谐构建新时代

【摘 要】党的十八大提出以三个倡导、24个字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上,和谐作为第四个关键词,明确了国家在五位一体总布局的社会和环境层面的要求。笔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来介绍“和谐”:和谐的内涵是什么;倡导和谐价值观的原因及意义,为什么把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内容;如何培育和践行和谐的价值观。

【关键词】新时代;和谐;和谐价值观;构建

一、“和谐”的内涵

有人说,和谐从字面上看,偏旁分别是禾字旁、言字旁,代表的是禾苗与言论,和右半部分一起,表明人人都有饭吃,人人皆可说话的意思。这表达了我们中国人朴素的丰衣足食和言论自由的社会理想。

我国古代历史上就有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

据《国语》的鄭语篇记载,西周末年史伯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意思是说和谐才是创造事物的根本原则,完全相同是不能连续不断并且永远长有的,只有把许多不同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而使它们得到平衡和成长,这叫做和谐。这表明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了事物发展,是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理念。《荀子》记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指的是事物各自得到了阴阳形成的和气而产生,各自得到了风雨的滋养而成长,表明中华文明历来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

西方国家对和谐的理解,比我们稍微晚一点。

毕达哥拉斯学派是最早将和谐用于美学观点的学派,1他们提出了著名的黄金分割理论。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也主张美在和谐,他沿用了毕达哥拉斯的和谐概念,然而又赋予它以新的内容。他认为和谐虽然是美的重要特征,但不是造成美的根源,美的根源在于事物内部的对立面斗争的结果,即侧重变动和发展,强调动态的美。

16世纪初的空想社会主义鼻祖托马斯·莫尔出版《乌托邦》一书,在这本书里边他第一次提出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给我们描述了一个没有人剥削人、没有人压迫人的这样一种美好的社会。

到了18世纪,作为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来源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三大代表人物,圣西门、傅里叶、欧文,圣西门幻想建立一种理性和永恒正义的王国,他把这一种理想和永恒主义的王国叫做“实业制度”2,来保证一切人最大限度的自由和安宁,也就是社会处于一种高度的和谐之中;傅立叶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矛盾和恶果,通过大量的事实和理论上的论证,希望用建立一种新的和谐制度来替代资本主义制度;而欧文,不仅是理论家还是实践家,他曾经于19世纪初期在美国的印地安纳州建立了“新和谐公社”来试验、实践他的理想方案。可见和谐在空想社会主义者和最早的社会主义思想探索中的历史地位。

而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说,“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由此可见,这样的社会,就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到了现代,《现代汉语词典》对和谐的解释是配合的适当,和睦协调。“和谐”即和睦协调,是社会价值目标,其实质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实现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乃至整个世界都和谐共生,各种矛盾处在可控范围内。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中国进入新时代: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是和谐;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是和谐;“两山论”是和谐,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上,充分体现了和谐的世界性。它还有很多其它的表现形式,需要我们不断去实践。

总之,我们在理解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时,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谐是我们人类共同追求的一种价值,它反映的是事物之间的协调、和顺、平衡秩序的这样一种状态,但它不是完美的,也包含着斗争和妥协,矛盾相互对立的方面各自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我们应用积极作为的态度,把构建和谐作为长期的奋斗目标。

二、倡导和谐价值观的原因和意义

(一)和谐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中国共产党一贯诉求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它贯穿于个人修为、国家治理、社会建构等各个层面。孔子说:“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子的《道德经》里有“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论断,以及墨子的“兼相爱、爱无差”,无一不体现了爱人爱己,逍遥自在、和谐美好的理想社会,让人觉得幸福其实很简单!

