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3W”视角的解题教学初探

2019-03-30吴韩兴

新课程·中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高考解题数学

吴韩兴

摘 要:以一道上海高考解析几何试题为例,基于“3W(What、How、Why)”的视角,通过探析解法源头,层层剖析问题本源,反思“一题多解”“解题规律”等途径,阐述了如何在解题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如何让解题思路变得更自然,更合乎情理。

关键词:解题;高考;数学

一、解题研究分析

数学大师波利亚曾说:“中学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解题的训练”。关于解题教学,我们一直在研究,且没有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但无论哪种模式,对解法和解题后的反思的研究都是必然的,只是侧重点不同。

纵观各类试题解法研究,一题多解是最受欢迎的,研究者往往呈现各种不同的解法,但这并不意味着解法越多越好。解法要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符合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那些过多重视技巧的解法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作用不大,为减轻学生负担,我们尽量少讲或不讲。那些具有普适性的一题多解,可以有效地沟通各知识之间的联系,巩固所学知识;同时优化整合学生思维,突破常规,实现创新。笔者认为,一题多解可作为解题反思的一部分。针对给出的自然解法进行反思,反思解法是否可以简化,得到更简洁的解法;反思是否还有其他的自然途径,进而得到创新性解法。解题教学是思维的体操,教会学生如何思考是解题教学的目的所在,所以关于解法研究,我们重点要关注解法的自然性和合理性,教会学生如何解题。

关于解题反思,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解题后反思已成为一种常态,但问题是很多教师不知道反思什么,或者说不知道如何反思。很多解题反思流于形式,不够深刻,大多是泛泛的解题心得反思,缺乏对解题过程或是题目本身深度的思考,反思效果不明显。基于“3W”(What、How、Why)视角的解题反思,是行之有效且具有操作性的一条研究途径。“What”是对问题的分析,“How”是对问题的解答,而“Why”是解题反思中最易忽视也最重要的一步,是对问题解答原因的剖析,是对解题思路的厘清,更是问题本质的探源,简言之就是为何这样解问题。解题教学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可以让解题思路变得更自然,更合乎情理。

解题后,能反思的点很多,如对解题过程进行反思,看哪些地方过于繁琐,是否可以进行优化,查找出不足之处,追求简洁完美的解法;对题目条件进行反思,看能否对解法进行多角度思考、联想,探索更多的解题思路;反思解题过程中得到的某些结论,发现一般规律,借助题型归纳通用方法,得到相应结论,提升至理论高度;深入分析题目特点,探求不变的性质,掌握其本质,将题目进行推广,得到一类变式题目,等等。反思不求多,但求深刻。“让解法更自然,让反思更深刻”,这就是基于“3W”视角下的解题教学的核心。

二、解题研究范例

下面笔者就以一道试题作为解题研究的范例,供读者交流、研究。

1.试题呈现

题目:已知椭圆x2+2y2=1,过原点的两条直线l1和l2分别与椭圆交于A、B和C、D四点,记得到的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为S。

(1)设A(x1,y1),C(x2,y2),用A、C的坐标表示点C到直线l1的距离,并证明S=2x1y2-x2y1。

(2)设l1与l2的斜率之积为- ,求面积S的值。

本题是2015年上海市高考理科第21题,本题并不是很难,但是非常典型,我们的课堂就需要这样难度适中的题目,挖掘试题的背景、深度与广度等,有利于我们理解解析几何的本质。

2.探析解法源头

关于试题的解法研究我们都是力图寻找最合理、最自然的解题过程,这样的解题过程有益于学生理解为何这样解,学生一旦找到思维的源头,便能沿着源头顺流而下,进而得到问题的最自然解法以及对问题本质的挖掘。限于篇幅,为说明问题,本文仅选择第(2)问进行研究。

分析:l1与l2的斜率之积为- ,也就是 · =- ,即x1x2+2y1y2=0,而我们要求的是面积,也就是2x1y2-x2y1。

式子中有4个变量,它们是否还有其他的关系呢?学生不难发现,这4个变量都和椭圆有關系,点都在椭圆上,所以有x12+2y12=1和x22+2y22=1。于是问题可整理为:

已知实数x1、y1、x2、y2满足x12+2y12=1,①x22+2y22=1,②x1x2+2y1y2=0,③求2x1y2-x2y1的值。

这样我们用坐标把原问题转化为了纯代数的计算。虽过程复杂,但是思维清晰,自然。

那么接下来就是如何解这个代数问题。我们观察条件和结论,条件中都带有平方,且目标结论中带有绝对值。所以我们可以尝试把结论进行平方,拉近和条件之间的距离。

平方得(2x1y2-x2y1)2=4(x12y22+x22y12-2x1y2x2y1)。

对比已知条件,若①×②可以出现x12y22和x22y12的结构,不妨按这个想法试试看。

①×②得x12x22+2x12y22+2y12x22+4y12y22=1,

所以x12y22+y12x22= (1-x12x22-4y12y22)。

所以(2x1y2-x2y1)2=4(x12y22+x22y12-2x1y2x2y1)

=4 (1-x12x22-4y12y22)-2x1y2x2y1

算到这里,我们发现后面三个式子可以应用完全平方公式:

4 (1-x12x22-4y12y22)-2x1y2x2y1

=2[1-(x12x22+4y12y22+4x1y2x2y1)]

