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界有限艺无疆

2019-03-30孔江

演艺科技 2019年10期
关键词:媒体技术

孔江

【摘要】通过《母陀罗》和《关系》两部作品展开对实验演出《界》中舞蹈身体、视觉景观和媒介技术的理解。

【关键词】任冬生导师工作坊;《界》;舞蹈身体;视觉景观;媒体技术

文章编号:10.3969/j.issn.1674-8239.2019.10.014

实验演出《界》是任冬生以研究生导师的身份在北京舞蹈学院开展的专题项目研究,该项目旨在探讨视觉艺术与舞蹈创作之间的关系。以“界”为名,是为了探索舞台上舞蹈身体、视觉景观和媒介技术之间的“界限”,也是以谐音“借”的涵义,“借鉴”不同的技术手段,在舞蹈本体上进行一次创新的实验。

随着媒介技术的兴起,“舞蹈是纯粹的肢体艺术”这一传统观念似乎不再牢靠,越来越多的编导与舞者将舞蹈的载体不断延伸,寻求崭新的表达方式。这也正是在《界》的创作中所追求的方向——通过技术联动视觉和舞蹈,构造舞台上的整体视觉景观。在这样的创作语境中,主创人员关于“界”的态度就变得有些模糊,寻找,打破,还是利用?这些问题都需要在《界》的技术表达中寻找答案。

在《界》中引入了两种较新的技术手段,一种是Black track实时影像追踪系统,让影像附着在舞者的身体上并能够在现场跟随舞者身体的轨迹发生变化;另一种则是OPEN POSE技术,是基于神经网络框架与深度学习的现场实时互动图像处理工具。主创人员试图通过这两种手段让真实的人与虚拟的数字化影像产生某种关联,在一个不真实的空间中,建立舞蹈与影像之间的关系,同各部门一起构造舞台整体视觉,让动作轨迹和舞蹈内涵变得清晰、可视。

在演出中,刘岩创作的《母陀螺》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哲学意味,是基于佛教手印创作的舞蹈作品,主创人员试图通过实时的影像互动与刘岩的手舞一起创造一个“不取于相、如不动”的开阔世界。为了实现这一效果,使用了光子芯片透明屏这一新型的投影介质,可以在上面投影成像,同时又可以清晰地看到舞者刘岩现场的舞蹈动作,盒子构成的墙,因为透明看上去存在又不存在。附着上影像之后,这个墙的概念更像是外部世界与内心世界的一层隔膜。手部的动作被藏在盒子中的工业摄像头进行图像捕获,实时传送给放置在侧台的动作捕捉主机;通过动作捕捉主机解算舞者骨骼位置信息并通过光纤传输给控制室的视频总控主机;视频总控主机各程序接收骨骼位置信号,再发送给Unity3D图像引擎,由此可以实时随着刘岩的手印舞蹈运动生成各种通过算法写出的奇妙景象。

欧阳吉芮和李岩创作的《关系》中探讨两个人的相互情感变化,当影子通过编程手段,能够自己跳舞,自己运动,影子的形态变化变成了内心情感的变化,可能是现实中男女的情感变化,也可能是人与数字之间的博弈,貌似是玩笑,实际充满危机,每时每刻充满着数字网络中被控制的危机感。在这个节目中通过事先悬挂的覆盖整个舞台的9个红外摄像头,两位舞者身上通过两个Beacon,6个追踪点定位,将人体运动轨迹数据实时地传送给控制室的Disguise服務器,由此实现动态捕捉定位,再由服务器将运算后的影像数据传输给工程投影机,并指导影像可以实时地覆盖舞者身体。随着舞者的表演变化与创新的灯光手段所制造的舞者影子的不断变化,其身上影像也随之发生变化。利用影像跟踪技术,影像扩充了影子的意义。影像跟踪舞者身体的轨迹,产生了数字化的影子,揭示这种数字化对于现实生活的影响无处不在,而两种“影”的交织使舞蹈动作的内涵变得可视化。

在创作过程中发现,传统的经验已无法满足这个项目的创作,创作人员不断地推翻既有经验,寻找新的表达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发现“界”并不是限制创作的藩篱,相反,在不同艺术门类相互协作,不同部门让渡空间,不同语言沟通了解之后,“界”成为了被注视的主题,关于“界”探索,成为了一件充满趣味的事情。有专家在演出后评论道:“界有限定,而人心的界却无限定。”或许舞台艺术在未来的创作上,传统艺术门类之间的美学分野变得不那么重要,更多难以定义的作品会纷纷涌现。

回归到那个问题——舞蹈身体、视觉景观和媒介技术,这三者边界在哪里?现在还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或许随着技术越来越成熟,这个问题的答案也会越来越模糊,甚至于这个问题也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彼时,舞台上的景观当会更加丰富与动人。

(剧照摄影:高天)

(编辑:常靖雨)

猜你喜欢

媒体技术
数学教学感悟
现代媒体环境下高校体育教学微信公众平台构建的研究
浅谈数字媒体技术的优势应用以及发展前景
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中应用的研究
关于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思考
创新情境构建体验性语文新课堂
媒体技术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趋势探索
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中应用的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
激趣创新拓视野,恰用媒体助教学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