在近代追求民族独立和解放中,康有为的《大同书》、梁启超的《新民说》和孙中山先生提倡的“三民主义”和“天下为公”的思想,也是对建立和谐美好社会的理想和追求。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在论证十大关系、在论述社会矛盾问题的著作之中,明确提出了如何解决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关系、各种矛盾,建立生动活泼又民主和谐的政治局面,目的在于建立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也提出过一系列重要的判断,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卫生、教育全面发展、协调发展,要做到多方面的综合平衡,决不能搞单打一,这些重要思想也包含着和谐的理念。

十三届四中全会之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特别强调,社会主义是一个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我们不仅仅要抓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还要抓政治文明建设;我们要建立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除了经济更加发展之外,还要实现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之后我们党也提出来,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得这样一种局面。

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之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围绕着社会建设,围绕着促进社会和谐,在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善、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可以说整体突出了我们中国共产党关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更加和谐的这一个方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重申了和谐作为一个价值目标的重要意义,将倡导和谐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特别强调要高度关注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实现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而且把社会和谐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目标。

从古代的诸子百家,到近代的仁人志士,再到当代的党的领导集体,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社会历史问题,但他们思想体系中始终有一个不变的主题,就是崇尚和谐这一价值取向。

(二)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和谐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地位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問题的决定》指出,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自古以来,和谐就是人民的期盼,构建和谐社会也是治国理政的基本目标,把和谐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即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本质要求。

(三)和谐意义所在

1.“和谐”是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需要

“五位一体总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新发展理念,这些治国理政的大方略无一不体现着和谐的理念,国家和党用这一理念贯穿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大国协调合作,同周边国家发展睦邻友好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和谐能使整个社会风清气正。现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用和谐互助的社会风尚来处理利益关系和各种矛盾。

3.“和谐”还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需要

家和万事兴,和气才能生财,和顺才能长寿,人和百业旺。在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的今天,人的发展和需要已被放在更高的位置上,和谐,才是解决人发展需要矛盾的最好路径。

我们都崇尚和谐,但是一个国家要和谐是很不容易的,我们感到现在社会还有许多不和谐的方面,一些人身心不和,行为乖张;道德滑坡,诚信缺失;有的地方环境恶化,贫富差距、城乡差距还一定范围内存在。

三、构建“和谐”价值理念的举措

尽管还存在以上一些问题,但善于纠察和自我改进是我们党一贯优良传统。今天,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存在意识形态领域形式依然复杂、价值诉求多元、利益纷争突出、矛盾冲突多发等影响社会和谐的问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任重而道远。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方面:

1.我们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和谐智慧。用讲仁爱、尚和合、求大同的优秀价值观念,来处理身心关系、人人关系、族群等社会关系。

2.遵循价值建设的一般规律,切实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实践中感知、领悟、践行,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3.将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结合起来。大力提倡道德建设,大力宣扬爱国主义教育,从社国家、社会稳定,也就是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上下功夫。

社会主义的和谐观大致包含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整个世界的和谐。具体来说:

在人与自我的和谐上,要保持平和、平淡的心态,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先修身,才能实现修齐治平的理想抱负。

在人与人的和谐上,“礼之用,和为贵”。我认为要修德向善,遵纪守法,换位思考,求同存异,常怀感恩之心,做好自己、影响他人,服务社会,从而创造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

在人与社会的和谐方面,要集中体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生态局面。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上,“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我们要用关爱生命的理念,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反对为了发展经济“竭泽而渔”地向自然索取,从不用或少用塑料袋、从垃圾分类这些小事做起,将践行环保理念成为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

在整个世界的和谐上,这是中国对外和谐理念的主张。“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我们应以开放的态度包容差异,以对话的方式解决冲突,以合作的方式谋求共赢。

国家和则强,社会和则安,自然和则美,生命和则康。近代以来,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关注社会和谐问题,也从来没有如此接近世界舞台中央。习总书记说,推动国家发展,核心价值观是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我们构建和谐国家,全民都要参与进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https://baike.so.com/doc/6036320-6249326.html 毕达哥拉斯学派,360百科

[2]王广.追寻正义:西方政治哲学的运思路径[J].天府新论,2007,(10)

[3]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51

作者简介:

王雯(1984-),汉族,河南范县人,硕士,讲师,濮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和谐构建新时代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实证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