=2[1-(x1x2+2y1y2)2]

这里计算就很明显了,可直接利用③式,得:(2x1y2-x2y1)2=2,所以S=2x1y2-x2y1= 。

这样的解题过程是不是很自然呢?整个解题过程一直在“What、How、Why”中循环往复,并将重心放在了“Why”上面。这才应该是教师要教给学生的思维过程,即学生不仅知道怎么做,更要关注为何这样做。教师引导学生对解题步骤进行合情、合理的说明,充分暴露思考的过程,教给学生遇到解题障碍时应该怎样想,让学生学会思考。

3.寻找解题反思点

前文我们提到的几种反思路径,不是每道题目都有同样的反思路径,不同的题目反思的点不同,我们要善于观察题目的特点和自然解法的过程,从中找到反思点。对于本题笔者的反思点有两个:一题多解和解题规律。

(1)反思点:一题多解

对于一题多解的研究,应该是大多数题目都具备的,可以从自然解法的优化中寻找更简洁的方法;或是从不同的解题知识源入手,得到不同的创新解法。

观察本题属动态题,动态过程的起因是直线,所得答案又是一个定值,所以我们用两条动直线的斜率来表示上述解法中的x1、y1、x2、y2应该是可以的,于是有了下面的解法。

另解1:设直线l1的方程为y=kx,则l2的方程为y=- x,A(x1,y1),C(x2,y2)。

由y=kxx2+2y2=1得x12= ,y12= ,同理可得x22= ,y22= 。

因为x1x2+2y1y2=0,所以(2x1y2-x2y1)2=4(x12y22+x22y12-2x1y2x2y1)

=4(x12y22+x22y12+x12x22)=4 + +

=4 =2。

所以S=2x1y2-x2y1= 。

一题多解有个作用就是简化,我们观察上面两种解法都有4个变量,虽另解1中用直线的斜率替换了,但是解题过程中4个变量还是参与了运算,那么我们从简洁这点出发,能不能简化上述解法呢?观察题目,我们还有一个条件没有用上,两条直线均过原点,所以可以利用直线方程转化同一点的横纵坐标,得到新的解法。

另解2:设直线l1的方程为y=kx,则l2的方程为y=- x,A(x1,y1),C(x2,y2)。

由y=kxx2+2y2=1得x12= ,同理可得x22= ,得

S=2x1y2-x2y1=2 +x2·kx1= ·x1x2= =

(2)反思点:解题规律

题目解法求解完毕之后,我们再次观察条件和结论,已知两直线的斜率乘积- ,最后求得的面积是一个定值,那么我们肯定会有这样的想法,这个定值会不会和两直线的斜率乘积- 有什么样的关系,如果两直线的斜率乘积为其他值,这个面积又会是什么情况呢?笔者根据这个想法做了下面的探索:

设k1·k2=α,得到S=2x1y2-x2y1= ,我们观察,只有α取- 时,这个式子才能是定值。这说明- 是一个特殊的值,一定和椭圆方程有分不开的关系,命题者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选取了- 这个特殊的值。那么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先把椭圆方程化为标准式:x2+ =1,a2=1,b2= ,所以- =- 猜想。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题目的一般性变式:

变式:已知椭圆 + =1(a>b>0),过原点的两条直线l1和l2分别与椭圆交于A、B和C、D四点,记得到的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为S。若l1与l2的斜率之积为- ,求面积S的值。

证明:y=kx + =1得x12= ,同理可得x22= ,从而得到S=2ab。

得到的这个结论,我们可以直接应用于各类高考题中。这是对题目一般性解题规律的归纳,像这样的解题规律解题过程中时刻存在,教师要注意观察,引導学生不断进行探索,发散学生

思维。

三、解题研究感悟

也许很多教师都有过这样的困惑:讲过的题目过一段时间再考,学生还是不会做。学生也有同样的困惑:这道题明明记得老师讲过,可就是想不起怎么做了。产生困惑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只关注怎样解,对于为何这样解关注甚少,更缺少深层次的分析和解题后的反思归纳。这样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迁移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日常解题教学中,除了告诉学生题目怎么解之外,更重要的是讲解为何这样解,同时还要进行解题反思,注重解题规律的提炼与数学思想的升华,对题目的背景、解题中闪现的念头等都可以成为我们反思的对象,分析一题但不限于一题,这也是解题教学必不可少的一步。基于“3W”视角的解题教学,有效地解决了解题教学中对于“为什么”的层层追问与深入,这也符合波利亚“怎样解题”的相关理论。

解题教学中要抓住这两个关键点,解法自然要求教师把你的解题思维全程展现出来就可以了,或是沿着学生已有的思维障碍的思路进行思考都是自然、合理的解法;关于解题反思,特别是解题反思点的确定,需要教师对题目有深层次的研究,只有深层次的研究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有深度的反思。

参考文献:

[1][美]波利亚.怎样解题:数学思维的新方法[M].涂泓,冯承天,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1-11.

[2]王红权.“高考真题分析”习题课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中小学数学(高中版),2015(4).

编辑 赵飞飞

猜你喜欢

高考解题数学
用“同样多”解题
用“同样多”解题
解题勿忘我
算错分,英“高考”推迟放榜
错在哪里