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岗位情景化的学习领域
2019-03-30刘国柱
刘国柱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职工业机器人專业教学现状分析入手,通过调研工业机器人专业岗位能力、明确专业课程建设的目标,研究本专业工作过程导向学习领域的建设方法,构建基于岗位情景化的学习领域专业课程总体框架,最终形成“学做一体,课岗融通”的岗位情境化专业教学课程方案。
【关键词】工业机器人专业 教学现状 岗位情景化 学习领域
【中图分类号】F713.5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6-0230-02
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计划的提出,现代制造业朝着集成化、高效能、智慧加工、清洁制造方向发展,机器人和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是提升制造业水平的关键。机器人不仅将人从复杂、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也使得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因此其应用越来越广泛。不断增加的工业机器人使用量也使得机器人编程与操作、设备维护、机器人服务等一线岗位人才缺口越来越大。中职学校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开设比较少,面向中职层次的机器人专业课程几乎空白。没有健全的机器人专业课程就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规格,所以建设适合中职校的工业机器人专业的课程体系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中职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现状
1.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定位不兼容
工业机器人人才主要以高职和本科院校培养为主,他们大都是机械自动化、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主要定位机器人设计、高级应用培养层次。而中职学校开设的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定位上基本还处于起步摸索阶段,没有很好的经验可参考,存在人才培养定位不明、教学目标模糊、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各课程知识与职业能力衔接不畅等问题。
2.机器人专业课程建设不健全
目前,开设的工业机器人专业的中职学校较少,且没有统一的课程建设标准,并且教材上一般沿用高职教材,由于课程内容体系繁杂,学生认知基础薄弱等因素,不适合中职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习惯。与现有设备配套的教学信息化、立体化教材又十分匮乏,急需开发适合中职学生学习的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
3.专业实践教学不能精准对接企业实际岗位
由于工业机器人专业缺乏系统化、专门化的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课程体系也存在很多问题,致使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专业实践课程衔接不畅,学生专业知识掌握较差,技能水平处于较低阶段,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专业建设时间比较短,校外实训基地较少,跟岗、顶岗等开展较少,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与企业岗位技能需求缺少衔接,学生毕业后到企业需要重新培训,并且职业发展后劲不足。
二、应对措施
1.分析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岗位能力,明确专业课程建设的目标
根据我校工业机器人专业与本地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企业调研,通过调研确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及毕业生主要的就业岗位,总结和梳理了机器人岗位的工作任务及其职业能力,具体岗位与职业能力需求,以此作为课程建设的目标。
2.研究本专业工作过程导向学习领域的建设方法
工业机器人岗位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是从相关的职业岗位行动体系中的全部职业“行动领域”导出相关的“行动领域”,再通过适合教学的“岗位情境”使之具体化,这一过程简述为“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岗位情境”。其基本程序为:第一,展开社会调研,召开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分析岗位群各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确定专业行动领域;第二,将专业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第三,以岗位现场为依据,设计岗位情境和教学实施环节,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第四,进行教学设计。
3.构建基于岗位情景化的学习领域专业课程总体框架
在机器人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经过对岗位工作过程分析,得到机器人岗位的行动领域与学习领域,并用模块化的方法对机器人专业的专业课程内容进行重构,根据在学校技能学习的不同阶段和企业实习的岗位情况,对各模块进行分段处理,构建岗位任务情景化的学习领域专业课程总体框架。
4.形成“学做一体,课岗融通”的岗位情境化专业教学课程方案
通过研究如何采用专业课程学习领域理论与技能教学、校企共建双导师队伍、完善校企双向多元评价法、搭建完善机器人校内外实训基地等做法来具体实施专业理论与技能实训教学,实现学生岗位能力分段递进、专业素养进阶提升的教学目标。
三、结语
经过实践发现,岗位情景化教学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满足学生对岗位技能提升的现实需求,学习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成长规律,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了企业的认可,岗位技能水平明显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卫民等.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2).
[2]苗玲玉.刍议将机器人引入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山西青年,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